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道德與素質培養

職業道德與素質培養

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方面。能力素質(Competence,也翻譯作勝任力)(1)是知識、技能及職業素養的整合;(2)與績效有關聯;(3)這些因素的整合引出的是可觀察的和可測量的行為;(4)並且是可以通過培訓等手段得以提高。(。

素質的定義

定義1:《詞海》對素質一詞的定義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②事物本來的特徵.③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素質應是第三個定義.那就是大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所具備的能力 。
定義2:所謂素質,本來含義是指有機體與生俱來的生理解剖特點,即生理學上所說的“遺傳素質”,它是人的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按此,定義素質為:當你將所學的一切知識與書本忘掉之後所剩下來的那種東西,想來就無道理 。
定義3:“素質”是指個人的才智、能力和內在涵養,即才幹和道德力量.⑧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就特彆強調作為英雄和偉人的素質方面.在他看來,“忠誠”和“識度”是區別英雄和偉人最為關鍵的標準 。
定義4:“素質”是指人的體質、品質和素養.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促進人的素質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動.一個有學識而不具備教育能力的人可以從事別的職業,但不能從事教師職業。

素質的來源

素質一詞本是生理學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點,主要指神經系統、腦的特性及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素質是心理活動發展的前提,離開這個物質基礎談不上心理發展。各門學科對素質的解釋不同,但都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素質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實際作基礎,以其自然屬性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說,個體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決定著個體素質的差異,因此,對人的素質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為前提。人的素質包括重量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素質只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與發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動是在遺傳素質與環境教育相結合中發展起來的。而人的素質一旦形成就具有內在的相對穩定的特徵,所以,人的素質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質,在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

素質的分類

三類八種。
三類素質是指自然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
八種素質是指政治素質,思想素質, 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

職業素質

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方面。影響和制約職業素質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實踐經驗、社會環境、工作經歷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況(如身體狀況等)。一般說來,勞動者能否順利就業並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本人的職業素質,職業素質越高的人,獲得成功的機會就越多。

企業素質

企業素質是指構成企業生產力諸要素的質量和企業組織管理水平的綜合體現,是企業系統所具有的內在特性,即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大小的各種內在要素的綜合。企業素質是一個質的概念而不是量的概念,因此看企業不能只看其規模,而是要注意其內在質量。同時企業素質也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在分析企業素質時,不僅要分析企業各個部分的質量,更要注重各個要素有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相互整合。
企業素質從內容上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企業的技術素質,企業的管理素質和企業的人員素質。企業的技術素質是企業素質的基礎,它主要包括:勞動對象的素質,即原材料,半成品和產成品的質量及水平;勞動手段素質, 即企業的設備,工具共裝及工藝水平。企業管理素質是企業素質的主導,是技術素質得以發揮的保證,它包括:企業的領導體制,組織結構,企業基礎管理水及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制度的水平,經營決策能力,企業文化及經營戰略。企業的人員素質是企業素質的關鍵,它包括企業幹部素質和企業職工素質。幹部素質包括企業經理人員、科技人員的政治素質,文化素質,技術素質及身體素質,以及與各種工作結構的配套狀況;職工隊伍素質包括基本生產工人,輔助生產工人,生活後勤工人的政治思想素質,文化技術素質及生體素質等。另外,人員素質還包括企業個部分人員的結構性素質,即各類人員的搭配狀況,以及各部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的高低。
上面敘述的企業素質的內容可以用圖來表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企業素質是由各個因素以某種確定的方式構成的,其中有些方式之間存在著相互包容的關係。企業素質可以通過企業能力得到反映, 企業能力是企業素質的表現形式,企業素質主要通過四種企業能力得到體現:
1, 企業產品的競爭力。企業是通過自己的產品去參加社會競爭滿足環境的要求,因此,產平競爭力是企業素質的綜合反映,產品競爭力主要表現在產品盈利能力和產品適銷能力兩個方面。
2, 企業管理者的能力。即企業決策能力,計畫能力,組織能力,控制能力,協調能力以及他們共同依賴的管理基礎工作的能力,這些管理能力直接決定料企業的人、財、物種的潛力和潛在優勢的充分發揮。
3, 企業生產經營能力。企業生產過程主要包括產品能開發過程、資源輸入過程、產品生產過程、產品銷售過程、售後服務與信息反饋過程等六個過程。這些過程的好壞都是由企業的技術素質、人員素質和管理素質共同決定的,使者三大因素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綜合表現。
4, 企業基礎能力。它包括企業的基礎設施對生產的適應能力,技術設備能力,工藝能力,職工文化技術能力,職工勞動能力和職工團結協作、開拓創新和民主管理的能力。

素質教育方式

素質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針對應試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納入應試教育的軌道,我們就必須認識到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的諸多方面。歸納起來,主要有:
在教育目的上,素質教育追求學生素質即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應試教育旨在應付考試,片面追求升學率。
在教育對象上,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學生;應試教育則把學校工作放在少數所謂優秀的即有升學前途的學生身上。
在教育內容上,素質教育重視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的“全面開花”,把幾項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應試教育則只重智育,片面強調對知識的掌握忽視了教學生學習如何做人。
在教育方法上,素質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礎上對學生因材施教;應試教育則只是對少數學生提出“升學”的統一要求,並沒有實現因材施教。
在教育評價上素質教育要求從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來評價學生的素質水平;應試教育則把考試作為惟一的評價方法,將分數作為惟一的評價標準。
在教育結果上,素質教育“不求個個升學,但願人人成功”,或者每個學生“及格+特長”模式;應試教育則只有少數人升學,獲得成功,而大多數學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敗者的心態走向社會。
從上述兩種教育的“對立”中我們不難看出,正是由於應試教育存在著如此眾多的負面消極因素,所以才激發、推動了素質教育的發展。

能力素質培養

能力素質(Competence, 也翻譯作勝任力)(1)是知識、技能及職業素養的整合;(2)與績效有關聯;(3)這些因素的整合引出的是可觀察的和可測量的行為;(4)並且是可以通過培訓等手段得以提高。(Scott Parry於1998提出)能力素質模型(Competence model, 也有人翻譯為勝任特徵模型)是將這些能力素質按內容、按角色或是按崗位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可廣泛運用於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業務中,如:員工招聘、員工發展、績效管理以及薪酬管理等。
由於能力素質需要在日常行為中得以體現,才能為企業帶來價值。所以在模型中對於每項能力素質都定義了相應的關鍵行為作為參考來判斷能力素質的掌握程度。

建立能力素質模型

基本程式如下:
第一、確定績效標準
第二、選取標準樣本
第三、收集數據信息
第四、分析數據信息
第五、建立模型
第六、驗證模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