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聲聲慢·滁州旅次登樓作和李清宇韻
征埃成陣 ,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層樓 。指點檐牙高處 ,浪擁雲浮。今年太平萬里,罷長淮 、千騎臨秋 。憑欄望 ,有東南佳氣 ,西北神州 。
千古懷嵩人去 ,還笑我、身在楚尾吳頭 。看取弓刀,陌上車馬如流 。從今賞心樂事,剩安排、酒令詩籌。華胥夢 ,願年年、人似舊遊。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征埃:行路人走起來的塵埃。
(2)幻出:虛構的意思。
(3)檐牙:古代建築屋檐上翹的叫飛檐,沿著屋檐的邊沿下垂的叫檐牙。
(4)長淮:指淮河之長。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東經河南、安徽,注入江蘇的洪澤湖而入長江。全長約二千公里。金兵侵略時,宋室南逃,雙方議定,以淮河為界。“罷長淮”,就是不承認以淮河為界。
(5)千騎:辛棄疾在滁州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裝。農忙時生產,閒時訓練,戰時打仗。
(6)憑欄:倚著欄乾。
(7)佳氣:吉祥的氣象。
(8)神州:泛指中國。
(9)懷嵩:懷嵩樓。懷嵩樓即今北樓,唐李德裕貶滁州,作此樓,取懷嵩洛之意。(《輿地紀勝·滁州景物下》)
(10)楚尾吳頭:滁州為古代楚吳交界之地。,故可稱“楚尾吳頭”。
(11)陌上:田野小道。
(12)華胥(xū):人名。傳說是伏羲氏的母親。﹝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黃帝既寤,怡然自得。(《列子·黃帝》)
作品譯文
路上行人,踏起的陣陣塵埃四處飛揚,行客相逢的時候,都交口稱道:這座大樓像幻覺中出現的奇景。他們指點著最高處的檐牙,稱讚它建築的奇異雄偉,像波浪起涌,浮雲飄動。今年這一帶有萬里長的地方,金兵沒有來侵犯,人們過著太平的日子。但是,這還不夠,還要廢除長淮的界限,恢復原來宋朝的版圖。我們要建立一支有千騎的地方軍,用以保衛地方上的安寧。登上高樓,憑靠著欄乾觀望,東南臨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氣象,這可能是皇帝下決心要發兵打過長淮去,收復西北的神州。有很長的時間了,懷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為什麼在這個楚尾吳頭的地方不走?看吧!像刀弓一樣的田中小道上,往來的車馬像流水似的連綿不斷。從現在起,我們要盡情地享受這賞心樂事的快樂,要儘快安排酒令詩籌等娛樂器具,以供應人們來這裡飲酒賦詩的時候用,我們要把這裡建設成華胥國,雖然這是個夢,但是,我們祝願人們年年來這裡象舊地重遊一樣。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乾道八年(1172年),辛棄疾時年三十三歲,在知滁州任上。在此以前,作為地處前線的滁州,經常受到金人的襲擾與破壞,人民流散,田園荒蕪,經濟蕭條。辛棄疾到滁州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經過一番努力,不到半年的時間,各方面都取得好的效果。農業豐收,各地的商旅,都紛紛來滁州經商,市場活躍,人民安樂。為了與人民同享歡樂,建了這座奠枕樓。樓成後,他懷著喜悅的心情,與友人李清宇同游奠枕樓,興之所至,寫了這首詞以和李清宇。
作品鑑賞
辛棄疾的這首詞由登樓而有感,登高遠望,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作者胸懷天下,仍不能忘懷的是還在淪陷的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樣對失地的收復充滿希望。
上片描寫奠枕樓的宏偉氣勢以及登高遠眺的所見所感,“征埃成陣,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層樓。指點檐牙高處,浪擁雲浮。”五句以來往行人的口吻來描述高樓的氣勢,一是奠枕樓建設速度之快,如同一夜之間拔地而起;二是奠枕樓高聳入雲,氣勢非凡。“征埃成陣”,“今年太平萬里”是人民安樂的根本條件,點出了行客如雲,市場繁茂,以前的饑荒淒涼的景象,已經絕跡。接下來寫的是登上樓以後的感受。首先,作者感到欣喜,因為金兵沒有來侵擾,老百姓今年獲得了一個安定豐收的好年景。作者的思路沿著滁州這一個地區擴展到全國,步步深入,一環扣一環,最後把矛頭直接刺向南宋當朝:“東南佳所,西北神州。”弓刀陌上,車馬如流是作者把思路從廣闊的視野又收回到奠枕樓周圍的實景中去。在樓上遠眺,一是寄希望於南宋朝廷,二是面對中原感到痛心不已,東南雖然可以苟安一時,但是不可以忘記了北伐中原的大業。
下片頭三句“千古懷嵩人去,還笑我、身在楚尾吳頭”是由古人聯想到自己。當年李德裕在滁州修建了懷嵩樓,最後終於回到故鄉嵩山。但是作者自己處於這個南北分裂的時代,祖國不能統一,故土難回,肯定會讓李德裕笑話自己。這裡已經道出了詞人心中的悲痛,但看著樓下人來人往的繁榮景象,作者又有了信心。辛棄疾初到滁州,見到的人民是:“方苦於飢,商旅不行,市場翔貴,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風作,惴惴然不自安”。(見《鉛刀編·滁州奠枕樓記》)而現在完全換了另一種景象,這是他初現身手的政績,也是他的驕傲。“從今賞心樂事,剩安排、酒令詩籌。華胥夢,願年年、人似舊遊。”作者無法抑制自己喜悅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將有所作為,一定能夠讓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黃帝夢中華胥國那樣寧靜和平。
這首詞豪放雄偉,起伏跌宕,層次分明,步步深入,是辛棄疾南渡後,在抗金前哨的一首重要的詞作。
作者簡介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現存詞600多首,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公元1207年秋,辛棄疾逝世,享年68歲。《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