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當下社會無原則的“老好人文化”,究竟好不好?常常聽人抱怨,中國社會秩序性太差、原則性不強,到處都有不講規矩的人和事,很多事情沒關係就辦不了,有關係則什麼都不是事兒。大家都不願意得罪人,也不習慣處處按原則辦事。
這種無原則的“老好人文化”,其實兩千年前就被孔子狠狠批駁過。有人問孔子:“鄉人皆好之,何如?”孔子說:“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孔子仍然說:“未可也。”他說:“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也就是說,所有人都稱讚一個人和所有人都厭惡一個人,這人都是不好的。一個真正的好人應該是有原則的,善良的人愛他,邪惡的人厭惡他。這番話點出了好人和老好人的區別,那就是是否堅持原則。
影響
我們抱怨社會秩序不佳,但對於如何改變社會秩序,又如老虎吃天——無從下口。於是,很多事僅僅停留於抱怨。其實,社會秩序並不是虛幻的無物之陣,而是由很多小的系統的秩序構成的,如果一個個小的秩序系統不牢固,人情就會很容易衝破秩序的堤壩、原則的柵欄。導師給學生放水,警察給熟人放水,官員給商人放水,安監部門給企業放水,這裡面子抹不開,那裡好處捨不得,遠處還有七大姑八大姨需要關照,結果必然是法律、規則、秩序等一再被放到“人情”之後。
更詭異的是,太多的人秉持無原則的“老好人文化”,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的逆淘汰:做一個無原則的“老好人”常常很被理解、認可,就連一些“老好人”因腐敗栽了跟頭都有同情之人;而堅守原則的人,動輒要承受沉重的壓力,被另眼看待。
該如何做
身處現代社會,我們並非必須與人情冷暖絕緣,而是要與扭曲了的濫情絕緣,要將法與情擺到正確的位置。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人人獲益的社會,跟沒原則、沒底線的“老好人文化”,原本就是水火不容的。我們不能把理性、原則視為一種服務於自己欲望的工具,而應該將其視為信仰、內心深處的基石與頭頂上的道德律令。
做好人,不等於做無原則的“老好人”;講規則,有底線,同時有人情,才是最有魅力的人。各行各業,都面臨重建剛性原則意識的問題,但處處降低門檻、降低底線,眼前的舒服很可能會成為明天的不舒服,到頭來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