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200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廈門大學中文系,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主要貢獻
先唐文獻研究
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79萬字的文獻專著《先唐別集敘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該書是2006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009年完成,鑑定為優秀。2010年2月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給予表彰:“廈門大學胡旭副教授主持完成的青年項目《先唐別集敘錄》,材料豐富,體例準確完備,成果內容豐富,篇幅巨大,工作量繁重,表現出一種認真嚴謹的態度。”
協助周祖撰先生主編《歷代文苑傳箋證》系列叢書(6冊,350萬字,鳳凰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並獨立承擔其中《先唐文苑傳箋證》,對先唐文人事跡鉤沉索隱,不僅完善了先唐正史的相關記載,也彌補了先唐文學研究中的諸多不足。
另外,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1)“先唐總集敘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文選》李善注引文考證”二大項目正在研究之中,成果值得期待。
胡旭還發表一系列相關學術論文,如《〈漢令故外黃高君碑〉與高彪若干事跡辯正》(《文獻》2008年第2期)、《從若干文獻看三曹七子之關係》(《古典文獻的考證與詮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舊唐書·經籍志〉別集集名正誤》(《圖書情報工作》2008年第10期)等,都對先唐文獻進行了深入的挖掘,提出了自己的學術觀點,在學界產生了一定影響。
古典詩歌研究
代表成果,為36萬字的學術專著《悼亡詩史》。該書是2006年立項的全國博士後基金項目,完成於2009年,結項時得到相關專家的一致好評,被認為填補了一項學術研究的空白,鑑定為優秀。出版後有學者專門撰文評價,認為此書“立足於嚴謹的考訂,系統梳理了悼亡詩生成發展的脈絡,深入剖析了其內容與審美上的特徵,具有卓著的學術價值,為悼亡文學的繼續研究開啟了門徑。”(周芳:《愛與痛的糾結——評胡旭先生〈悼亡詩史〉》)網路上亦有不少學者給予關注,如《王安石娶過兩個妻子的又一考證》一文就大篇幅引用了本人的研究。出版社從讀者反饋的角度,也對該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單篇論文,深入探討了古典詩歌相關問題。如《〈南齊書·文學傳論〉三體淵源辨識》(《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30輯)、《八病管窺》(《文學和語言的界面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版)、《明代悼亡詩三論》(《明代文學論集》,海峽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版)等,都從獨特的角度對古典詩歌的某些側面,作出了自己的探索,體現了本人在某些方面的研究深度。
漢唐文史研究
代表性成果有博士論文《漢魏文學嬗變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2006年第二次印刷),該書將眾多社會與文化現象結合考察,從政治、思想、世風三個相關聯的視角探討從東漢中後期到建安時期文學嬗變的成因和表現,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
此外,尚有學術論文《〈漢文學史綱要〉之成因及其文學史意義》(《福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東漢三輔多士的文學考察》(《學術月刊》2010年第9期)、《漢末、建安時期文學觀念的嬗變》(《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文選〉選文任昉現象”之成因探析》(《文史哲》2009年第4期)、《〈廣絕交論〉新探》(《廈門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李白居翰林及賜金放還考辨》(《南開學報》2009年第3期)、《飲中八仙至聚散與天寶文學走向》(《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3期)等。這些成果都提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在學界引起一定反響,有的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有的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論點摘編,有的得到學界權威學者的公開讚揚。
出版《漢魏文學嬗變研究》、《悼亡詩史》、《先唐別集敘錄》、《先唐文苑傳箋證》、《先唐文學研究》等學術專著5部,發表《儒學式微下的文學嬗變》、《飲中八仙之聚散與天寶文學走向》等學術論文60餘篇。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直接資助項目1項、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1項、福建省社科基金項目1項。協助周祖撰先生主持完成廈門大學國學院重大項目《歷代文苑傳箋證》(6冊,350萬字)。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直接資助項目多項,獲得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福建省社會科學獎若干次。 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開設《中國文學史》、《論語品鑑》、《紅樓夢人物研究》、《先唐文學變遷》、《中國文獻學》、《中國史書中的經籍志與藝文志》、《漢唐文學史專題研究》、《中古文學專書研究》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