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疾病名稱
耳鼻咽喉愛滋病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
治療方案
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應針對發病過程中的病毒,細胞免疫功能遭到破壞、機遇性感染和腫瘤形成四方面積極採取治療措施,疊氮胸苷能增加人體內防止感染的CD4細胞的數目,抑制HIV,新近其發現AZT能明顯減少受到HIV感染的孕婦將病原體傳給胎兒的機會,但因其毒性較大,不宜單獨服用,給無症狀及症狀輕微者服用zidovudine,可延緩愛滋病的發生,但其作用是暫時性的,異構多聚陰離子-23及三氮唑核苷等抑制HIV,收效甚微。試用r干擾素,白細胞介素α、胸腺激素,轉移因子或骨髓移植等重建免疫功能仍無多大進展,可選用針對性強的藥物治療機遇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蟲肺炎可用三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異惡唑、氨苯碸等,巨細胞病毒感染可用ganciclevir或AZT治療,無環鳥苷用於治療皰疹病毒感染,真菌可用二性黴素B、酮康唑等。但由於患者的免疫缺陷和身體衰弱等因素,常出現副作用或過敏反應,難達預期效果,口、咽、頭頸部的KS可視情況進行手術切除,並用放射治療或阿毒素、長春新鹼等化療,可收一定效果,亦多因出現治療反應或副作用而影響繼續治療,代號為RGP120MN和RGP120SF-2的兩種疫苗將開始試用於臨床,但其效果尚難預計,選用針灸與中藥調整機體平衡,增強免疫,同時加用抗病毒的中藥,採取辯證施治的獨特診斷方法分析病情,實行個體化治療等手段也取得了某些效果。愛滋病的預後不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和許多國家都在積極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當今的重點還應抓緊預防工作。
疾病病因
致敏原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又稱Ⅱ型親人類T細胞逆轉錄病毒現已發現其有變種即最普遍的HIV—Ⅰ,(還有亞種)和幾乎只在非洲西部見到的HIV—2。HIV侵犯人體T淋巴細胞,主要是輔助性T細胞(Th),在其中繁殖並致其死亡,由於Th減少,抑制性T細胞(Ts)便相對增多,Th/Ts比率倒轉(正常值為1.6—2.1),免疫功能呈現抑制狀態,導致免疫缺陷,使人體對多種病原體失去防禦能力,陰極各種機遇性感染,而感染又使免疫缺陷進一步加重,造成免疫缺陷,感染惡性循環,免疫功能更為低下,乃至喪失。 HIV存在於愛滋病患者和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唾液、淚液和其他體液中,其傳播方式主要有3種:
(1)性接觸傳播,病毒可災難性同性戀和異性戀者之間互相傳播。
(2)血液途徑,靜脈注射、輸血以及輸入血液製品,使用或共用污染的注射器,均可成為感染的途徑。
(3)母嬰傳播,母體血液中的愛滋病病毒給胎盤傳給胎兒,或經乳汁傳給嬰幼兒,一般認為新生兒愛滋病是在懷孕後期或分娩過程中由母體傳給的。 與愛滋病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觸,如乘同一汽車,住統一居室,是不會被傳染的,迄今為止,尚無證據顯示HIV可籍空氣、昆蟲、食物而傳播。
疾病概述
愛滋病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是1981年才被人們認識的一種新的性傳播疾病,愛滋病自發現以來,傳播迅速,已成為當今世界範圍內一種危及人類健康及社會發展的嚴重疾病。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所致的傳染病,HIV感染後形成一個病譜,從臨床潛伏或無症狀進展到晚期表現為AIDS。
疾病描述
愛滋病(AIDS)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原發於中非,是1981年首先在美國、爾後在其他國家流行的一種嚴重的致死性病毒性傳染病,到1994年12月止,已有約170個國家向WHO報告了愛滋病病例,約有1700萬人感染了愛滋病病毒,400萬人已經發病,已有200多萬人因愛滋病而死亡。愛滋病病毒感染人數和發病人數仍有急劇增長趨勢,自1985年北京發現第一例愛滋病人(美國人)起至1994年12月底止,我國大陸的愛滋病病毒抗體陽性者已達1774例,其中愛滋病人65例,死亡45人,患者分布在大陸22個省,市和自治區,可見我國愛滋病流行趨勢亦相當嚴峻,本病主要發生於同性戀者,男多於女,但近年來婦女染愛滋病和兒童出生前被傳染者明顯增多:1986年巴西男女兩性愛滋病患者的比例是17:1,1993年則上升為4:1,美國已達2:1,年齡絕大多數在20—49歲之間。
症狀體徵
從感染HIV到發展為愛滋病可經歷3個不同時期。
1、潛伏期 自數月到數年,感染者的血清中發現有抗HIV抗體存在,但無臨床症狀。
2、淋巴結相關綜合症(LAS)期 或稱愛滋病相關綜合症(ARC)期,即愛滋病前期,可持續一年至多年,表現為全身多部位多個淋巴結腫大,在腹股溝以外至少有兩處淋巴結腫大,持續3個月以上,反覆持續發熱,腹瀉,疲乏,消瘦,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瘢,淋巴細胞和白細胞減少,Th/Ts比率減小。
3、愛滋病期 表現為嚴重的機遇性感染,即於正常情況下不致病的病原體包括病毒、真菌、分支桿菌和原蟲,由於患者的免疫缺陷而感染致病,如卡氏肺囊蟲肺炎(PCP)或巨細胞病毒等感染,以及一些少見的中流如Kaposi肉瘤(KS)或非何杰金淋巴瘤等。出現Kaposi肉瘤的患者平均生存期約18個月。 根據初診時第一次發現的症征統計,其百分比是:廣泛性淋巴結病占72%,Kaposi肉瘤為40%,茸毛狀黏膜白斑病39%,念珠菌病31%,頸部腫塊8%,單純皰疹7%。 約有25%的HIV陽性者發展成為淋巴結相關綜合症,10%左右發展成為愛滋病。
愛滋病在耳鼻咽喉-頭頸部的表現 愛滋病患者約有40%—70%出現耳鼻咽喉-頭頸部病變。
1、耳部病變 Kaposi肉瘤為多發性出血性肉瘤,可發生於外耳,表現為紅紫色斑塊或結節,外耳的卡氏肺囊蟲感染為多核性囊腫,病檢可發現原蟲,盯聹中尚未發現病毒,但可從鼓室積液中分離出HIV,中耳農業中培養可見到真菌、原蟲、病毒或分布桿菌,HIV易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或聽神經,早期感音神經性聽力減退較為常見。
2、鼻及鼻竇病變 鼻腔和鼻竇黏膜可因阿米巴原蟲等感染而引起黏膜腫脹,產生鼻塞,流膿涕或鼻出血等症狀,鼻部的皰疹病毒感染可產生巨大皰疹性潰瘍,自鼻前庭向外擴展至鄰近的鼻翼等處,KS也可發生於鼻部。
3、口腔及咽喉病變 口腔和咽部的念珠菌感人是最常見的上呼吸道病變,多見於舌的腹面,亦可發生於咽部或食管,引起咽痛和吞咽困難,病變表便有假膜形成,除去假膜可見粗糙紅斑樣創面,其能產生內毒素及酶,可穿透黏膜波及深層,茸毛狀黏膜白斑常見於舌的腹面或側緣,為粗厚的白色突起,多固著於上皮表面,據報導,在茸毛狀黏膜白斑病確診後,有48%的病人在16個月之內發展為愛滋病,83%的病人在31個月之內發展為愛滋病,有時咽部可見白色乳酪樣的真菌感染,形成部分阻塞,黏膜可因真菌的經常刺激而角化,呈現白斑樣的粗糙表現,經真菌鏡檢查或培養可確診。愛滋病患者的扁桃體言可由常見致病菌,肺炎支原體和沙眼衣原體等所引起。KS常發生在齶部、頰黏膜、牙齦黏膜和咽後壁,KS和念珠菌感染亦可發生於喉部,導致聲嘶,喉喘鳴和喉阻塞。
4、頸部病變 頸淋巴結病變是早期症狀之一,由於HIV感染導致濾泡增生,常有頸淋巴結腫大,KS可發生於頭頸部的皮膚,當其侵犯淋巴結時,頸淋巴結可迅速增大,頸部腫塊還應考慮非何杰金淋巴瘤及分布桿菌感染等。細針穿刺抽吸活檢(FNAB)有助於診斷和鑑別診斷。頭頸部磷狀細胞癌在愛滋病患者亦較多見,其他還可有病毒等感染所致的腮腺腫大等。
病理生理
致敏原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又稱Ⅱ型親人類T細胞逆轉錄病毒(HTLV—Ⅱ)現已發現其有變種即最普遍的HIV—Ⅰ,(還有亞種)和幾乎只在非洲西部見到的HIV—2。HIV侵犯人體T淋巴細胞,主要是輔助性T細胞(Th),在其中繁殖並致其死亡,由於Th減少,抑制性T細胞(Ts)便相對增多,Th/Ts比率倒轉(正常值為1.6—2.1),免疫功能呈現抑制狀態,導致免疫缺陷,使人體對多種病原體失去防禦能力,陰極各種機遇性感染,而感染又使免疫缺陷進一步加重,造成免疫缺陷,感染惡性循環,免疫功能更為低下,乃至喪失。 HIV存在於愛滋病患者和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唾液、淚液和其他體液中,其傳播方式主要有3種:(1)性接觸傳播,病毒可災難性同性戀和異性戀者之間互相傳播。(2)血液途徑,靜脈注射、輸血以及輸入血液製品,使用或共用污染的注射器,均可成為感染的途徑。(3)母嬰傳播,母體血液中的愛滋病病毒給胎盤傳給胎兒,或經乳汁傳給嬰幼兒,一般認為新生兒愛滋病是在懷孕後期或分娩過程中由母體傳給的。 與愛滋病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觸,如乘同一汽車,住統一居室,是不會被傳染的,迄今為止,尚無證據顯示HIV可籍空氣、昆蟲、食物而傳播。
診斷檢查
包括臨床和實驗室的檢查:
(1)詳詢病史,如是否去過或來自愛滋病流行地區和性行為混亂史,有無吸毒史或接受輸血或血液製品等。
(2)出現不尋常的機遇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蟲肺炎或某些特殊性腫瘤如KS,此為重要診斷依據,全身性淋巴結腫大並有口、咽等念珠菌感染,似為愛滋病的前驅,應予注意。
(3)實驗室檢查:愛滋病患者血中Th/Ts比率小於1,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檢測HIV抗體,一般於HIV感染2個月左右,即可查出此抗體,但旁體陽性者僅約10%發生愛滋病,且有1.4%—2%可為假陽性,故在此項篩查的基礎上還須結合臨床進行分析,並作隨訪觀察,必要時可作更具有特異性的蛋白印跡試驗。
疾病預防
加強衛生宣教,增強公眾自我保護能力,防止傳染源入侵,切斷傳播途徑,危險人群是防止愛滋病綿延的三個主要環節,即加強檢疫工作,對血液及其製品施行嚴格的檢測和管理,HIV陽性者應禁止供血,器官或其他組織,女病人應避免懷孕,防止與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尿、糞便、唾液、淚液、痰液或陰道分泌物等接觸,不要共用牙刷,剃鬚刀等用具,醫療注射用品等儘可能採取一次性使用,需回收者應嚴格消毒,醫務人員如有皮膚損傷,應避免與愛滋病接觸,嚴厲打擊吸毒,賣淫嫖娼等活動。對危人群進行長期檢測等。 耳鼻咽喉科醫務人員有較多的可能接觸愛滋病患者的膿液、唾液、體液和血液,在診療之與手術室應採取嚴密的預防措施,進行檢查或診治操作時應穿隔離衣,戴防護眼鏡、口罩或面罩,以及新手套或雙層手套,用過的器械和物品均嚴格消毒或廢氣焚化。
安全提示
愛滋病患者常首診於耳鼻咽喉科,其臨床症狀多無特異性,因此耳鼻咽喉醫生應高度警惕,進行全面檢查,及時診斷。
愛滋病的預防 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疫苗正在研究中,因此預防是最重要的。
1.普及愛滋病防治的基本知識,了解其傳播途徑、主要臨床表現及防護措施。
2.加強檢疫工作,使用血液及其製品時,必須經HIV檢測。加強國境檢疫,嚴防愛滋病人人境。
3.HIV陽性者禁止獻血、器官和其他組織,女病人應避免懷孕。
4.避免與HIV感染者、愛滋病病人及高危人群發生性接觸,提倡使用安全套。
5.不共用牙刷、剃鬚刀等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物品。
6.儘可能使用一次性醫療注射用品,需回收者應嚴格消毒。
7.醫務人員在接觸HIV感染者、愛滋病患者之血液、體液時應注意防護。巳嚴厲打擊吸毒、賣淫嫖娼等活動,對高危人群進行長期監測等。
8.嚴厲打擊吸毒、賣淫嫖娼等活動,對高危人群進行長期監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