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育溪蟾

胃育溪蟾

胃育溪蟾(Rheobatrachus silus),又名南部胃育蛙或南胃孵蛙,僅分布於澳洲昆士蘭東南部的布列克爾山脈及克倫多山脈,介乎海拔350-800米處,已滅絕。2013年,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Michael Archer研究組就成功的令此種動物的基因組復活,並首次培育出其活體胚胎,這引發了多方關注。

基本信息

分布範圍

胃育溪蟾是於1972年被發現,並於1973年被描述,但另有文獻指它們是於1914年在布列克爾山脈發現。它們只分布在昆士蘭東南部的布列克爾山脈及克倫多山脈,介乎海拔350-800米。這個區域雨林、潮濕的硬葉森林及河流的面積少於1400平方公里。它們曾在瑪麗河、Stanley河及Mooloolah河出沒。最後的標本可能是於1979年在克倫多山脈,或是於1981年在布列克爾山脈發現。最後飼養的胃育溪蟾於1983年死亡。相信它們已經滅絕。

外形特徵

胃育溪蟾是中等身型的蛙類,顏色深沉,眼睛大而突出,兩眼接近,吻短而頓。它們的皮膚濕潤,有黏液包圍。前肢趾尖而且長及沒有蹼,後服趾上有蹼。相對身體而言,腳較為大。

胃育溪蟾呈深灰色,背部有細小的疙瘩。腹部呈白色或奶油色,偶爾也有黃色的斑點。腳上有深褐色斑紋,腳下則有黃色的斑紋。由眼睛至前肢下有一深色斑紋。趾呈淺褐色,其上有淡褐色的斑點。每趾趾端有細小的圓盆,瞳孔呈深褐色。皮膚疙瘩不平,鼓膜隱藏。雌蛙較雄蛙為大,雄蛙長約33-41毫米,雌蛙長約44-54毫米。

生活習性

胃育溪蟾 胃育溪蟾

胃育溪蟾生活在雨林、潮濕的硬葉森林及河流地區。它們主要是水生的,經常在河流或附近的岩石上出沒。它們經常出沒的河流都是永久的,或只是在非常低雨量的情況下才幹涸。它們分布的地方一般都是有桉樹的密林,或是開放林地,但沒有紀錄它們出沒在河岸帶。在春天及夏天的季節,它們喜歡生活在石池邊、葉堆上或是石縫間。估計它們會冬眠。成年雄蛙喜歡較深水的地方 ,而雌蛙及幼蛙則喜歡較淺水的地方。它們只會在下雨期間才會完全現身。

胃育溪蟾的叫聲像喋喋聲,每一下約半秒,每6-7秒重複一次。

胃育溪蟾在水中及陸地上也會覓食。它們主要是吃昆蟲,包括鱗翅目、雙翅目及脈翅目。

胃育溪蟾從不離開水邊多於4米的地方。研究顯示它們的運動非常有限,10隻幼蛙只有2隻移動多於3米,4隻雌蛙及3隻雄蛙在一季之間只沿河邊分別移動1.8-46米及0.9-53米,當中只有3隻多於5.5米。估計在繁殖季節,它們會留在原有的水池中,只有在泛濫的季節才會離開。

生長繁殖

胃育溪蟾最特別的地方是它們照顧幼蛙的方式。在體外受精後,雌蛙會將蛙卵咽下。但卵是產在陸地上或是在水中則不明。

卵的直徑長達5.1毫米,有很大的卵黃。大部份母蛙每次產約40個卵,但在胃中出生的幼蛙卻只有21-26隻。這可能是母蛙未能將全部卵咽下,或是最初咽下的卵已被消化。

當母蛙咽下卵的時候,它們的胃與其他的蛙類沒有分別。包圍卵的膠狀物稱為前列腺素E2(PGE2),這種物質可以令胃部暫停分泌鹽酸,時間足以讓卵的胚胎髮育。當卵孵化後,蝌蚪的腮分泌的黏液也含有PGE2。當胚胎或幼蛙等在體內時,母蛙是不會進食的。

胃育溪蟾蝌蚪在出生初期缺乏色素,但當漸長時它們逐漸發展出成蛙的顏色。蝌蚪最少約需6星期來發育,這段時間母蛙的胃會不斷膨脹至體腔可以容納的大小。母蛙的肺部會縮小,呼吸主要是靠皮膚上的氣體交換進行。除了體型增大了外,母蛙會維持不動。

幼蛙出生需要大量空間,且可能需時1星期。不過,如母蛙受到騷擾,它會將所有幼蛙吐出。幼蛙被吐出時就已經完全發育,在色澤及體長上只有很小不同。

滅絕原因

胃育溪蟾滅絕的原因不明,但失去棲息地、污染、病原體、寄生蟲及過份捕獵都可能導致其數量大大減少。人類活動對它們生態的影響也是不明,壺菌病相信是其中一種影響最深的原因。

技術復活

已經滅絕的古老動物還可能復活嗎?許多科研項目正試圖使消失的物種起死回生。目前,科學家們幾乎已經成功復活了一種青蛙和一種山羊。被稱作"胃育溪蟾"的澳洲青蛙1983年在地球上滅絕,而它們唯一留下的東西就是被人類保存起來的一些機體組織。人類曾經擾亂它們的棲息地,並把對它們而言具有致死性的真菌傳播給它們。

2013年,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Michael Archer研究組就成功的令一種滅絕動物的基因組復活,並首次培育出其活體胚胎,這引發了多方關注。

這項研究來自一個稱為“拉薩斯計畫”(Lazarus Project)的項目,是以著名的《聖經》人物命名,拉薩斯計畫幾乎是一個奇蹟。

這個項目將20世紀70年代收集到的組織保存在一個傳統的深度冷藏器內,然後採用從大青蛙(Great Barred Frog)採集到的新鮮捐獻卵細胞——大青蛙是澳大利亞另一種地面腫脹青蛙,與這種已滅絕的青蛙有親緣關係,通過類似於多利羊克隆的技術,進行移植。

胃育溪蟾 胃育溪蟾

2008-2012年,Archer教授研究組開始進行這項研究,他們將胃育溪蛙的DNA插入到上百個大青蛙的卵細胞(本身的DNA已經由UV照射處理)中,最開始這些卵細胞“就只是靜靜的待在那裡”,Archer教授說,“但是之後,突然一個細胞開始分裂了,然後就不斷的進行分裂,再分裂”。之後,胃育溪蛙的胚胎在30年後又再一次獲得了生命。雖然胚胎還尚未發育成蝌蚪,但是研究人員已經證明這些分裂細胞中包含有已滅絕青蛙的DNA。

研究人員從冰櫃中保存40年的胃育蛙身體組織中恢復細胞核,在實驗室使用了體細胞核移植技術,然後在過去5年中反覆實驗最終得到如今的成果。
使用類似於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技術,他們從遠親物種大木柵青蛙提取卵細胞,去除細胞核的活化能力,用已滅絕胃育蛙的基因進行置換。一些卵細胞能夠自然分裂,生長進入胚胎早期階段。雖然這種創新技術培育的胚胎僅能存活幾天時間,不過基因測試證實分裂細胞包含來自已滅絕胃育蛙的遺傳基因。 “拉薩斯計畫”項目負責人新南威爾斯大學邁克-阿徹教授說:“這個項目能夠將滅絕物種復活,雖然該技術並不成熟,卻還是非常令人興奮的。”

雖然復活的胚胎僅存活了幾天時間,但是這一創新技術更進一步有望將猛獁等滅絕物種進行復活,但是未來阻礙這種滅絕青蛙復活的並非生物學因素,而是相應的技術條件不夠成熟。

文章稱,讓滅絕物種復活的科學研究非常複雜,而這項工作有時令人氣餒。克隆需要滅絕物種完好的細胞,這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一些科學家猜想,在地球的永久凍土中或許有猛獁象這類動物的完整冷凍細胞。但是,丘奇博士等人卻說,他們對此表示懷疑。他說,他和其他多數科學家都認為,永久凍土中只能發現破損的DNA。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