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聚煤期後構造
英文:post-coal palaeo-structure
釋文:發育在聚煤期後上覆岩系形成階段及其形成以後的地質構造,通常表現為褶皺和斷裂構造。聚煤期後的地質構造活動不但決定了上覆岩系的地質構造面貌,而且也直接影響到含煤岩系和下伏岩系的地質構造面貌。如果含煤岩系及其下伏和上覆岩系三者屬於同一構造層,它們將產生相同樣式的構造面貌;如果不屬於同一構造層,則會形成不同樣式的構造面貌,而且會被聚煤期後構造所改造。聚煤盆地往往經歷多次地質構造變動,使含煤岩系改變原有的沉積面貌,因此對不同期的地質構造樣式進行具體分析,有助於了解聚煤盆地的地質構造歷史演化。現在含煤岩系的分布,就是經歷了多次後期改造而被保存下來的部分。
相關詞條
-
聚煤古構造
釋文:影響聚煤作用的、產生於聚煤期前或聚煤時期的地質構造。 一般常把聚煤期前形成的背斜、向斜稱為隆起、坳陷,以區別於聚煤期後形成的褶皺構造。 發育在聚煤...
-
聚煤盆地
聚煤盆地。地史上沉積了含煤岩系的盆地,即發生聚煤作用的盆地。現今存在的煤田由於受後期形變和長期的剝蝕作用,面積小於聚煤盆地,其邊界大多是侵蝕邊界,很少保...
聚煤盆地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煤地質學
煤地質學是以地質理論為基礎,研究煤、煤層、含煤岩系、煤盆地以及與煤共生的其他礦產(油頁岩、煤成氣等)的物質成分、成因、性質及其分布規律的學科。也稱煤田地...
學科內容 成煤物質 成煤環境 煤炭分類 煤炭分布 -
聚煤區
地質歷史中有聚煤作用,且其中煤田、含煤區的形成條件具有一定的共性,其邊界與大地構造基本吻合的廣大地區。同一聚煤區內的煤田和含煤區的形成條件,具有一定的共性。
中國的六大聚煤區 -
煤化作用
煤化作用是指泥炭轉變為褐煤、煙煤、無煙煤,或腐泥煤轉變為腐泥褐煤、腐泥煙煤、腐泥無煙煤的過程。煤化作用是成煤作用的第二階段,以物理化學作用為主。
簡介 煤化作用機理 煤化作用階段 煤化作用特點 影響因素 -
腐殖煤
腐殖煤又稱腐植煤,高等植物的遺體經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轉變而成的煤。 腐殖煤是近代綜合利用的主要物質基礎,也是煤化學研究的重點對象。根據煤化度的不同,他...
生成過程 岩相組成 種類和特徵 加工利用現狀 -
煤級
煤級,又稱煤階。煤化作用深淺程度的等級,也用以表示煤變質程度。
煤級參數由來 中國煤級分布 現狀 -
中國煤級分布
中國煤級分布,不同煤化階段煤在中國的分布。在地質時代上,中國晚古生代以中、高煤級煤占較大比例,尚未發現褐煤;中生代雖有褐煤,但以低、中煤級煙煤為主,並有...
中國煤級分布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含煤岩系
含煤岩系是一套含有煤層或煤線的沉積岩系。又稱含煤沉積、含煤地層、煤系、含煤建造等。含煤岩系通常富含植物化石或動物化石。
含煤岩系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