早年教育
1908年3月23日,胡蝶出生在上海提籃橋怡和碼頭附近的輔慶里,乳名寶娟。當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先後“駕崩”,末代皇帝宣統即位。後來胡蝶的母親還常說:“這丫頭就是老佛爺和皇上駕崩那年生的。”作為家中的獨生女,胡蝶理所當然地享受了父母所有的疼愛,只是誰也沒有意識到這個乖巧的孩子日後竟成為風華絕代的電影皇后。
胡家家庭生活小康,父母視美貌乖巧的胡蝶如掌上明珠,胡蝶3歲時,父親胡少貢在姐夫唐紹儀(曾任北洋政府總理)弟弟的提攜下出任京奉鐵路總稽查,胡蝶幼年隨父母遷居天津、北京、廣州等地。每到一地,為了能儘快找到小夥伴,小胡蝶常常模仿當地人口音。 胡蝶各地見聞耳熟能詳,見多識廣,她又會講一口"京片子"、廣東話、上海話,多種方言朗朗上口。這為她日後的影星生涯準備了良好的語言條件。幼年時小胡蝶進入天津天主教聖功女學就讀,這在當時是件時髦新鮮的事,也由此胡蝶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學生時代就被譽為"才女"。此時的小胡蝶已顯露演藝才華。她經常能模仿出本地特色的叫賣聲,比如她隨父親到北站遊玩,小販“又香又脆的天津鴨梨,一毛一個”的吆喝被她學得惟妙惟肖。幼年的胡蝶對語音極為敏感,這對她以後踏上戲劇之路帶來幫助。數年之後胡家移居廣州,胡蝶進入廣州道培學校讀書,胡蝶在廣州度過她的少年時期。道培學校畢業後,胡蝶轉入北京公立第一師範就讀。胡蝶16歲時,全家返回上海。胡蝶考入中國第一所電影演員訓練學校——中華電影學校。胡蝶所受的良好教育也是她日後能夠成為大明星的重要條件之一。
父親為人寬厚,性格開朗,很有幽默感,母親出生在大家庭,受教育不多,卻很懂得為人處事,她慈愛但嚴格,從不因為胡蝶是獨生女而有所驕縱,胡蝶在《回憶錄》中提到,“她常教育我:‘你要別人待你好,首先你要待人好。’她沒有能說出長篇的大道理,但是這句含有哲理、樸實無華的話使我一生受用。當我步入影壇,她又告誡我:‘凡事不要爭先,要退後一步,勤勤懇懇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胡蝶回憶錄》,胡蝶口述,劉慧琴整理,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
藝名由來
胡蝶的美從小就顯現出來,美麗的女孩子都有明星夢。已經長成十六歲小美女的胡蝶一回到上海,就尋找圓夢的機會,胡蝶16歲時,全家返回上海。這一年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電影演員訓練學校——中華電影學校,中華電影學校正在招生,胡蝶去報考,兩千多人來應試,胡蝶考入了我國第一家電影學校——上海中華電影學校,是中華電影學校的黃埔一期也是唯一一期學生。。她比較系統地學習了戲劇、電影理論和表演方面的課程。。著名編劇和導演洪深負責教授表演課。報考中華電影學校時,胡蝶想給自己取個藝名。她原名胡瑞華,考慮改名“胡琴”,轉念一想,胡琴豈不是整天讓人拉來拉去嗎?也不知哪來的一下靈感,腦子裡浮現出‘蝴蝶’二字,意在如彩蝶一樣,無拘無束,自由飛翔。她這隻彩蝶,飛躍了中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兩個時代,見證了中國和世界的巨變,在電影的浩瀚星空,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乖巧明星
與許多早期女演員相比,胡蝶的家庭和早年生活,完全是圓融的、和煦的,推開窗戶就能見到日光的,家庭是她的避風港,也是她情感和成長的樂園,她與家庭的關係,不是緊繃的,而是富於彈性的,家庭和父母,對她來說,絕不是“反封建”的革命對象,而是攜手共同成長的領路人。胡蝶的家庭是標準的小富之家,中中等等,平平常常,談不上萬事不求人,但終究也算飽暖,中產家庭的出身,賦予胡蝶一種平易謙和的性格。胡蝶的父親胡少貢,為人寬厚,性格開朗,愛開玩笑,有幽默感。再大的事,在他那裡,都能斗轉星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父親的這種性格影響了胡蝶。
攝影場的胡蝶以“聽話”著稱,她很聽導演的話,也很敬業,演戲嚴謹認真,深得明星公司三巨頭張石川、鄭正秋、周劍雲的賞識與喜愛
如電影公司三大巨頭的張石川脾氣暴躁,但從來未向胡蝶發過火,胡蝶說,“原因是他每次向我講解劇情,我都細心聽,並領會其精。”作為潮州籍的導演鄭正秋,經常吸鴉片並遲到,可胡蝶常常先化好妝,坐在攝影棚等他,結果鄭正秋自我檢討,“遲到是不對的,希望大家都學胡蝶”,後來果然沒有再遲到。
電影圈是個是非之地,胡蝶時時都很注意自己,母親教她的一句話:要潔身自好。幾十年來,她就是這樣完成她的銀幕角色。
演藝經歷
胡蝶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顆巨星。她像一隻彩蝶,在影壇神奇地飄飛四十餘載,歲月的風雨曾打濕過她的翅膀,卻沒有摧毀她的意志。她幾度息影,又幾度復出,留下一百多部影片,也留下一段傳奇。
胡蝶是在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歸天的1908年出生的,祖籍廣東鶴山,生於上海提籃橋。少年時,她曾於天津住過兩三年,在聖功女學初級班讀書。那時,她叫胡寶娟,入了影壇,才自易其名為胡蝶,意在如彩蝶一樣,無拘無束,自由飛翔。
胡蝶16歲時,全家返回上海。1924年初,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電影史上里程牌式的作品《孤兒救祖記》在上海公演,這部片深深地打動了前來觀看的每一位觀眾,這其中包括年僅16歲的胡蝶。這一年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電影演員訓練學校——中華電影學校,胡蝶受蓬勃發展的中國電影事業吸引,投考了由曾煥堂、顧肯夫等創辦的中國第一家電影學校——上海中華電影學校,她如願以償地成為中華電影學校第一期也是唯一一期學生,同期的學員後在影壇享有盛名的有蕭英、陳一棠、徐琴芳、高梨痕、王元龍。胡蝶系統學習影劇概論、電影行政、西洋近代戲劇史以及導演、化妝、舞蹈、唱歌等十多門課程,還有騎馬、開車之類明星必殺技,她尤其喜歡錶演課程,幾乎投入了全部精力去鑽研表演,在洪琛、汪煦昌、陳壽蔭等一批電影名家的指導下,很快便顯露出超常的才華。
翌年,學習結業後,即應邀參加了徐欣夫導演,張織雲、王元龍主演的《戰功》一片的拍攝,胡蝶在大中華影片公司的《戰功》一片中出演配角,隨即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電影演員生涯。接著在友聯公司的《秋扇怨》中升任主演,綻放著兩個甜甜的酒窩,胡蝶開始嶄露頭角。翌年,胡蝶和天一公司簽訂了兩年契約,拍攝了《白蛇傳》、《孟姜女》、《珍珠塔》、《兒女英雄傳》等十餘部影片。天一公司老闆是邵醉翁,成立初期拍攝題材以民間故事為主,這些影片受到老百姓歡迎,但不受知識界關注,因為信念和對電影的認知不盡相同,雖然胡蝶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卻始終不能和公司保持一致,因而胡蝶在天一公司時期沒多少發揮餘地,兩年後,她“跳槽”到明星公司,才開始大放光芒。胡蝶後來在回憶錄里說:“天一太過於從生意眼光出發,影片的娛樂性功能多於藝術性,且多數影片停留在宣揚舊道德,不合時尚潮流,雖擁有一定的觀眾,但卻不能給觀眾回味的印象。”別的女明星為情事苦惱時,她已經在考慮電影商業價值與藝術成就的統一,境界雲泥。
1927年底,明星公司高薪力邀胡蝶,此時胡蝶不願意也不能毀約,畢竟天一公司對她有知遇之恩,主動毀約,於心不忍。1928年初,恰逢天一公司改組,原有的契約自動失效,所有的演員要重新簽契約,胡蝶才得以婉拒天一公司續約請求而退出了天一公司。
1928年,胡蝶正式進入明星影片公司,開始了她藝術事業的輝煌時期。由於該公司鄭正秋、張石川賞識她的素質和才華,認為她具有電影名星的潛質,不僅重用她主演公司著力推出的電影,甚至還請人專為她寫劇本,後來的事實證明胡蝶也確實沒有辜負公司的厚望。在張石川的新片《白雲塔》里,胡蝶首次與阮玲玉這位後來也成為中國影壇的巨星合作,這也是阮玲玉生前二人惟一的一次合作。影片公映後票房不佳,不過胡蝶卻受到了觀眾的一致稱讚。最使胡蝶聲名鵲起的是由她主演的《火燒紅蓮寺》,她清雅不俗的表演,大方開朗的性情隨著俠女紅姑瀟灑飄逸的身影,一夜之間紅遍了大江南北,成了觀眾深深喜愛的名星。儘管此片開了影壇武打片之泛濫的先河,受到輿論的指責,但是“胡蝶”這個名字家喻戶曉,紅遍中國卻是改變不了事實。
1933年主演中國第一部蠟盤配音片《歌女紅牡丹》,她把一個忍受丈夫虐待與壓榨而毫無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幾分愚昧的女性刻畫得相當成功。3月15日在上海公演時受到觀眾熱烈的歡迎,連續上映了一個多月。此後在全國各地以及菲律賓等外國上映時,也是盛況空前。至今一些老年影迷在回憶胡蝶時,都一定會提起《歌女紅牡丹》,可說這是胡蝶的成名之作。同年夏天,中國第一部片上發聲的影片《自由之花》攝製成功。該片演的是京華名妓小鳳仙與蔡鍔將軍的愛情故事,胡蝶在片中扮演小鳳仙一角,好評如潮,影響極大。從此之後,各影片公司都開始製作有聲片,中國電影步入了一個新階段。胡蝶在明星公司拍片30多部,其中值得一提的還有1932年根據“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同名小說拍制的《啼笑姻緣》,它是中國的第一部彩色片。胡蝶在片中一人兼演沈鳳喜和何麗娜兩角。她的表演得到張恨水的讚賞。
胡蝶是最早投身於左翼電影創作的演員之一,對於上世紀30年代左翼電影的貢獻功不可沒。1933年,左翼電影的旗手夏衍等人推出左翼電影的開山作《狂流》。影片以1931年波及十六省的長江大水災的“狂流”為背景,相當真實地表現了農村尖銳複雜的階級鬥爭景象。影片從思想、形式到表現手法,一掃陳舊之風,別開生面,被譽為“中國電影新的路線的開始”,標誌著中國電影進入了以左翼為旗幟,摧枯拉朽的新時代。《狂流》是中國第一部左翼電影,胡蝶完美演繹了一位集溫柔智慧與現代獨立意識於一體的女性形象。胡蝶在影片中出演水患區的農村姑娘秀娟,她的表演十分刻苦,成功詮釋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反抗精神,受到好評。這部電影堪稱胡蝶演藝生涯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中國黑白影片的經典之作。這部電影的成功,也出乎意料地提高了電影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在《狂流》上映之前,電影被認為是不入流的文藝形式。電影上映之後,越來越多的左翼作家加入到電影創作的行列當中,掀起了左翼電影的創作高潮,為抗日救亡運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胡蝶主演的《姊妹花》是她表演藝術的高峰。在《姊妹花》中,她再次上演一人雙角兒的戲碼,同時拿捏大寶、二寶兩個迥然不同的角色。這兩個人物,儘管是雙胞胎姐妹,但德性、品格和性情卻差異巨大。胡蝶說:“我過去一向演的都是善良的婦女,所以大寶比較得心應手,演來也顯得真實自如;演二寶就比較難了,二寶的霸道、驕奢淫逸的作風就不太合我的戲路。”但是,她憑藉多年的生活積累和表演天賦,還是將角色把握得涇渭分明,既呈現了大寶的善良、質樸、堅韌和容忍,也刻畫了二寶的輕浮、嬌縱和狡黠。在惟妙惟肖中,突出了大寶的深沉、含蓄和內心的起伏;也在大開大合里,將二寶的驕橫跋扈表現得淋漓盡致。影片《姊妹花》,批判了腐蝕靈魂、扼殺骨肉倫常的剝削階級思想,揭示了階級對立和貧富差異的社會問題,被譽為是鄭正秋倫理片的巔峰之作。胡蝶的上佳表演,為其奠定了江山。因此,《姊妹花》也是胡蝶的代表作。1934年春節,作為賀歲片問世的這部影片,受到觀眾的熱捧,連映兩月有餘,天天爆滿,創造了當時國產片的最高票房紀錄。後來在東南亞、西歐和日本等國映出,多有讚譽。
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主辦者特別邀請胡蝶作為代表赴會。這年2月胡蝶攜帶著她拍攝的《姊妹花》、《空谷蘭》等優秀影片歷經艱辛到了莫斯科。由於誤了時間,《姊妹花》沒能趕上比賽,電影節上,放映了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和《空谷蘭》兩部影片,胡蝶一亮相,便吸引了國際影壇驚奇的目光。她身穿立領、琵琶穿旗袍的胡蝶襟、中開衩、下擺垂地的掃地旗袍,身披白狐披肩。面如芙蓉眉如柳,儀態端莊大方,美艷驚人,讓世人為之折服,被譽為“中國的葛利泰·嘉寶”。她的這身旗袍裝,扭轉了外國人對中國女演員的看法。 會後,胡蝶在蘇聯參觀,又赴法、德、英、瑞、意等國觀光考察,這是胡蝶眼界洞開的國際電影之旅,持續數月在歐洲諸國的展映,使得無數歐洲人和旅歐僑胞被這位東方美人所傾倒,歐洲影壇第一次對中國電影有了真實的了解。.歸國後,她撰有《胡蝶女士歐遊雜記》一書,由良友公司出版。
夏衍依據胡蝶的特點和優勢,曾特意為她創作了劇本《脂粉市場》。說的是學生出身的李翠芬,為求生計,去百貨公司做店員,卻遭到幾個上司的糾纏,受到同事的白眼。為了尊嚴和清白,她憤然離去……作品旨在揭露舊社會把婦女當作商品的世風,呼喚婦女的覺醒,擺脫受壓迫、受欺辱的命運。劇本搬上銀幕後,胡蝶出演女主角李翠芬,她真實地表現了職業婦女在險惡生存環境中的覺醒和勇敢創造新生活的勇氣,將人物不為世俗所污染,不為生計而逐流的新女性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靈動鮮活。此外,在《鹽湖》《春水清波》等左翼影片中,胡蝶都有出色的表演。上世紀30年代,一般的觀眾都是衝著明星而走進電影院的,胡蝶“那深深挾著梨渦的俏臉”,一度成為電影靚麗的招牌。
胡蝶當之無愧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女神,也是明星公司的頭牌代表。胡蝶人生彪悍的不需要解釋。胡蝶的絕技是一口軟糯清甜的江蘇國語,姐姐一開口,聽的人骨頭都酥了。
正當胡蝶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東北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伴隨著戰爭而來的是她和張學良的“跳舞事件”。當時胡蝶正隨劇組赴北平拍攝《自由之花》、《落霞孤鶩》和《啼笑因緣》的外景。
1937年11月上海失守。不久,明星公司在上海楓林橋的總廠被日軍占領,明星公司從此不復存在。此時丈夫潘有聲已在香港發展事業,於是胡蝶攜同家人避居香港。胡蝶和潘有聲度過了一段堪稱幸福的生活。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政府、駐港英軍向日本華南派遣軍總司令酒井隆中將投降。日軍占據香港後,為了利用中國名人出面宣傳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中日親善”,達到欺騙世界輿論的卑鄙目的,一方面對香港百姓兇殘肆虐,一面又對匿居在港的文化界知名人士施以懷柔政策。日方重金邀請胡蝶出演《胡蝶游東京》,但被她以自己已經息影,而且有了身孕,短期內無法再現銀幕為由,嚴正拒絕。胡蝶雖是一個弱質女子,但她恨極了日本軍閥,恨極了他們對中國的侵略。為了表達自己對殘暴日軍的反抗,她把香港投降日稱之為又一個“蝶恥日”。
1942年,胡蝶夫婦領著兩個年幼的兒女,跟隨游擊隊艱難跋涉20多天,終於回到廣東曲江。1942年11月24日到達陪都重慶。
1946年,抗戰結束後,胡蝶再次遷居香港。
1946年,胡蝶為香港大中華公司拍攝了《某夫人》、《錦繡天堂》等片。1952年潘有聲逝世後,胡蝶停止拍片10年之久。1959年,她應邵氏公司之請重下銀海,在香港、台灣先後拍攝了《街童》、《兩個女性》、《後門》等片,其中以《後門》一片最為出色。它是一部倫理教育片,由導演李翰祥執導,胡蝶在片中扮演女主角徐太太。
1960年在日本舉行的第七屆亞洲電影節上,《後門》獲得最佳影片金禾獎,胡蝶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同年,該片再獲日本文部大臣頒贈的最佳電影獎。52歲的胡蝶躍登“亞洲影后”的寶座,這也是中國第一個“亞洲影后”。[7]
1966年,胡蝶正式退出影壇。
1975年,胡蝶移居加拿大溫哥華。
1986年,年近八十的胡蝶又獲得台灣金馬獎殊榮。
1989年4月23日,胡蝶因中風並發心臟病在溫哥華病逝。
1995年,紀念電影百年華誕暨中國電影90華誕時,胡蝶榮膺中國電影世紀獎和女演員獎。
感情經歷
絕美的胡蝶一開始就被男人們追逐。胡蝶恰巧又是那種溫婉柔和的女人,被男人們愛上簡直就是輕而易舉。
在電影《秋扇怨》里,胡碟第一次擔任女主角,這部戲不僅僅讓她收穫了名氣,還收穫了愛情。在鴛鴦蝴蝶才子佳人式愛情戲裡,從來沒有品嘗過愛情的胡蝶和清秀瀟灑的帥哥林雪懷演一對情人,戲裡眉目傳情,戲外她也有些芳心暗動,不留神和男主角擦出火花。這畢竟是胡蝶的初戀。像所有初戀中的女孩子一樣,胡碟全心全意投入到這場轟轟烈烈的初戀中,她以為自己遇上的這一個是天底下最好的,所以當寶貝似地愛著,唯恐別人發現了這個寶貝搶了去。
那個年代,霓虹幻影下的世人皆知,林雪懷花的銀子,一直都是胡蝶拚命拍片的血汗錢。不斷接拍新戲的胡蝶已經不再是剛剛出道時的小女孩了,她的眼界開闊了,她漸漸發現自己愛著的這個男人原來有這樣多的缺點,原來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她有些怨有些不滿意了,林雪懷心裡則是老大的委屈:現在你走紅了,看不起我了,我天生就是這樣,怪只怪你當初沒看懂我。苦撐到了後來,胡蝶雖然在感情上已經徹底失掉了對林某的依賴,可麻煩的是,他們還有一紙訂婚契約擺在明堂,從激情萬丈的熱戀,到對簿公堂,愛的激情已經退去。為了擺脫這一張白紙黑字,胡蝶奮鬥了整整一年,在一年的訴訟官司裡面,他們八次法庭上面對面。真正的兩敗俱傷。“蝶雪解約案”這件事當時在上海的影響力,絕對堪比這兩年娛樂界的艷照門事件和鋒芝離婚事件,小報記者傾巢出動,煽風點火大肆渲染“雪蝶分飛”。“蝶雪解約案”終於在1931年底終盤,胡蝶與林雪懷徹底了結。
經過了這場轟轟烈烈的炒作,純情可愛冰雪聰明的胡蝶不復存在了,敗訴的林雪懷心靈上巨痛苦,他飢不擇食匆匆找了個女人成婚,想用家庭慰藉一下傷得慘不忍睹的心,他離開傷心之地上海,到蘇州開了家照相館,卻依然擺脫不掉過去的陰影,抑鬱成疾,一九三五年在落寞中悄然逝去。[5]
“蝶雪解約案”已經讓她身心俱疲,初戀的失敗與媒體的流言蜚語本是一個花季女孩難以承受的,胡蝶的精神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好在她性格堅韌,遇事看得很開,胡蝶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理磨練,她知道,活著才是硬道理,如果一個女人連死都不怕了,還怕活著嗎?
但是她的心已經有些麻木了,那年其實她才二十三歲,二十三歲正是花季年華,卻有著看破紅塵的哀傷。
胡蝶這樣的美女是不缺男人去愛的。無數的男人在排著隊明里暗中想要她。潘有聲是胡蝶和林雪懷打退婚官司最熱火朝天的什麼時候走進胡蝶生活中的,這個男人是外企的一個高級白領,這個男人個子高高大大的,文質彬彬有些書生的儒雅,關鍵是他屬於那種很懂女人很會體貼照顧女人的新好男人,這在那個時代是最讓小資女人們心動的。潘有聲懂女人是有道理的,據說此時他已經娶過老婆,前妻大約是去世了,他已是鑽石王老五又回歸了單身貴族行列,他追求的目標很高,把愛情鎖定在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胡蝶身上。潘有聲最終的成功證明:愛情需要的不僅僅是自知之明,還有自信,只要敢想敢做,就有成功的機會。
正處於感情低谷的胡蝶雖然急需一份溫暖的力量支撐,卻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她對愛情很謹慎,所以在和潘有聲接觸的時候也是謹小慎微的,唯恐自己看走眼,唯恐再給小報記者找到緋聞炒作的機會。四年的時間中,她從來不單獨和這個男人在一起,他們的愛情之路走得從容緩慢,潘有聲拿出了足夠的耐心等待,在他眼裡,胡碟就是他欣賞喜歡的一個女人,他沒有把她看成高高在上的影星。
這份貼心的溫情慢慢融化著胡碟已經僵冷的愛情,漫長的考驗之後,她發覺這個男人是可以託付終身的,兩個人開始單獨進入實質性戀愛程式,從相識相知相戀到走進婚姻,他們用了六年的時間。1935年,經過馬拉松式的戀愛,胡蝶嫁給了潘有聲。此後兩人一直患難與共,歷經滄桑。直至生命終結。
晚年生活
1946年,胡蝶為香港大中華公司拍攝了《某夫人》、《錦繡天堂》等片。抗戰勝利後第二年,胡蝶一家又遷居香港。拍電影之餘,胡蝶幫助丈夫潘有聲開了一家暖瓶廠,生產蝴蝶牌暖水瓶,後來,潘有聲身患癌症,臨去世前,所辦暖瓶廠和一家洋行已形同倒閉。1949年潘有聲逝世後,胡蝶停止拍片10年之久。
直到1959年,她應邵氏公司之請重下銀海,在香港、台灣先後拍攝了《街童》、《兩個女性》、《後門》等片,其中以《後門》一片最為出色。它是一部倫理教育片,由著名導演李翰祥執導,胡蝶在片中扮演女主角徐太太。她爐火純青的演技,得到行家們一致的讚賞。1960年在日本舉行的第七屆亞洲電影節上,《後門》獲得最佳影片金禾獎,胡蝶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同年,該片再獲日本文部大臣頒贈的最佳電影獎。52歲的胡蝶躍登“亞洲影后”的寶座。
1966年,胡蝶參加了《明月幾時圓》、《塔里的女人》兩片拍攝之後,正式退出了影壇。在台灣住了幾年後,於1975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1989年4月23日,胡蝶因中風並發心臟病在溫哥華病逝,臨終前留下最後一句話:“胡蝶(蝴蝶)要飛走了!”
人物評價
號稱民國第一美女的影后胡蝶,是個緋聞不斷的焦點人物。她的每一段緋聞都搞的驚天動地:她和初戀情人林雪懷之間的“蝶雪解約案”、她和潘有聲長達六年的愛情長跑、“九·一八”之夜她和張學良的“紅顏禍國”跳舞事件緋聞、她和軍統戴笠將軍被迫同居三年的緋聞……。每一段緋聞都被媒體渲染的有聲有色,使這個民國第一美女的在人們心目中更加神秘,更加撲簌迷離。民國時期的美女們都是真正美女,胡蝶在現代人的審美中未必是第一美女,但是絕對是美女。胡蝶,她的一生是一幅漫長的畫卷,有高山峽谷,有平原險峰,有飛流直下,有潺潺清溪;她的一生是一則飽滿的故事,有鮮花掌聲,有歡歌笑語,有生離死別,有愛恨嗔痴。卻活到了八十多歲。胡蝶命運的元素,除了宿命,還有性格。胡蝶性格溫婉,柔情若水。她優柔,包容,對命運順從。她愛美,愛物質,愛虛榮。老天賞賜給她的美貌讓她的虛榮心輕易地得到收成,同樣,她的美貌也給她帶去樣貌平凡的女人不能觸及的苦難。胡蝶同時又是達觀的,這達觀讓她有接納之心。所以,她像一枝柔韌的蘆葦一樣活了下來,風雨中輕盈挺立。她有獨到的倔強在她的命裡面。
胡蝶是民國影壇的一座豐碑,她被稱為“中國的葛利泰·嘉寶”,在世界影壇上為中國人揚眉吐氣,令洋人刮目相看。國難當頭,她堅守民族氣節,做個乾乾淨淨的中國。她將六個“中國之最”集於一身:中國真正意義的第一個“電影皇后”;主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主演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第一個代表中國電影界出訪外國的明星;被外國人評為中國第一性感女性;中國第一個“亞洲皇后”。2005年,國家郵電局借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郵票發行之際,特發行胡蝶紀念封1枚,極限明信片8枚,中國電影歷史博物館大堂第一個矗立的蠟像是胡蝶。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胡蝶主演的電影已在世界各地上演,深受外國人好評,其中電影《姐妹花》、《空谷蘭》、《後門》在世界電影節參展獲獎。梅蘭芳大師在北京一次酒會上用“天下誰人不識君”來讚揚胡蝶,世界著名諧星卓別林曾當面稱讚:“胡蝶,你真正了不起!”這一系列事實足以證明胡蝶的影響力。
同一批的女演員中,如胡蝶寧靜祥和度完晚年的,寥寥無幾,紙醉金迷的上海吞噬了一些人,水深火熱的戰亂蹂躪了一些人,史無前例的文革摧殘了一些人,胡蝶在戰後再次定居香港,是她日後得以安享晚年的重要前提,喪夫之痛,復出影壇,中年的歲月並非一帆風順。或許命運對胡蝶是垂青的,回顧她經過的起伏波瀾,不由心生感嘆,命運若不垂青她這樣辛勤堅韌的女子又應該垂青誰呢。
她是女人的傳奇,她早已不在了江湖,但江湖上持久地擁有她的傳說。
個人作品
主要電影作品:
1925年《戰功》、《秋扇怨》 1926年《夫妻之秘密》、《電影女明星》、《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第一、二集)《珍珠塔》(上下集)《盂姜女》、《孫行者大戰金錢豹》
1927年:《白蛇傳》(第三集)、《女律師》、《新茶花》、《鐵扇公主》、《蔣老五殉情記》
1928年:《大俠復仇記》(前後集)、《女偵探離婚》、《白雲塔》、《血淚黃花》
1928年—1931年:《火燒紅蓮寺》(三至十八集)
1929年:《富人的生活》、《愛人的血》、《爸爸愛媽媽》
1930年:《桃花湖》(前後集)、《碎琴摟》
1931年:《歌女紅牡丹》、《如此天堂》(前後集)、《紅淚影》《三箭之愛》《鐵血青年》、《銀星幸運》
1932年:《落霞孤鶩》、《戰地歷險記》、《自由之花》、《啼笑因緣》
1933年:《滿江紅》、《狂流》、《脂粉市場》、《鹽潮》、《姊妹花》、《春水情波》
1934年:《三姐妹》、《路柳牆花》、《麥夫人》、《女兒經》、《美人心》、《再生花》、《空谷蘭》
1935年:《夜來香》、《兄弟行》、《劫後桃花》
1936年:《女權》
1937年:《永遠的微笑》
1938年:《胭脂淚》
1940年:《絕代佳人》
1941年:《孔雀東南飛》
1947年:《春之夢》、《某夫人》
1953年:《青春夢》
1959年:《兩代女性、《後門》、《苦兒流浪記》、《街童》
1966年:《孤兒奇遇記》、《塔里的女人》、《明月幾時圓》
個人榮譽
今天提起胡蝶,都繞不過“電影皇后”的光環。從二十年代開始,新聞界及商家常發起明星票選,規模和影響最大的一次是1933年上海《明星日報》刊登出“電影皇后選舉大會”的活動啟事後,很快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候選女星有幾十人,當時的投票者並不限於上海這一個地方,除淪陷的東北之外,全國各地都有讀者參與投票,就連日本的神戶也有投票者。除了個人參與投票外,社會團體、文化機構也踴躍進行投票。
揭曉儀式的場面異常熱烈,當時共收到選票幾萬張,選票的最後結果是:上海明星電影公司的胡蝶以21334票位居此次選舉的榜首,當選為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第一屆“電影皇后”,第二陳玉梅10028票、三名是阮玲玉7290票。王培源、邵繩祖、蘇福疇3位律師當眾在揭曉名單上籤名。第二天,上海的各個報紙和外地的大小報紙都紛紛報導了這次評選活動揭曉的盛況。
胡蝶在得獎後婉言謝絕領獎,她認為國難當頭這樣大張旗鼓地去領獎實在是不合時宜的,後來加冕活動加上了愛國的活動胡蝶才參加,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胡蝶是一個很有愛國情懷的演員,而不是為了出名而什麼家國情懷都不顧的人。
1933年3月28日這天,上海的大滬跳舞場呈現出一派節日的熱鬧氣氛,舞場外車水馬龍,門口高懸著“航空救國遊藝茶舞大會”“慶祝胡蝶女士當選電影皇后”的醒目橫幅,令人駐足流連。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為確保大會的安全,特派出多名巡捕到會場門口值勤,連上海的救火會也派出救火車,以防萬一。
上海市市長吳鐵城、商會主席王曉籟、社會局局長潘公展,以及當時上海名人虞洽卿、杜月笙、張嘯林、袁履登、林康侯、王延松等9人,都是大會的贊助人。當時上海各界的名流集聚“大滬舞廳”舉行慶典,名義很堂皇:“航空救國遊藝茶舞大會”,這比“電影皇后加冕”自然更加光明正大。胡蝶到得很晚,獻唱歌曲《最後一聲》:“您對著這綠酒紅燈,也想到東北的怨鬼悲鳴?”歌詞聽來幾乎有諷刺意味。胡蝶在回憶錄中談及此事只是輕描淡寫:“幾十年來這個象遊戲之舉的稱號一直跟著我,這是觀眾對我的愛護,我自己都不敢妄自尊大。”(《胡蝶回憶錄》)“電影皇后”選舉大會正式降下帷幕後,主辦方當眾宣布,將此次的所有門票、舞票收入和臨時捐款所得,全部登報公布,捐助航空救國協會,用以購買飛機進行抗日。
胡蝶的長相端莊俏麗,演技深得人心,無愧於“影后”的稱號。影迷們喜歡胡蝶的酒窩,喜歡她的微笑,甚至模仿她的微笑。
20世紀30年代是旗袍盛行的時期,各大報刊紛紛開設專欄介紹旗袍,月份牌也喜歡選擇美女和旗袍為表現對象,胡蝶當然也穿旗袍,而且她的旗袍款式獨特,她穿旗袍的風度與眾不同。
當時的旗袍分為京派與海派兩種風格。海派旗袍加入了西式服裝的腰身,重在表現女性的特點,修長、緊身、適體、高開衩,更適合身材高挑的南方女性穿著。
胡蝶駕馭旗袍的能力很強,無論是高領中袖旗袍,還是低領短袖旗袍,穿在她身上都是儀態萬方。胡蝶在《劫後桃花》中的扮相,既有深色底絲絨旗袍,上繡花朵,雍容華貴;也有短袖碎花旗袍,簡潔質樸,素雅簡約,如清水芙蓉。
胡蝶在電影裡穿得光鮮亮麗,生活當中卻喜歡淡雅的顏色,每做旗袍,她總選一些素色。那條翠綠色蝴蝶圖案的軟緞旗袍,穿在她身上就像從畫裡走出來一樣,美得讓人過目難忘。”
1935年3月胡蝶隨中國代表團去蘇聯莫斯科參加國際電影展,她身穿立領、琵琶穿旗袍的胡蝶襟、中開衩、下擺垂地的掃地旗袍,身披白狐披肩。面如芙蓉眉如柳,儀態端莊大方,美艷驚人,讓世人為之折服,被譽為“中國的葛利泰·嘉寶”。她的這身旗袍裝,扭轉了世人對中國女演員的看法。
胡蝶是上海灘的時尚標桿,她穿什麼,上海灘就流行什麼,她怎么穿,上海的女人就怎么效仿。胡蝶穿過一件褶衣邊的旗袍,風靡一時,人稱“胡蝶旗袍”。
胡蝶之所以得此殊榮,除了她的美貌外,更重要的是她多年來在銀幕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光彩照人的形象。這年左翼文化工作者大舉進軍電影界,她相繼主演了左翼的電影《狂流》、《脂粉市場》、《春水秋波》、《鹽湖》等影片,並為上海電影界帶來了新氣象,她在悲劇電影《姊妹花》、《空谷蘭》等片中的表演也使人們看到她精湛的演技,更鞏固了她在影壇的地位。在奪得《明星日報》發起的影后選舉桂冠後,1933年英商中國肥皂公司發起的力士香皂電影明星選舉及1934中國福新菸草公司發起的中國電影皇后競選中,她又連得兩元,被人們稱之為“老牌影后”。1934年胡蝶又當選為中國最美明星。
胡蝶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胡蝶橫跨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舉手投足都盡現早期電影時代的光彩。她參加過多次上海城內的“時裝發布會",從連衣裙到晚禮服都是報紙的頭條。在“大光明”隔壁的大滬舞廳被加冕為“電影皇后"一時間的光芒無人能及,三十年代,南京西路有了“永安"、“先施"、“新新”、“大新”,所謂的“環球百貨”,被稱作是“地球上最世界主義化的馬路",讓上海提前進入了全球化!而影后胡蝶,無可爭辯地代表了那個時代的魅力與光彩。胡蝶當年曾出訪歐美,交流電影文化,作為民國第一當紅影星,每逢國際明星來滬她也是第一的外交人選。
1960年《後門》一片獲第七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樂獎,胡蝶獲最佳女主角獎,同年此片獲得日本文部大臣的特別最佳影片獎。
1986年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特別獎。
1995年在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90年中獲中國電影世紀獎:女演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