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釋義
肩,指穴在肩部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歸於地部。本穴物質為臑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因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水濕雲氣,水濕雲氣冷降後歸於地部,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功能作用
升清降濁。
治法
寒則先泄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
在肩部,肩髃穴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
解剖
在肩峰的後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圓肌、大圓肌和背闊肌腱;有旋肱後動、靜脈分布;布有鎖骨上外側神經、腋神經、肩胛下神經。
主治
1. 臂重,肩重不能舉;
2. 脅肋疼痛。
操作
向關節直刺1—1.5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肩關節周圍炎、中風偏癱等。
配伍
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
配外關、章門主治肋間神經痛。
功效
祛風濕,通經絡。
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肩重不舉,臂痛,肩髎主之。
《千金方》:臂痛,肩髎、天宗,陽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