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聖母雪地殿聖堂約建於1622年。當年正值荷蘭人入侵澳門,據說聖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張開自己的斗篷來抵擋敵軍的槍炮攻擊。現今的教堂則建於1637年。聖母雪地殿教堂供有雪地聖母(葡萄牙語:NossaSenhoradaGuia)(NossaSenhoradaGuia)、以及護衛航海的聖人若翰洗者的聖像與畫像。澳葡政府於1996年對教堂進行內部保護和修復工程時,發現了壁畫遺蹟。經過考證後,發現壁畫是中西文化和藝術的大融匯,在華南地區屬罕見之藝術作品。文化局局長何麗鑽指出,政府嚴格以“保護壁畫原有藝術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原則對其進行修復,通過深入的歷史研究,對各層“泥灰水”和顏料進行實驗室分析,並且對使用的材料和色素進行了多項可行性研究與實踐,最後使埋沒在塵土之中的壁畫圖案和人物形象重光。1998年起,專家開始壁畫的修復工作,一筆一筆地上色修補,將壁畫原貌重現。於2001年7月24日,澳門文化局為聖母雪地殿教堂的祭衣房舉行修復重光典禮。
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聖母雪地殿聖堂內部建築保留17世紀葡國修院的特色,天花板呈拱形。
特色
聖母雪地殿聖堂主色為白色,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具17世紀葡萄牙修院的建築風格。教堂主堂呈長方形,長為16米,寬4.7米。為承托筒拱結構的屋頂,兩側的牆身厚大且有扶壁。教堂屋頂鋪設紅瓦,屋脊高7米多,檐口高4.8米。在主祭壇右側,設有一間祭衣房;教堂外面的樓梯,可到達上層的唱詩台。聖母雪地殿教堂的天花呈拱形,牆身繪有聖經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畫。祭衣房的壁畫線條秀麗活潑,揉合了中國的繪畫技法和西方色彩,中西方的文化與藝術和諧地融匯一起。壁畫繪有:聖母瑪利亞、帕多瓦或里斯本的聖安多尼、獅子、雙頭鷹與牡丹等圖案,極具藝術價值與觀賞性。
歷史文物
壁畫:揉合了中國的繪畫技法和西方的色彩的藝術作品
古鐘:刻有“此鍾為澳門市最高首長狄西亞總隊長於1707年為東望洋山聖母隱修院而制”及“於1827年重鑄”字樣。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早上10時至下午5時30分(休息時間:下午12時至下午2:30)
入場費:免費
其他:教堂內不準拍照,不準錄像及大聲喧譁(對古老壁畫的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