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守仁

聶守仁(1865—1936),字景陽,甘肅鎮番(今民勤)縣人。清廩生。同盟會會員。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任《大河日報》主筆、《甘肅民國日報》主編。有《甘肅三十年事略》。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聶守仁是光緒年間生員,歲科兩試一等,補為廩生。他目睹清廷甲午戰敗、庚子賠款的現實,甚感悲哀彷徨。他告別故鄉,奔赴北京求學,廢寢忘食地閱讀各種革命書刊和西學書報。仿魏源海國圖志》的體例,編寫續集,向國人介紹列國概況。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腐敗的清廷日益失望、不滿、反感,進而接受了日益高漲的民族革命思想,立志推翻清廷,改革政治。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聶守仁返抵蘭州。宣統二年(1910年),考入甘肅法政學堂別科,不久參加同盟會。1912年2月24日成立甘肅臨時省議會,聶守仁當選為議員,於3月15日通電承認共和,結束了清廷在甘肅的統治。

是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奉孫中山為理事長,旋成立國民黨甘肅支部,於次年5月創刊《大河日報》,“胸有經綸,清辯瀾翻”、“為文千言立就”的聶守仁被推為主筆。他在報上撰文提倡民權,極力反對竊國大盜袁世凱及其爪牙護理甘肅都督張炳華。張對此極為不滿,懷恨在心,乘11月4日袁世凱解散國民黨甘肅支部之機,查封《大河日報》,將聶守仁逮逋入獄。聶守仁在獄中,威武不屈,向獄吏陳述革命之道,慷慨陳詞,常使獄吏瞠目結舌,無以言對,狼狽溜之。

經過不屈鬥爭,聶守仁終獲出獄。他敢於跟反動勢力作鬥爭的精神被時人所稱道。他先後被聘為甘肅第一中學、甘肅第一師範教員,在教學中,採用寓政治思想於教育教學的方法,向學生灌輸要關心國家大事的道理,深受學生歡迎。

1925年,馮玉祥國民軍入甘,其部下薛篤弼任甘肅省長。這位富有革新精神的薛省長,頗為賞識聶守仁的才幹,遂任命聶為大通縣知事。大通縣系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文化教育很落後。聶守仁下車伊始,就整頓吏治,關心民眾疾苦。他本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才養士,開通民智”的目的,把全縣分為6個學區,各區設學務委員一人,對學校進行調整,合理布局,使全縣教育面貌為之一新。他利用10個月時間,徒步深入全縣各地,做實地調查,編成《甘肅大通縣風土調查錄》一書,該書對文化教育和民族宗教進行了詳細記述。兩年任滿,聶守仁受聘任教於蘭州中山大學。後擔任過《甘肅通俗日報》等報主編,撰寫過《甘肅物產志稿》,顯示了他在地理學和軍事學上的造詣和文學、史學、文字音韻學等領域的建樹。

主要作品

他的著作有:《甘肅邊防志稿》、《甘肅近三十年事略》、《西北壯遊遊記》、《知非所記》、《景陽詩文集》、《勁草武枝見聞錄》、《旅雁聲詩草》、《毋忘齋筆記》、《文字源流》、《書法問津》、《字母易記》、《書法訓子錄》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