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泰和

聶泰和幼時家道終落,與母親寄人籬下相依為命,貧寒起家,十六歲開藥鋪,後開齋貨鋪,辦過礦山,做過貿易。他精明能幹,將他的政治和經商才幹合二為一,先後當過建始縣屠宰局局長、恩(施)建(始)(歸)秭硝磺局局長,創建了建始第一家初具規模的硫磺廠,開創了建始礦山工業的新局面,甚至為整個鄂西硫磺工業發展都奠定了基礎;他建立了易貨貿易渠道,形成“山貨出口,洋廣貨進門”的格局,為建始打開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門,改變了當地山區閉塞的生活面貌,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聶泰和的一生,正逢亂世,十六歲始創“泰和”,到五十三歲病逝,立於亂世而逐步壯大,泰和記到鼎盛時期,在武漢、宜昌等地都設有辦事處,在那個時代他幾乎成為建始的一方霸主。他一生樂善好施,注重教育,助人無數,卻又思想開明,善於交際,精明幹練,馳騁於商場,成為建始十九世紀中葉一代有名的官商。縱觀建始歷史,他對當地硝磺礦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居功至大,是個不得不書寫一筆的人物。
歷史只有不溢過、不飾非,如實記載方能成史書。
聶泰和,祖籍四川巫山縣廟宇鎮。1882年出生於一個生意人家庭。其父聶鴻約經營藥材、生漆,輾轉於宜昌漢口之間,生意順暢,家計尚可。光緒十八年(1892年)遇天災人禍,運貨途中船翻貨傾人溺。自此,家道日漸衰落,遺妻遺子受人欺侮。光緒二十年(1894年)聶鴻約遺孀羅氏帶著年方十三的幼子聶泰和,前往湖北建始縣投奔頗有勢力的宗親羅裕民,自此遷居到鄴州城(註:建始縣縣府)內生活。
聶泰和遵從母命,拜建始名中醫羅光漠為師。羅光漠俗稱“羅奶兒”,祖輩四代行醫,醫術高名氣大。聶泰和在羅家學徒三年中,苦學醫藥知識,為人耿直,做事勤快,深得師父和親族的喜愛和賞識。在師父和宗親的幫助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聶泰和自立門戶開設藥鋪,商號“泰和”,開始展露他的經營才幹。 時年十六歲。
初始經營藥鋪,聶泰和憑著勤勞和信譽,從他處借本錢進貨,貨賣即還錢。生意從小到大,進而兼營藥材批發而發家,家境漸富。此後,聶還經營過齋貨鋪,自己加工糕點糖果買,工人都是從廟宇請來的本家。富裕起來的聶泰和購置了位於建始城西街一座三進三出的、總面積近800平米二層平瓦房院落作為泰和記的發家根基。
這座院落的風雨飄搖見證了“泰和記”的興衰存亡。
民國元年(1912年),聶泰和二十歲,娶鄴州城裡做炸油餅豆皮粑等小吃而聞名的劉德茂之女為妻,與劉氏共育一女三子:分別取名為興福(嫁給了鄴州城裡中醫羅耀民)、興祿、興壽、仲權。“福祿壽權”代表了他一生的思想和行為,他認為這一切必須通過教育實現。為此,在文化極其閉塞思想極其落後的年代裡,他開辦私塾,請歐陽春先生教習孩子讀書。前鄴州中學著名教師孫式僚、前中山鄉國小教務主任何文潔等都曾在聶泰和的私塾里讀過書。在《建始文史資料》第一輯(第91頁)中記載:“根據民國二十六年統計,全縣計有縣立中心國小一所,設在縣城奎星樓……此外,有私塾56所,學生1750人”。聶泰和的私塾即為其中之一。孫式僚在其《病榻雜憶》一文中的憶良師中記錄道:“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教給我知識技能的是我的各位老師,他們中最使我難忘的是我的啟蒙老師歐陽春先生”,“歐陽先生名春字寶芝,本縣三里區馬水河人,約生於一八八○年前後,晚清一名不第秀才”,“他通古博今,多才多藝,不僅嫻熟四書五經,對詩詞楹聯也很通曉,尤其難得的是他還善長書法與繪畫,寫得一手漂亮的顏體。我的詩詞楹聯方面的知識以及後來我對書法繪畫的熱愛多得益於他的啟蒙。他常為別人寫對聯,字蒼勁圓潤,近乎歐(陽詢)體,他給房東聶照廷先生在新制的坐凳上畫梅、蘭、竹、菊、花卉、翎毛等水墨畫,古色古香,非常雅致。”(註:見孫式僚《奇叟》一書第14—15頁)。文中房東聶照廷先生應為“聶照庭”,即聶泰和先生(字照庭)。孫式僚先生的這段經歷即為在聶泰和家私塾讀書的經歷。文中歐陽先生為房東畫上梅蘭竹菊等畫的新制坐凳,即聶泰和為這些學生上課準備的坐凳。
聶泰和自始好客,人緣極好,聲名漸著。因其臉上有麻點時人慣稱“聶麻子”。但凡來家裡來的客人,無論高低貴賤,一律都有安排,所謂“高來高安排,低來低打發”。當時聶家特地請了一名叫江麼師傅的名廚,專門款待來家裡的名人官紳。聶家常座無虛席,樽中酒滿,因此結交了許多官紳土豪、川黔駐境軍官以及省署各級來鄴州的上層人物,為他以後的開礦辦廠鋪平了路。窮人來則是吃飯給錢找事做。對於廟宇銅股包本家族人,除了給飯吃還安頓工作。五十年代老死在建始西街紡織廠的聶興漢夫婦,在聶家長大娶妻成家、解放後參加運輸工作、九十年代病死在恩施州運輸公司的聶開胤,都是當年在泰和記鼎盛時期投奔來的。這其中一段有名的典故頗能說明問題:當時,絆老二(即土匪)猖獗,因聶家露富而上門搶劫。聶泰和大開其門,宴席款待,拱手相送。
民國十六年(1927年)聶泰和被建始縣縣長陸祖摯所賞識,準其承包縣內的屠宰稅、窩捐等稅;民國二十年(1931年)被繼任縣長趙竹君任命為縣屠宰局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受湖北省硝磺總局委派三縣硝磺局冷局長委任籌辦硝磺廠。《建始百年紀事》中記載:“縣城士紳聶照庭,商號聶泰和從三縣(恩、建、秭)硝磺局冷局長手中接辦九股山、磺廠坪硫磺廠,有工人100餘人。年產硫磺2萬斤——6萬斤。除少部分交省外,絕大部分為聶自由銷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磺廠被羅裕民接辦,規模逐漸擴大,工人增加到300餘人,月產硫磺達20多噸。(註:第41頁)。”據人物卷二十八”《聶太和》一文中中記載,湖北省總局委派恩、建、秭硝磺局冷局長來建始辦理硝磺事宜。“冷自感在貧瘠山區經辦硝磺十分棘手,乃將聯縣硝磺局方轉贈給聶泰和” (第739頁)。聶接印心熱,隨即四處張貼布告:署名“恩建秭硝磺局長聶照庭”,並在家門前懸掛硝磺局招牌。硝磺局就設在建始城西街16號聶泰和自己家中的中堂天井北面屋內。
據清道光《施南府志》記載:“施南各縣的的土硝,建始較多,每年可淨獲三萬多斤。”湖北省在查明施南各縣的土硝可以採用以前,所需硝是從河南、湖南兩省採購的。恩施、建始兩縣的硫磺,繫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招商在恩施縣開採,後因積壓而停采。乾隆五十年(1785年)官方在建始招商開採硝磺,每年向省征解“例辦額硝2100斤,兼辦額2200斤”。硝從正月開始征解,硫磺從6月20日開始征解,統限4個月專差解到。“逾限、短少者,查取承辦職務,照章處罰。”土硝、硫磺均實行專賣,不準私營。(《建始百年記事》第2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湖北省規定“恩施縣每年上繳硫磺四千斤,建始每年上繳兩千斤。”建始縣承辦硝磺的情況,清同治〈建始縣誌〉也有記載,建始縣每年承辦土硝定額為兩千一百餘斤,硫磺定額為兩千二百餘斤。硝磺統限期四個月(硝以正月為始,磺以六月為始)。“專差解繳省局摯批備案,倘有愈限短少,查取承辦職名,照例議處。”
從史料的記載可以看出,兩百多年來,建始的硝磺作為製造槍彈火藥的軍需物資,從招商開採到專職承辦,一直都為當局所重視。聶泰和深明硝磺的重要性和經營硝磺的精髓所在。他本喜交際,更善交際,尤其是富起來之後,結交有權有勢的官場人物。省署派來的硝磺局冷局長、建始時任縣長陸祖摯、繼任縣長趙竹君、川軍司令王陵基、川軍旅長趙鶴、聯保主任楊家伯等都是他的座上客。這些都為他經營硝磺帶來了非同一般的便利。
聶能夠成功經營硝磺,一靠他能審時度勢的政治才幹。二靠敏銳的經商頭腦。從1898年開始經營泰和記藥鋪,到1927年承包屠宰窩捐稅,1931年當屠宰局長,經過了三十多年的資本和權利的積累,泰和記已經有足夠經濟實力收購零散、小型的原始煉礦,一度幾乎壟斷了九股山磺廠坪一帶的硝磺業;三靠他任人善用。當時硝磺廠馬良富為總管,趙次卿為會計,趙勛民為運輸隊長,楊家伯組織協調事務,著力經營九股山、磺廠坪一帶的磺礦採集。組織採礦工百餘人挖出岩硝礦,從中提煉出成品上交。採用層層承包的經營方式,每年生產硫磺4至6萬斤,用馱騾隊運到四川大奚再轉水運至漢口。產品除上繳湖北省硝磺總局限額外,大部分由泰和記自行銷售。年銷一次,獲利近七倍。經營4年,贏利萬計。
在泰和記開辦了建始第一家初具規模的硝磺廠之前,鄂西一帶的工業基本為零,“泰和記”開礦辦廠成為這個地區工業發展的先行,積累的開礦的技術和經驗也使得該地區地下礦藏發掘和利用日益擴大,為以後鄂西硫磺工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也為當時的抗日戰爭提供了方便。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抗日戰爭以前,“泰和記”還做施南府(註:現恩施地區)的生漆、桐油、豬鬃等土特產的對外貿易,主要是生漆為主。那時在施南府經營生漆等土特產的不只一家,收購生漆競爭非常激烈。“泰和記”則率先在各縣各設立收購網點建立收購網路,成為施南府最早採用網路採購的商號。“泰和記”將收購的生漆等土特產用人力運至武漢,交付日商出口日本,然後採購洋廣雜貨、匹頭等,仍然用人力運回建始批發銷售。日商奸詐狡猾,對出口產品總是多方挑剔,聶泰和憑著自己精明應變的能力始終立於不敗。極大地溝通活躍了閉塞的建始與宜昌、襄樊、瀏陽等地的貨物交換渠道,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從那時起,施南府才算真正打開了與外界聯繫的山門,形成“山貨出口,洋廣貨進門”的格局。這是泰和對建始經濟文化發展的又一貢獻。
據建始城的老人鄢聚榮回憶說,他只有十幾歲時,就聽說泰和經營生漆出口日本,換回洋貨。在這偏僻閉塞的深山裡,都才首次見識洋貨。什麼東洋傘、洋襪子、洋戲(留聲機)、洋匣子(照相機)、腳踏車等,都是第一次看到聽到,覺得非常稀奇。要想買回洋布做衣服,只有那時的富豪人家才穿得起。
三十年代,泰和記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在武漢、宜昌等地都設有辦事處,聶泰和成為了建始的一方霸主。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聶泰和因染重痢,治療無效而逝。隨即世交黃子祥(俗稱“黃麼老爺”)代主“泰和記”事務。他安排聶泰和的大公子聶興祿帶傭人聶卿若去漢口銷售硫磺。歷時一年,一船硫磺只換回了聶泰和一張三十寸的大照片掛在家中的客廳里,文革時被撕碎扔進了廣潤河。至此,聶泰和和他的泰和記所有的印記都隨著這廣潤河水永遠地流走了。古人說:“創業難,守業更難。”聶泰和從十六歲打拚而留下的那座三進三出的木瓦房院落,從開泰和藥鋪、齋貨鋪、做土產貿易到硝磺局,而後轉租給電話局、食品公司,幾經變遷,最後被他的兒輩於1953年9月以1200元典當出去。在社會的變革中,再也沒收回來這聶泰和的發家根基,泰和記的繁榮興盛早已消失殆盡。(聶開敏/文)硝磺局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