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原發性高血壓引起的良性小動脈腎硬化

老年人原發性高血壓引起的良性小動脈腎硬化為西方國家導致終末腎衰竭的第2位疾病(約占25%),我國發病率也在日趨增多,本病因有高血壓和小動脈硬化,腎穿刺容易出血,需加以注意(尤其老年患者)。

基本信息

概述

本病常見,系由系統性高血壓引起,為西方國家導致終末腎衰竭的第2位疾病(約占25%),我國發病率也在日趨增多。本病可分為良性小動脈性腎硬化症(benignarteriolarnephrosclerosis)及惡性小動脈性硬化症(malignantarteriolarnephrosclerosis)2種。

病因

(一)發病原因
良性小動脈腎硬化症是由長期未控制好的良性高血壓造成,血壓越高,持續時間越久,病變越重,動脈病變主要為進球小動脈壁玻璃樣變,及小葉間動脈和弓狀動脈壁肌內膜增厚,由它們造成缺血性腎實質損害。
(二)發病機制
1.病理大體上見雙腎對稱,大小正常或輕至中度縮小,嚴重縮小者罕見,早期表面正常,後呈細顆粒狀凹凸不平,腎盂腎盞系統正常,鏡下見有2種具有一定特徵的小動脈病變:
(1)肌內膜肥厚(myointimalhypertrophy):常出現在弓形動脈和小葉間動脈,而以後者最為明顯,表現為內彈力膜雙軌征和中層肥厚。
(2)玻璃樣變:以進球小動脈最明顯,管壁玻璃樣物質增厚,充以均勻一致的嗜伊紅玻璃樣物質,增滑肌細胞萎縮,管腔可狹窄,玻璃樣特質由大量糖蛋白和膠原特質組成,故PAS染色陽性,套用免疫螢光技術可發現玻璃樣變區域內有IgM,C1和C3沉著,如同在動物模型上所見到的,玻璃樣物質是高血壓引起血管壁滲透性增強後血液成分侵入造成的,Kashgarin總結有關文獻後認為:玻璃樣特質來源於3個途徑:
①血漿大分子物質經內膜侵入血管壁。
②血管壁的細胞外基質合成增加。
③受損的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和基底膜的融合,看來Kashgarin的觀點似更全面。
高血壓引起的小動脈硬化病變可以遍及全身,但以腎臟最明顯,這可能是因為腎動脈與腹主動脈直接相通,腎血流量又很大(占單位時間內心輸出量的25%),強大的高壓血流對腎內小動脈必然產生較大的影響,腎小動脈的硬化程度一般與視網膜和胰腺小動脈的硬化相平行。
小葉間動脈和進球小動脈玻璃樣變往往是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腎病理切片中僅有的發現(腎小球和腎小管正常),所以它可能代表高血壓腎血管損害的最早表現,這與動物模型中所見相符。
當小動脈病變,管壁增厚,管腔狹窄發展到一定的嚴重程度,腎小球的供血明顯減少,遂造成腎小球和腎小管的缺血性病變,前者表現為腎小球毛細血管皺縮性萎陷(wrinklingcollapse),毛細血管壁增厚,系膜基質增加,腎小球囊壁增厚,其後腎小球萎縮變小,甚至整個硬化,由於腎小管的血液供應來源於腎小球,對缺血更敏感,故腎小管病變先於腎小球,早期混濁腫脹,以後腎小管萎縮,基底膜增厚,腎間質纖維化。
腎小球的硬化和間質纖維結締組織的收縮,使腎表面出現凹陷,相對正常的腎小球發生代償性肥大,加上腎小管的代償性肥大和擴張,使腎臟表面凸起,形成肉眼見到的腎表面許多細小顆粒。
無高血壓的正常老年人的屍解中可以發現輕度的小動脈玻璃樣變;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有腎小動脈玻璃樣變,但它是同時累及進球和出球小動脈,此與高血壓主要累及進球小動脈不同;年輕非糖尿病者腎活檢中發現小動脈玻璃樣變應考慮其病因為高血壓,但無法據此來識別此高血壓是原發還是繼發,從光鏡和電鏡觀察原發性高血壓造成的腎血管損害與腎血管性高血壓(由於腎動脈狹窄)引起的非狹窄側腎血管損害並沒有區別。
Tracy等曾對有高血壓記錄至少有幾年的住院死亡病例的腎小動脈硬化程度做定量病理分析,然後用多元回歸方法進行總結,結果發現腎小動脈硬化程度(以小動脈的肌內膜肥厚和玻璃樣變程度作為指標)與死前數周至數月內的高血壓程度呈明顯的正想關,而與以往的血壓情況(點低或更高)無關,有些患者(尤其是癌症病人)在死亡前相當的一段時期內血壓已正常,其腎小動脈硬化程度是輕的(不論以往高血壓程度如何),這說明高血壓引起的良性小動脈病變當高血壓糾正後至少有可能部分恢復。
綜合上述和動物實驗結果,原發性高血壓由於:
1.本身病程進展緩慢。
2.腎小動脈的代償性中層肥厚有可能抑制其玻璃樣變的進一步發展。
3.在病程中當血壓趨於穩定時肌內膜肥厚和玻璃樣變還可能部分恢復,所以:
(1)它的腎小動脈病變在一段很長時間內(按Perera的統計平均至少15年,見下)不至於發展到足以引起腎小球和腎小管缺血性病理變化的嚴重程度。
(2)即使發生了缺血性腎小球和腎小管病變,甚至出現了腎功能不全,其發展也是緩慢的(血壓得到滿意控制後或許不再怎么進展),很少發生終末期尿毒症,或出現尿毒症前多數已死於心,腦血管合併症狀。
2.病理生理
晚近,Alba等結合臨床概括原發性高血壓病程中腎臟功能和病理變化:
第一階段(早期):血壓輕度升高但不穩定;腎血流量(RBF)和腎小球濾過率(GFR)均增加,鹽負荷後有鈉利尿現象,腎小動脈壁可出現不規則灶狀玻璃樣物質沉積,腎小球一般正常。
第二階段(中期):血壓持續穩定升高,但舒張壓不超過14.7kPa(110mmHg);RBF有一定程度降低,腎小管對缺血敏感,可能出現輕度損傷,表現為尿中N-乙醯-B-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排出增加;GFR一般正常,濾過分數增加,腎小動脈有普遍的玻璃樣變,小葉間動脈出現中層肥厚和纖維化,但內徑並未縮小,腎小球和腎小管可以有輕度缺血性變化:局限性毛細血管壁增厚和毛細血管襻皺縮,局灶性腎小管萎縮,基底膜增厚,分裂,硬化,它常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一部分,但和全身其他部位的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未必平行,患者多為老年,腎血管病變狹窄可引起腎血管性高血壓和整個腎臟缺血縮小,主要分支狹窄則其供血範圍的腎實質缺血纖維化,可引起腎表面比較明顯的收縮瘢痕;病人可出現少量蛋白尿,亦可出現腎功能不全,原發性高血壓在引起腎小動脈硬化的同時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Vetrorec給200名高血壓患者(平均年齡57歲)進行冠脈和腹部動脈造影,發現有21名(11%)腎動脈狹窄(管徑縮窄>50%),所以應注意二病可同時存在,臨床上,常見老年人在感染,發熱等應激情況下出現輕度氮質血症,此時檢查尿蛋白,或陰性或僅有少量,患者不一定有明顯的高血壓病史,這大多是老年腎,腎動脈粥樣硬化和腎小動脈硬化三者並存的表現。
病理診斷:如臨床診斷髮生困難,可作腎活檢,病理符合原發性高血壓引起的良性小動脈腎硬化,其腎小動脈硬化程度與腎小球,腎小管和間質缺血和纖維化病變程度相一致,但本病因有高血壓和小動脈硬化,腎穿刺容易出血,需加以注意(尤其老年患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