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雅堂

肆雅堂

肄雅堂,是以裝裱修復碑帖、書籍、字畫著稱的一家百年老字號。它開設於清光緒年間,店主丁夢松(原名清喜,字子固,河北束鹿縣人)。解放後,該店歸屬中國書店,繼續從事古籍修補工作,搶救性地修補殘破的珍貴古籍30餘萬部,並多次毛澤東主席修復圖書。

老店由來

中國書店文化遺產店
中國書店文化遺產店
肆雅堂,開設於清光緒年間;位於東琉璃廠街路南104號,創
中國書店文化遺產店
[1]辦者是河北束鹿人丁夢松。店中收售古舊書籍,並以裝裱碑帖、書籍、裝用書畫著稱。清代以前裝裱技藝最佳的是蘇州匠人,稱為“蘇裱”。清乾隆、嘉慶後,北上的匠人改良和發展了原有的技藝,又稱“京裱”。清末民初之際,裝裱名手都集中在肄雅堂和肆文堂兩家。今肆雅堂主要經營名人字畫、文房四寶、古今陶器。
1958年,肄雅堂歸屬中國書店。2001年,中國書店將肄雅堂遷入西琉璃廠街馳名中外的文化遺產書店內,書店集展示、銷售、收購、鑑定、裝訂修補於一體,給方興未艾的古籍收藏熱提供了一個服務視窗。

文化遺產

肄雅堂古籍修復
肄雅堂古籍修復
民國初年之時,肄雅堂便以裝裱技藝在京城極負盛名,當時不少裝裱高
肄雅堂古籍修復
[2]手都出自肄雅堂。1958年,肄雅堂歸屬中國書店,先後有三代裝裱傳人在這裡默默無聞地辛勤耕耘,搶救性地修補殘破的珍貴古籍30餘萬部,其中不乏善本、孤本,所創造的文物價值用金錢難以估量。
古籍修復工藝亦稱古籍裝訂修補技術,它的歷史與書籍發展史息息相關。修補破損古舊圖書是一項特殊技藝,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脆弱的書籍經過聚散轉手、天災兵焚,許多遭受損毀,有的甚至千瘡百孔、破爛不堪。修舊如舊,化腐朽為神奇,是保護歷代古籍完整流傳的至關重要的一環。因而,各界人士將這項技藝譽為古舊圖書的“續命湯”。
從事裝訂修補工作不但要熟悉各個朝代書籍的形式和版本,還要了解各朝紙張、書皮及裝訂風格,更要有嫻熟的技藝。修補一本古書往往要經過十幾道工序,一招一式極為考究,對從事裝訂修補人員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古籍修復工作看起來好像是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其實關係到祖國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利用。尤其是那些有歷史價值的善本書,它們本身就是一種珍貴文物。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書店傾入大量人力、物力,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使古籍修復技術得以保護。幾十年來,在身懷絕技老師傅的細心傳幫帶下,中國書店肄雅堂一批年富力強的技術骨幹已經全面掌握了這項傳統技術,使這個古老而傳統的事業得以流傳,不至湮滅。[3]
2008年,中國書店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

肄雅堂裝訂修補社

肄雅堂裝訂修補社,隸屬於北京中國書店,社址在宣武區南新華街177號,專業修補殘破線裝古書。
修補古書是中國古書業的一項特殊技藝,是珍藏古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保護不可復生的古籍文物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修補古書的工作是將遭受鼠咬、蟲蛀、風蝕、水浸、火炙或其它方式所損壞的古書整修復原。修補一本書一般要經過配舊皮舊紙、補破頁、裱糊、噴水、襯紙、捶平、齊欄、訂本、打眼訂線、包角等十幾道工序,對工藝要求十分嚴格。
中國書店建店第二年便選派具有裝訂修補技術的老技工成立裝訂修補社,專事古書、線裝書的修整工作。60年代,受文化部委託,中國書店先後兩次承擔全國古舊線裝書修補技術培訓班的教學工作,傳授裝訂修補技藝,用兩年多時間為甘肅、江蘇福建山東湖北四川吉林黑龍江青島等十幾個省市圖書館培訓了修補古書技術骨幹。中國書店在裝訂修補技術上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些身懷絕技的老員工以巧奪天工之技修補整理了大量的殘破古舊書,被人們譽為“古書醫生”,這一技藝被稱為古舊圖書的“續命湯”。
60年代,毛澤東曾多次派秘書送來殘舊的線裝書讓書店修補,許多是珍貴的版本。毛主席非常讚賞這項技藝,委託秘書向中國書店員工表示感謝。據不完全統計,自1953年以來,中國書店先後裝訂修補古籍二十餘萬冊,為古籍的搶救、保護和收藏做出了很大貢獻。當年身懷絕技的技工年事已高,有的已經辭世,但他們把自己的技藝和絕活全部傳授給了年輕的技工。現在一批年富力強的裝訂修補業務骨幹已經全面掌握了傳統技術,繼承了古書裝訂修補事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