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部位
肝臟轉移性腫瘤是最常見的肝臟腫瘤.肝臟為血源性轉移的癌細胞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雖然肝臟轉移性腫瘤可源於身體的任何部位,但肺, 乳房 ,結腸,胰腺和胃是肝臟轉移腫瘤最常見的原發性部位,而且在這些原發性部位的 癌症 的最初臨床表現是肝臟內轉移,且並不少見.
症狀和體徵
常見到一些惡性腫瘤的非特異性表現(如體重減輕,厭食和發熱).肝腫大,變硬並可能有觸痛是該病特有的表現.如出現嚴重的肝腫大並易觸及包塊提示病情嚴重.肝區雜音及胸膜炎樣胸痛伴壓迫性摩擦音是此病特有特徵,但並不常見.少數患者可出現脾腫大,尤其是在患原發性 胰腺癌 的病例更易發生脾腫大.此外,該病患者往往因腫瘤種植於腹膜而伴有腹水,但除非腫瘤引起膽管梗阻,往往不出現黃疸或僅伴有輕度黃疸.在典型病例,鹼性磷酸酶,γ-谷氨醯基轉肽酶早期即可升高,或者其升高程度比其他肝功能試驗變化程度更大;血清轉氨酶的水平變化不一.在終末期進行性黃疸和 肝性腦病 常預示著死亡.
診斷
肝臟轉移性腫瘤在晚期病例診斷往往很容易,但病情較輕的病例診斷常較困難.各種掃描技術已廣泛用於肝臟轉移性腫瘤的診斷(參見第37節),而且往往有很高的價值.儘管如此,這些技術並不能發現較小的轉移 性病 灶,也不能有效地將腫瘤與 肝硬化 及其他良性原因引起的肝臟腫塊區分開.一般地,超音波,CT和MRI掃描比放射性核素掃描更準確.現在,許多 醫療 中心都採用超聲掃描技術作為最初的檢查方法.在已確診患惡性腫瘤的病例也廣泛使用超聲檢查和肝功能試驗作為常規監測有無肝臟轉移灶的方法.當惡性腫瘤的治療需確定是否有擴散時作這種檢查是合理的.不過,其敏感性及特異性均較低,從而大大降低了診斷價值.
肝活檢可確診肝臟轉移腫瘤,如果懷疑發生肝臟轉移腫瘤或治療需要組織學根據時應作肝活檢.大約65%的病例經肝活檢可獲得陽性結果,另有10%的病例經吸出液體的細胞學檢查證實,而且肝活檢在超音波檢查引導下進行時,其陽性率可增加.不過,有些專家更喜歡在腹腔鏡直視下進行肝活檢,儘管這樣做更為複雜.
治療
肝臟轉移性腫瘤的治療往往無效.全身性化療可使腫塊暫時縮小並延長生命,但對原發部位的依賴很大,而且不可能治癒此病.有些醫療中心提議對選擇性病例行肝動脈插管化療.儘管這樣做腫瘤的反應率增加,而且全身性毒性反應減少,但與靜脈化療相比,患者存活時間沒有明顯改善.肝區的放射性治療對緩解劇烈的疼痛有時有一定的效果,但對其他方面沒有療效.儘管手術切除單個肝臟轉移灶的方法並未廣泛接受,但一些外科 醫生 仍願意這樣做,尤其對腸源性的肝臟轉移腫瘤.不過,對大多數廣泛轉移的病例最好還是採用姑息療法和家庭支持療法肝臟轉移性腫瘤 - 影像學表現1.超聲表現: 肝內單發或多髮結節,可為低回聲、強回聲或不均勻回聲,呈“牛眼狀”改變。 2.CT表現: (1)平掃:肝內單發或多發圓形或分葉狀腫塊,大多表現為低密度,多在低密度病變記憶體在更低密度區域,從而顯示為同心圓狀或等高線狀雙重輪廓為其特徵。邊界多為模糊不清。 (2)增強:腫瘤強化,境界清楚,中央密度多低於周圍部,腫瘤邊緣可顯示環形不規則強化,部分可見“牛眼征”,表現為病灶中心為低密度,邊緣為高密度強化,最外層密度又低於肝實質。 (3)少數如宮頸癌、食管癌等肝轉移性腫瘤內部幾乎全部壞死、液化表現為囊性密度,壁較厚或有不規則強化。此外如大腸癌、卵巢癌等的肝轉移性腫瘤也可合併有鈣化,表現為點狀、斑塊狀、羽毛狀之高密度灶。 3.MRI表現: 對較小的轉移癌也比較敏感,T2加權像多表現高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