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陀洹果
[出金剛經疏] 一須陀洹果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又名預流。即初果也。謂此人斷三界見惑盡。
![聲聞四果](/img/b/84c/wZwpmLz9F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斯陀含果
二斯陀含果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即第二果也。謂此人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
![聲聞四果](/img/b/84c/wZwpmLz9F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阿羅漢果
四阿羅漢果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即第四果也。謂此人斷色界無
![聲聞四果](/img/b/84c/wZwpmLz9F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出金剛經疏] 一須陀洹果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又名預流。即初果也。謂此人斷三界見惑盡。
二斯陀含果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即第二果也。謂此人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
四阿羅漢果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即第四果也。謂此人斷色界無
聲聞,梵語s/ra^vaka,巴利語sa^vaka。音譯舍羅婆迦。又意譯作弟子。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
由來 引證解釋 修法 分類佛教三乘之一。稱聞佛言教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真理而得道者。 趙朴初 《佛教常識答問·僧伽和佛的弟子》:“四諦的教法,能令人斷除見惑(我見、常見、斷見等...
基本信息 法門 十二因緣 生死循環 注釋是名決定聲聞。 是名應化聲聞。 此種聲聞。
成語解析 相關成語得小果。是名決定聲聞。二退道聲聞謂此聲聞本習大乘。積劫修道。中間為厭生死。退大道心。取證小果。是名退道聲聞。三應化聲聞謂諸佛菩薩。為前二種聲聞故。內秘佛菩薩之行。外見聲聞之形。引誘小乘。令入大乘。是名應化聲聞。四增上...
五種聲聞 相關條目四沙門果指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略稱四果。即小乘的四種修行證果,亦即小乘聲聞在修行過程中的四種階段。
名稱 說明【大乘四果】 [出大乘莊嚴經論] 大乘者。謂通教中菩薩。於當教中對聲聞緣覺小乘。故得稱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聲聞所證果位。今菩薩歷於十地修行證果。亦有淺...
概述 【聲聞三道】 【出天台四教儀集注】 一見道謂聲聞因斷三界見惑。見真諦理。故名見道。即初果須陀洹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惑者...修道謂聲聞得初果已。復緣真諦之理。斷欲界九品思惑。名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
概述 相關連結四聖,佛教術語。將佛和眾生分為十大類,或稱十界,其中四類是“聖者。四聖超出欲、色、無色三界,脫離生死輪迴,已得解脫的四種“聖者”。即,佛、菩薩、緣覺、聲...
佛教四聖 儒家四聖 四聖獸(四相) 中醫四聖語出:(1).佛教認為成佛是持久修行所得之果,故名之為“佛果”。 隋煬帝 《設齋願疏》:“下度眾生,上求佛果。” 明 李贄 《為黃安二上人》之三:“如是...
概況 聲聞四果 三藐三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