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胡昉,1970年生於浙江。199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現工作和生活於廣州。為獨立藝術空間“維他命”VitaminCreativeSpace的創建者之一。
2003年開辦以來,“維他命藝術空間”一直悄然隱藏在廣州赤崗的一個居民區里。門口是一個菜市場,沿著水果攤、菜攤、雜貨鋪一直向里走,繞過一個網咖,經過二樓的服裝廠,才能找到這個藝術空間。每年,“維他命藝術空間”的活動並不太多,但常常有著變化,比如今年夏天,它變身成為一個播放影像藝術作品的“2010影院”,大大小小的螢幕被放置在展廳的不同方位,各自播放著和傳統電影完全不同的影像藝術作品。而這個“影院”的背後,則是“維他命藝術空間”的辦公室,同時也是藝術總監胡昉的書房之一。
詩人出身的胡昉,這些年一直忙於策劃各類展覽,總是飛來飛去,在不同城市出現。與此同時,胡昉依然保持著用文字創作的習慣,寫下了小說《鏡花園》、《觀心亭》、《新人間詞話》等作品。這些作品和胡昉策劃的展覽、關心的現實甚至跟深藏世俗之間的“維他命空間”都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繫:他們都在關注現實、與現實相連的基礎上呈現出現實的荒謬性與不真實感。就像在小說《鏡花園》中,胡昉建造了一座名叫“鏡花園”的主題公園,裡面有我們現實的很多痕跡,廣告,公共信息,留言條,價目表……現實與欲望撲面而來,胡昉探索著這其中的真實性,或者說探尋著我們現實的真實性。為此,胡昉認為,也許他並不是這本書的作者,“我只是被世界和世界中的中國裹挾而走的旅人——是現實在寫著自己的小說。”
和胡昉的對話同樣帶著這些對現實的疑問,一直保持看新聞的胡昉,會提及大量發生在身邊、層出不窮的新事件,談及這些事情與我們生活的聯繫。胡昉的語速很慢,一直試圖在尋找某一個恰當的詞語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談話中,我們都能清楚地感受到話語背後的那種感受,但面對如此繁雜的現實,難以找到敘述的方式。
閱讀從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很私人的體會,就像從事當代藝術行業,極為國際化的胡昉,卻在看著《人間詞話》,並在遊戲“第二人生”中扮演王國維,是平常人難以想到的事情。談到這裡時,胡昉更像一個古典的知識分子,而不像一個時尚的當代藝術策展人。面對高速發展的現實世界,他的觀看顯然有著一種悲傷感,他說王國維這樣的知識分子,知識與命運在他們身上呈現出很複雜的關係。他說,他希望可以從一個看上去很牢固的現實世界中抽離出來。
訪談
最近在看什麼書?
最近在看王國維的書,《人間詞話》之類的。
為什麼會看王國維的書?
在“第二人生”(一款虛擬遊戲)中,我的化身是王國維,我讓他在“第二人生”中復活,然後去觀看他。王國維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有點像是最後一個知識分子,身上有種糾結不清的東西,知識與命運在他們身上呈現出很複雜的關係,生存的悲劇性滲透到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上。這種東西,對這個越來越追求高清晰度的生活現實來說,可能會出現一種混淆。
你為什麼要去“復活”王國維?
我通過這種方式去想像某種平行的現實,因為“第二人生”具有一種虛構性,但這種虛構也是一種現實,成為每個人頭腦的投射,或者說是某種表演。所以,通過這個,我想可以去感受某種悲劇性。
什麼樣的悲劇性?
我想說,如果我們能夠把今天的一切都看成是一種行將消逝的東西,有了一種廢墟感,就會看到一種悲愴性,可以從一個看上去很牢固的現實世界中抽離出來。
你平常如何找到自己想看的書。
有時候比較偶然。比如你去書店時,忽然發現有某本書重新引起了你的興趣。一般情況下,我沒有特別有目的去讀書,除非寫作時會遇到某個話題,然後去看書,積累一些材料。
也就是說,閱讀有時也是在挑選一些創作材料。
是的,其實閱讀也並不一定是拿一本書來讀。閱讀也是理解現實的一種方式。
你喜歡看什麼樣的書?
對書來說,我傾向於讀開放性的,也就是說,這本書不是非要告訴你什麼。小說就會有很多可能性,好的小說就不會強迫你接受什麼。不過大部分的小說,還是現實的反映,比現實還要弱。
你看不看評論?
評論我基本上不讀,找不到太多讀的理由。或者說,評論本身成為了創作,它是用這種方式去創作,最主要的是,它展現的意識空間,不是知識性的。
網站
維他命空間
網址:
胡昉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