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病因
頸、肩、背部軟組織在遭受急性損傷未愈或長期慢性勞損後可使肌肉、筋膜、韌帶、關節囊、骨膜、脂肪、肌腱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創傷性無菌性炎症反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引起發熱的炎症、氣候改變如寒冷潮濕及身體過度勞累均為誘發因素。
發病機理
軟組織創傷性無菌炎症及疼痛,刺激肌肉產生持久的收縮狀態,出現肌緊張,肌肉長期痙攣造成局部軟組織血管痙攣,肌肉和筋膜供血不足,營養障礙,組織無菌性炎症加重,如此形成惡性循環,使疼痛更加劇。
臨床表現
1.症狀
該病起病緩,病程長;其主要臨床症狀表現為頸、肩、背等部位的廣泛疼痛、酸脹、沉重及麻木感、僵硬伴活動受限等,可向頭後部及上臂放射。疼痛呈持續性,可因感染、疲勞、受涼、受潮等因素而加重。
2.體徵
頸部肌緊張,壓痛點常在棘突及棘突旁斜方肌、菱形肌等,壓痛局限,不沿神經走行放射。
檢查
X線多為陰性結果。
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及體徵即可作出診斷。
鑑別
易與該病混淆的疾病應注意鑑別。
頸型頸椎病
主要鑑別點在X線平片有骨質增生;
肩周炎
有肩關節活動受限。且疼痛與壓痛點限於肩關節周圍;
項韌帶炎
與頸肩肌筋膜炎很相似,但它疼痛及壓痛限於頸椎棘突部,低頭時疼痛加重。
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調整與糾正工作勞動中不良姿勢,防寒防潮避免過分勞累。
2、局部注射治療:用局麻藥和糖皮質激素在扳機點或壓痛點注射,一次/2~3日,4~6次/療程,多數病人有效。
3、神經阻滯療法。
4、服用抗炎鎮痛藥物:常用藥有水楊酸製劑吲哚美辛布洛芬。
5、針刀療法:通過分離切斷粘連的纖維組織和筋膜硬結達到治療的目的,療效較好。
6、其他包括中藥治療、物理療法及針灸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