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感悟

老子感悟

本書是從方法論層面切入的關於老子思想的解析,據古典而出新意,提示讀者從“走路的道理”中去領會“駕馭的藝術”,當感覺到無前學可憑、無長技可用、無成法可依、無故道可循,因而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懂得依隨老子去探尋那“無路境域中的前行之路”。

版權資訊

作者:錢怡岳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頁碼:393 頁,大32開

出版日期:2010年5月

ISBN:9-787-5633-9866-9

內容簡介

前 言

本書是從方法論層面切入的關於老子思想的解析。作者嘗試引入現代系統理論及其所衍生的一般科學方法論作為老子思想的映襯背景,以期使之呈現出一幅此前未曾注意的清新畫面。

作者看到,就其希臘語的本源涵義而言,“方法論”(methodology)也就是“道論”。它是對人們所要“循沿的道路”(meta-hodos)的探究,是關於目標及其實現途徑的一般論述。處理事務就像是穿行於一片“事件的叢林”,選擇怎樣的方法、方式在運行等同於循沿怎樣的“道路”在“行走”;方法對於目標的維護,對應於系統圍繞目標狀態運行的穩定性問題,對應於“行走”進程的恆常性問題……老子的雋語如果歸結為方法論問題的形象表述,其理論脈絡即可以得到清晰的把捉。

……………………………………

凡例

一、全書主體是圍繞《老子》原文所作的解釋、翻譯與評說,由“原文”、“解釋”、“譯文”、“評析”四部分組成。

二、“原文”採用樓宇烈《王弼集校釋》所據的浙江書局刻明華亭張之象本為底本。參照帛書、景龍碑、河上、傅奕等版本,吸收歷代學者的研究成果而略有校勘。“解釋”是關鍵字、詞、句的注釋與解說。“譯文”是“原文”的今譯。“評析”是章旨大意及其潛在蘊含的提示。

三、對底本的改動均在“解釋”部分先列一“原文校訂”條目予以說明。未改動則不再窮舉版本之歧異。

四、引入現代系統理論的相關論述作為映襯背景,但避免引入相關的數學公式。所引書目以各相關理論創立者及有關專家所著的普及讀本為主,以有助於提示道論相關內容的底層聯繫為依歸,而不涉及雙邊理論的全面對比。

五、文句解釋與映襯背景力求間而不雜,平行相襯,各自成理。在古漢語的語言環境中尋找解釋能夠成立的依據,以“以老解老”的原則尋求道論本身自成一體的自洽。映襯背景不是解釋立論之所據。

六、解釋為了言之有據而不厭其詳,部分章節的評析因附有現代系統理論的某些對比論述而稍顯艱深(這部分內容通常會隔空一行),但“譯文”與“評析”的主體部分則力求淺顯簡明。希望藉由一條相對疏朗開闊的林中道,有助於讀者走向兩旁茂密的森林。

七、譯文以意譯為主,是對解釋合理性的一種綜合考驗。原文意蘊的捕捉、譯文的順暢、各章節之間的關聯,與字句解釋相印證,可以構成詮釋學的循環,減少詞義清楚而章句無緒,或章句清楚而詞義無據情況的發生。

八、引文所標註的頁碼以書末“參考文獻”所列的版本為準。為求版面整潔,書中頻繁引用的《說文解字》、《爾雅》、《廣雅》等字書,《尚書》、《論語》、《莊子》等傳統經典,以及《老子校釋》、《老子正詁》等可以逐章對照的引文不再標註頁碼。

九、鑒於《老子》原文短小精悍,加以解釋中時有跨章字句綜合作解的情況,“解釋”條目不於“原文”標註序號。若能循序就讀,或許更能把捉前後之關聯。

目錄

前言

凡例

緒論  道德之意

1、什麼是道

2、什麼是德

3、什麼是道論

4、一般行動體的普遍行為規範論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第三章 不尚賢

……………………………………

……………………………………

……………………………………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結語 家在旅途

1、道論之定位

2、無為而無不為

3、無為而無不為的人生

4、名教與自然

5、道與儒

6、道本主義

附錄 《史記?老子列傳》

參考文獻

後記

觀點舉要

1、老子道論的本質是:把平常的三維空間中的行走類推為“描述空間”或廣義的“價值空間”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維空間中的居(或到)某地,在“描述空間”中就表現為有(或成)某名,在“價值空間”中則表現為具(或達)某德。所以,方法論問題在老子道論中也就是 “走路”的問題。

2、老子思想的整個體系可以在一個問題情境中展開。

這個問題情境就是:一個待定的行為主體(可能是一個人、一家企業、一個國家、一支軍隊......)在未知或不確定的廣大境域中走向它所認定的目標(可能很近很具體,也可能很遠很模糊)的時候,應該採取何種“走路方式”以保證恆常行進?

3、老子之道具有普通的類推潛力。

在老子道論中,一個人該如何選擇“道路”可以比擬類推出一個國家該如何選擇“道路”,宇宙系統以怎樣的運行方式而取得理想的存在形態可以比擬類推出一個社會該以怎樣的方式組成,一個社會該如何修明它的政治可以類推出一個人該怎樣修治其身,而一個人修身證道所獲得的體驗又可以引發對理想宇宙的深刻感悟。這就構成了老子之道的“一般套通性”。

4、老子之道具有廣泛的普適性。

老子所討論的道是“大道”、“常道”,是在廣闊的領域和綿長的時間裡都值得奉行的理想範式,是行動者行進於一切“事件叢林”都值得恆常持守的普遍行為規範。它超越於對具體環境或具體對象物的具體認知之上,因而也就適用於各種可能的情境。這就是老子之道的“恆常普適性”。

5、老子道論具有“普世價值”的蘊涵。

老子所主張的“應該”對各種行為主體適用也就對各國適用,它的“恆常普適性”決定它不局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也不局限於特定的國情環境。當方法所服務的目標推向久遠,方法論意義上的取捨可以接近於價值取向上的選擇。一個既“大”又“常”的道,可以將廣大領域與綿長時間範圍里所有可行的目標納入一個重新加以靈活考量的框架。這可以為普世價值的探究奠定一個更為明晰可靠的根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