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癉

胃癉,一種疾病,出自《素問·平人氣象論篇》,相當於西醫學所說急性胃炎。

簡介

《素問·平人氣象論篇》有胃癉之名,曰:“已食如飢者,胃癉。”胃癉是因各種原因刺激胃體,使胃之絡脈受損。以驟起脘痛,或以嘔血或黑便為主要表現的內臟癉[熱]病類疾病。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急性胃炎。

診斷依據

1.一般起病較急,多有感受邪毒,或飲食不當或不潔等損傷胃腑的原因,或有其他臟腑嚴重疾病累及胃腑的病因。
2.胃脘不適、疼痛,厭食,噯腐,噁心嘔吐,或有發熱,腹瀉,腸鳴等。因其他嚴重疾病或藥物所致者,多有嘔血或黑便。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3.體檢胃脘部及臍周有輕壓痛,腸鳴音亢進。
4.纖維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分泌過多,表面覆蓋白色或黃色滲出物,或可見出血點、糜爛,甚至出現潰瘍、穿孔。但有明顯出血及吞服腐蝕劑所致者,在急性期一般不宜檢查。

鑑別診斷

1.胃瘍:呈慢性反覆周期性發作,疼痛具有與飲食密切相關性和節律性。X線鋇餐與胃鏡檢查可資鑑別。
2.胰癉:疼痛劇烈及持續不緩解,可向腰脊部呈帶狀放射。血清和尿澱粉酶顯著增高。
3.膽癉:右上腹疼痛,並可向右肩背部放射,病重者可見目黃,尿黃,常因進食油膩或飽餐而誘發。X線腹部平片、B超檢查等可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1.食積證: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吐餿物,苔厚膩,脈弦滑。消食和中。
2.食滯胃熱證:胃脘脹痛,噯腐吞酸,噁心嘔吐,口渴,腸鳴,泄瀉,或有發熱身疼,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弦滑數。清熱導滯。
3.寒滯胃脘證:胃脘脹痛,惡食冷物,喜得溫熨,形寒畏冷,口淡厭食,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脈弦緊。溫胃散寒。
4.肝胃氣滯證:胃脘脹痛,痛引兩脅,噯氣吞酸,噁心嘔吐,口乾且苦,舌紅苔黃,脈弦。疏肝和胃。
5.濕困脾胃證:噁心嘔吐,脘腹痞脹、隱痛,口膩納呆,肢體困重,苔白膩,脈濡緩。化濕和中。
6.肝火犯胃證:口苦脅痛,吐血色暗,心煩易怒,舌質紅絳,苔黃,脈弦數。瀉肝清胃。
7.食毒證:有食物中毒病史,胃脘拘急疼痛,噁心嘔吐,甚或嘔血,大便色黑,煩躁不安,或神識昏憒,舌質青紫,脈弦或結代。清胃解毒、化瘀止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