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俚曲選

聊齋俚曲選

《聊齋俚曲選》是著名學者關德棟先生編成出版的《聊齋志異》俚曲選集,由齊魯書社出版。

基本信息

書目信息

圖書名稱:《聊齋俚曲選》(1980年初版)
書籍作者:關德棟選注
圖書出版社:齊魯書社

內容簡介

《聊齋俚曲選》是著名學者關德棟先生為了滿足人們藝術欣賞和探討《聊齋志異》藝術影響的學術研究需要,以他獨具的眼光,廣為蒐集資料,編成出版的《聊齋志異俚曲選集,薄薄的一小本卻收錄了《牆頭記》《姊妹易嫁》等傳統山東地方戲劇本,其中一篇《祭窮神文》用詼諧的話語表達一個寒士對窮神的告肯:你與俺有親,還是有故?這般戀著俺不肯離身。

學術價值

《聊齋志異》與“俚曲”
聊齋志異》是思想性和藝術性很高的作品,但因為這部書用文言寫成,文化水平一般的讀者不易領略。俗文學中的"志目"是《聊齋志異》的一種普及形式。它以通俗文藝特有的藝術手段,為文化水平較低的人掃除了語言文字上的障礙,滿足了廣大民眾欣賞《聊齋》故事的渴望,成為民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成為我國文藝發展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格外引人深思的是:將《聊齋志異》改編為通俗文藝形式"志目"的第一個人是蒲松齡自己。他在《聊齋志異》書稿已經流傳,得到了同時代名位極重的詩人王士滇(漁洋)的賞識與推重的時候,忽然決心把自己的作品翻改成為當時文人所不齒的"俚曲",他這樣作的目的正如他兒子蒲籌撰寫的《故顯考進士候選儒學訓導柳泉公行述》所指出的:"總以為學士大夫之針砭,而猶恨不如晨鐘暮鼓,可參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媳之夢"。他知道把《聊齋志異》的故事改寫成通俗俚曲,可以產生更深入人心的藝術力量,"使街衡里巷之中,見者歌,而聞者亦泣"。由蒲松齡開始的俗文學"志目",以其動人的藝術活力在民間流傳百餘年,但是,不幸如其他民間文藝作品一樣,一向被士大夫們判為"卑不足道"、"不登大雅之堂",一般只在下層社會中流傳,或在藝人的記憶里保存,較少有刊本傳世;即使偶有記錄傳抄,往往也不為學者們所注意。當這些作品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時候,它們的抄本已經成了難得的珍品。
關德棟的聊齋研究
關先生為了滿足人們藝術欣賞和探討《聊齋志異》藝術影響的學術研究需要,以他獨具的眼光,廣為蒐集資料,先後編成出版了《聊齋俚曲選》(1980年)、《聊齋志異戲曲集》(1983年)、《聊齋志異說唱集》(1983年)、《聊齋志異話本集》(1991年) ,書之卷首,都載有反映研究成果的前言。例如,《聊齋志異說唱集》的前言,在研究了170多個傳統說唱"志目"的基礎上,對"志目"在各個歷史階段的不同形式的俚曲、子弟書、單弦牌子曲、鼓詞寶卷彈詞評書一一作出分析,分別對這些說唱形式的起源、與《聊齋志異》的關係、著名說書藝人的事跡、"志 目"唱本的內容與流傳、藝術特色、各種藝術形式的相互作用、前 人所編"志目"選本等均作了詳盡的介紹與評價。其對於為廣大 民眾喜聞樂見,而為當時文人所不齒的俗文學"志目"的傾心與用力,明明白白滲透在文章的宇字句句當中。
蒲松齡自編《聊齋俚曲》,到百餘年間聊齋故事說唱的"志 目"在民間山花野草般地流行與傳播,再到關先生對聊齋的 各種說唱形式的苦心搜求、保存資料,精心進行研究的經歷,反 映了申國文學史上歷來就存在著的兩種天地、兩種志趣。也許只 有對此作出充分的比較研究之後,才能充分地估計關先生從特 殊角度對蒲松齡、對《聊齋志異》,對聊齋故事的各種藝術表現形式所作的研究的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