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王士祥編著的《考場風雲》從隋文帝楊堅為何改革傳統選官制度講起,以歷史為線索結合具體案例,生動系統講述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創立與發展,展示了隋唐時期科舉考場上的風起雲湧。書中既有對科舉誕生與改革的分析,又有對科舉貢獻與弊端的揭露,更有對科舉背景下文人心態的揭示。本書將帶你穿越歷史,去感受當年科場上的風起雲湧。”
作者簡介
王士祥,1974年1月生,河南延津人,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現為鄭州大學文學院劇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唐宋文學、文獻學與中原文化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主持有囤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人事部項目1項,出版有(中國文學專史書目提要》、《中原詩旅》等專著,多次獲獎。
圖書目錄
第一講科舉的誕生
第二講進士科的崛起
第三講武則天的進士科貢獻
第四講初唐的考試改革
第五講詩賦為何受青睞
第六講科場上的種種規範
第七講才高卻悲催的李白
第八講考官其實很難當
第九講推薦成為風氣
第十講誰是我的伯樂
第十一講為爭解元掀筆戰
第十二講名利雙收的成功者
第十三講佳人從來愛才子
第十四講才高未必運氣高
第十五講苦戰科場的英雄
第十六講悲催的孟郊
第十七講李商隱的科舉生活
第十八講一篇詩賦奪狀元
第十九講狀元及第有趣聞
第二十講形形色色的狀元
第二十一講部是科考惹的禍
第二十二講驚天的長慶科案
第二十三講考生有時也發飆
第二十四講宦官不義惹炮轟
第二十五講尷尬的武舉
第二十六講多元的文化追求
第二十七講唐人眼中的科舉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文摘
初冬時節,京城長安,仿佛所有的建築都在風中瑟瑟發抖。可是,在通往長安的路上,陸續趕來一群風塵僕僕的人,有的風華正茂,有的白髮蒼蒼,有的衣衫襤褸,有的滿臉疲憊。難道臨近年關,這群人要到京城走親訪友?不。因為每到這個時節,總會有這么一群人從四面八方湧向長安。在他們疲憊的目光中充滿了期待,在他們匆匆的神色中流露著渴望。究竟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期待?究竟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渴望?原來,他們期待的是金榜題名,他們渴望的是科舉成功。
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科舉
那么,什麼是科舉呢?
科舉又稱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官制度,是按照不同科目進行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科”就是考試的科目,“舉”就是推舉、選舉。“科”是手段,“舉”是目的。考試科目大致來說包括常科和制科,常科就是每年都要按時考試的科目,主要包括進士科和明經科;制科是皇帝根據特殊需要臨時設定的科目,目的是選拔特殊之才,非常靈活、名目繁多。據陳飛先生說,僅唐代制科就多達數百種。科舉制度被一些學者譽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
科舉影響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
為什麼說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呢?要想說明這個問題,就需要簡單了解一下科舉的影響:
一、改革傳統官制。科舉是一個王朝通過不同的科目,考試、選拔“幹部”進行政治建設的重要環節。在實行科舉考試之前,主要是察舉徵辟制和九品中正制,誰當官、誰不當官,由某幾個掌握大權的人說了算。這樣權力就集中到高門大戶之中了。與這些選官制度相比,科舉制度的選官範圍不再局限於擁有政治背景的高門大戶之中了,而是面向整個社會,從形式上來說,一切以考試結果為準,這樣就為下層讀書人提供了進入官場的機會。
二、塑造文人品格。在科舉考試中,幾乎任何一個科目都會涉及到儒家思想,因此幾乎每個參加考試的文人,都要對相關的儒家經典進行學習和體會,只有這樣才能在考場上不悶題、知道怎么發揮。而在這個學習和考試的過程中,儒家經典所提倡的價值觀,自然會慢慢影響到讀書人的思想,並進而形成他們的品格。換句話說,不管你能不能考中、做官,你都已經接受了朝廷所推行的儒家思想教育。
三、具有世界影響。現代西方的文官考試制度,就是對中國科舉制度的借鑑和發展,這是在10世紀前後傳人西方國家的;越南、朝鮮也曾像中國一樣是科舉取士,日本也曾經學習和採用過中國的科舉制度;孟德斯鳩、狄德羅等西方思想家,被中國科舉所表現出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原則所折服。比如,美國漢學家卜德在《中國思想西入考》一書中,讚嘆中國的科舉是“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
四、具有當代意義。當我們把科舉作為考試手段時,它的考試科目、考試內容、考試方法、評價標準,都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當年的試策相當於我們今天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題,詩賦相當於中考、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作文題,帖經相當於填空題。這些考試方式不僅在中國,即便在世界許多地方依舊流行著,而當年我們則遠遠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可以說,科舉制度展示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不僅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結構,而且影響了其他國家的政治建設。從這些意義來看,我們說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是有一定道理的。
隋文帝為什麼改革選官方法
在科舉取士的年代,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無數讀書人渴望能夠金榜題名,考上個一官半職好光耀門庭。於是,考上了就高唱“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後》),怎一個爽字了得!失敗的時候呢?糾結,鬱悶,只能悲吟“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孟郊《再下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既然科舉制度對中國文人如此重要,它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如果從選拔官員的方式來說,那要追溯到很早了,西周有鄉舉里選,春秋戰國時期提倡選賢與能,漢代有了察舉徵辟制度,魏晉南北朝有九品中正制。如果我們從真正的“分科考試”來說,大家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隋朝。比如歐陽修在《新唐書·選舉志》中開篇就說:“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取士之科”,就是選拔、任用官吏的考試科目。“因”就是沿襲的意思。也就是說,唐代用來選拔、任用官員的考試科目,多數是從隋朝發展傳承過來的。
我們從《隋書》前兩卷中不難發現,隋文帝時代就已經開始著手改革官員選舉和任命制度,所以魏徵在《隋書》中說:“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歸考功。”“考功”就是考功司,隋朝設定,歸吏部管,具體負責官吏考評和孝廉、秀才等科目的考試。這個部門原來是沒有的,是隋朝的創造。
隋文帝時期總共發布七次詔舉特科的命令,都是以最高命令的形式要求地方官舉薦人才,從形式上來看,是漢代以來察舉徵辟制度的延續,因為多數沒有科目名稱。但是第五次也就是開皇十八年(598)七月那次,卻明確要求五品以上京官和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隋書》),科目名稱明確了,因此有學者認為這標誌著分科舉士的真正開始,也是科舉的誕生。
隋文帝為什麼要改革以往的選官方法呢?說到底是為了自己的統治,這是一個很現實的目的。改革總是得有點藉口吧?如果以往的制度很好、很完善,隋文帝自然用不著折騰。藉口就是舊制度弊病多多,那么都有什麼呢?
後記
2012年8月23日,七夕,一個陌生電話打了進來。對方叫蘭培勝,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組的導播,想邀請我講點東西。
蘭老師希望我講《史記·遊俠列傳》,我坦率地說:不能。原因很簡單,王立群先生講《史記》是出了名的,已經形成了模式,如果我講《遊俠列傳》,觀眾必然會有一個對比,我不想這樣;第二,王老師之所以放棄《遊俠列傳》去講《宋史》,說明《遊俠列傳》沒有《宋史》更具吸引力;第三,我不太熟悉這個內容,這才是最主要的。
蘭老師讓我自己報個題目,我腦子裡面馬上出現“科場風雲”這個題目。這是我比較熟悉的內容,自從研究生的時候就對這一塊比較關注了。蘭老師也覺得不錯,就把題目報了上去,同時讓我寄過去一份講課視頻。很快,蘭老師來電話說選題通過了。又讓我報提綱。中間隔了三五天的樣子,通過了。蘭老師希望我儘早過去試講,但這之前需要寫出講稿以備審查。我平時講課是沒有講稿的。蘭老師給我發來了王立群教授的兩節講稿,讓我學習。第一次寫出來八千多字,蘭老師覺得長,另外就是學術性太強,於是提出修改建議。按照建議修改後再發過去,第二天收到蘭老師的簡訊:“王老師,您的講稿簡直就是為《百家》量身打造的,謝謝您。”
中秋前,蘭老師通知我試講時間是10月12日下午,希望我能11日趕到北京調整狀態。12日下午,提前趕到錄製地點。來到化妝間,先和蘭老師聊了一會兒。我這個人和誰都不陌生,無拘無柬,談笑自如,反而弄得蘭老師有點客場作戰的感覺。蘭老師結合著以往的錄製經驗和成功案例,提醒我講課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這是有必要的。我笑笑說:“我就把它當成我在鄭州大學的課堂,就是在給我的學生上課,不就是換了一批新學生嘛。”蘭老師一愣,馬上又笑了,說:“好,就這樣。”
簡單化了妝,我走進了演播室。一切準備就緒,開始講課。再想像是鄭州大學的課堂,畢競是不一樣的,所以開始總感覺有些不自在。但進入狀態後就好了,時而情緒激昂,時而一臉悲傷,自己完全進入了角色。錄完之後,掌聲四起。一個現場聽課的大姐問我:“王老師,下個月還來嗎?”我開玩笑說:“您說了算。”她說了自然是不算的,得等欄目組的通知。
走出演播室,蘭老師已經等在門口,他的興奮明顯流露在臉上,說:“王老師,太給力了,我們在導播室沒有一個說話的,都在看你的節目。你知道吧,當時我心裡特得意,這可是我找的老師啊。”我心裡很高興,卻裝得很淡定。
很快,蘭老師通知我:試講通過了,11月份正式錄製。從此,我成了北京的常客,每個月都要往返一次。節目錄製得很順利,開始每個月兩集,後來每個月三集,再後來每個月四集。在蘭老師的指點下,無論是情節設定,還是節奏的把握,漸漸成熟起來。
不過,寫稿子的過程中經常會感覺到並非易事,難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百家講壇》所選題目多是歷史,故事線索清晰,好把握。我講這個內容,需要按照故事類型進行組合,也就是不能完全按照歷史線索講;二、所講科舉案例雖然知道,但當時並未想到會有這么一用,因此需要重新檢索,有時為了一條材料,需要耗時許久;三、通俗性與學術性的把握。在高校工作,已經習慣了學術性,《百家講壇》之所以會引起學界的一些非議,也就是學術性不足。這是一個大眾媒體,需要照顧大眾的口味,雖不能媚俗,但不能不通俗,於是稿子需要反覆修改。
節目錄製過半的時候,蘭老師告訴我:會放在年底也就是2013年12月份播出。但5月23日上午,蘭老師電話通知我,說播出時間提前到暑假了。這個電話讓我的計畫全亂了,所有的事情都得為節目讓路。為了趕稿子,推掉了不少活動;為了趕稿子,只能奮筆蟄書屋,搞得自己腰酸復背痛、兩眼眵目糊。
在書稿出版問題上,還出了點插曲,後得中華書局王水渙先生介紹,陳虎先生慷慨幫助,《百家講壇》欄目組的聶老師、蘭老師協調,這才確定由中華書局出版。真的非常感謝這些相助的貴人!另外,我的研究生石艷春幫助校對書稿,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一併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