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本 鎮歷史文化沉澱深厚,革命傳統悠久。早在漢代,堂琅府治所便建置於此。解放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永琨支隊下屬游擊隊更是活躍於坪地營、尹武、鉛廠一帶,開闢了巧家最大的游擊區。1988年12月撤區設鄉,從包穀垴區劃出尹武、阿泥卡和坪地營三個村,從鉛廠區劃出老店、治樂和法土南三個村,組建老店鄉;2006年2月老店鄉、鉛廠鄉撤併為老店鎮。
自然地理
老店地處東經102°53′-103°27′,北緯26°32′-27°25′。東南面與曲靖市會澤縣接壤,北面和魯甸縣龍頭山鎮隔江(牛欄江)相望;東北接包穀垴鄉,南連馬樹鎮,西與中寨兩相連,西南與崇溪相接,西北與藥山、新店兩鄉鎮毗鄰。境內地貌複雜多樣,山高坡陡、溝深谷峽,地勢呈西高東低之勢,最低海拔930米,位於田壩村清水河,最高海拔3130米,位於大岩洞梁子,海拔相對高差2200米。轄區內包含二半山區、高二半山區和高寒山區三種類型,各類地區氣候懸殊大,小區氣候突出,形成立體氣候和複雜的自然環境,年平均氣溫15.1℃,年均日照時數1823.3小時,年均降水量880.4毫米,無霜期280天。
環境資源
老店鎮轄區內有通縣油路48.5公里,鎮政府所在地距巧家縣城120公里,離昭通市政府駐地94公里,正在修建的巧威公路將穿境而過,現有村級公路145公里,基本保障晴天村村可以通行輕型農用車;據森林分類區劃調查,全鎮有國土面積65.16萬畝,耕地面積86865畝,人均有地1.61畝;林業用地面積33.0792萬畝,其中國有林地面積5.2974萬畝,集體林地27.7818萬畝,重點公益林地面積19.2385萬畝,商品林地13.8407萬畝。林業用地面積中有林地面積23.7426萬畝,灌木林地面積7.1189萬畝,疏林地0.5001萬畝,未成林造林地0.1726萬畝,無林地(宜林荒山荒地)1.545萬畝。森林覆蓋率47.36%(含灌木林)。是全縣重要的華山松種子生產基地之一;經濟林果以核桃、青椒、木漆、板栗、油桐為主;主要礦產資源有煤(25平方公里)、稀土(50平方公里)、鉛鋅、鐵、銅、石灰石等;民族工藝有羊毛褂褂、細褶子披氈、紅氈,民間文藝有嗩吶、唱孝、山歌等。
經濟
2007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2946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1814萬元,第二產業完成220萬元,第三產業完成663萬元,其它收入2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34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590萬公斤。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洋芋、蕎子、燕麥、水稻等,主要經濟來源於畜禽養殖、烤菸、經濟林果和勞務收入。總收入中,農業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產業結構非常單一。老店雖然整體解決溫飽,但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靠天吃飯的現象十分突出,經濟發展呈現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發展速度緩慢的特點,農業產業亟待注入活力,各項社會事業急需投資建設。
文教衛生
現有初級中學2所,國小48所(完小17所)。在校中學生2205名、小學生4727名,適齡兒童入學率99.12%,中學入學率95.86%,中學教師114名、國小教師279名。全鎮中心衛生院1個,鉛廠村有一衛生所,鄉級醫生17人,15個村有衛生室,村級醫務人員41名。
總體規劃
老店建鎮以來,鎮黨委、政府立足老店實際,提出今後五年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巧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三步走”的宏偉目標,突出又快又好發展這個主題,圍繞“一個目標”,即圍繞經濟成長、農民增收為目標;夯實“三個基礎”,即夯實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基礎事業;實施“四大工程”,”即實施新農村建設工程、交通水利建設工程、集鎮建設工程、生態建設工程;培育“四大產業”,即培育烤菸、畜牧業、特色經濟林果、勞務輸出產業。依靠發展凝人心,統籌兼顧謀協調,調整結構創特色,突出科技增效益,齊心協力建和諧,實現老店鎮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更加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十一五”期間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預定目標為: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11%,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10%,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20%,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12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