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老壇酸菜牛肉麵是統一企業的一 種產品,分為桶裝和袋裝,屬於油炸型速食麵,由著名節目天天向上的主持人汪涵代言,與其他速食麵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增加了酸菜包,憑藉其獨特的口味,被大多數人所喜愛。
產品信息
調料:調味粉包,調味醬包,酸菜風味包
①調味粉包: 食用鹽、增味劑、牛肉精粉、香辛料、瓜爾膠、檸檬酸、焦糖色、脫水青蔥
②調味醬包: 精煉棕櫚油、泡辣椒、紅蔥、食用鹽、乳酸、辣椒紅
③酸菜風味包:泡酸菜、泡姜、泡辣椒、食用鹽
淨 含 量: 麵餅+配料116g,麵餅:85克
類 型: 油炸速食麵
面 餅: 小麥粉、精煉棕櫚油、澱粉、食用鹽、味素、碳酸鈉、碳酸鉀、水分保持劑、增稠劑、梔子黃
貯藏方法:置於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曝曬
營養
速食麵的主要成分是小麥麵粉、棕櫚油、調味醬和脫水蔬菜葉等,都是補充人體營
養所必需的成分,速食麵因其健康、營養、美味、方便,從一誕生就受到人民民眾的歡迎和喜愛。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生活節奏的提高,速食麵這一即能快速充飢又富含營養的美味食品越來越受到都市上班族和青少年朋友們的青睞。
很多人把速食麵與炸薯條、漢堡包一起歸結為垃圾食品,但在河南鄭州召開的第六屆中國麵製品產業大會上,專家指出,速食麵不僅不是垃圾食品,而且營養成分比較全面,人體所需要的6大營養素全都具備。
據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胡小松教授介紹,速食麵常為人們所詬病,認為多吃不利於健康,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油脂含量高,因為大部分速食麵都採用油炸的方法對面塊進行乾燥。但胡教授指出,與炸薯條、漢堡包等相比,速食麵中的油脂含量並非很高,平均每份所含油脂在16%-18%左右,其中,11%都是棕櫚油,也就是對人體健康有利的植物油,而一份漢堡包中的油脂含量則平均在30%左右,比速食麵高出近一倍。
二是含有一定的添加劑。胡教授說,一說到添加劑大家就談虎色變,覺得它是不利於健康的物質,這是觀念上的一個誤區。食品工業離不開增稠劑、穩定劑等添加劑,目前國家允許使用的,都是經嚴格檢測,證明對人體無害的,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三是最近被很多人所關注的丙烯醯胺問題。胡教授指出,所有澱粉類食品在高溫烹調(超過120℃)中都會產生這種致癌物,因此,炸薯條中有,速食麵中肯定也有。但是,他們所進行的實驗證明,速食麵中的丙烯醯胺含量很低,平均為78微克/千克,遠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每千克食物中不得超過1毫克的標準。
針對很多人認為速食麵沒營養的看法,胡教授說,在速食麵的面塊和調料包中,人體必需的6大營養素--水、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全具備了,因此營養比較全面。調料包中的脫水蔬菜基本保存了原有蔬菜的營養,只不過因為量小而稍顯不足,但膳食平衡是建立在食物合理搭配前提上的,只要在吃速食麵的時候,多搭配些蔬菜、水果等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就行了。目前國內外都在開發新的營養型速食麵,比如加碘或鐵的營養強化型速食麵、減肥型速食麵、適合糖尿病人食用的速食麵等,將來可滿足不同人群的營養需要。
速食麵歷史
古代
早在速食麵發明以前,在古代東西方就有人將煮熟的麵條油炸後佐以湯汁做為料理。在中國已經有類似的麵食稱為“伊面”或“伊府麵”(即台灣所稱之“意面”)。相傳清朝有個地方官在家宴客,廚師誤將煮熟的雞蛋面放入沸油鍋,只好撈起後佐以高湯上桌。由於賓客吃過後讚不絕口,這道菜就流傳了下來。
至於非油炸的速食麵,則可追溯至中國西漢漢高祖三年(前205年)韓信軍隊發明的踅面。當韓信在黃河邊的合陽領軍10萬,準備進攻河東西魏王魏豹時,為解決行軍糧的問題,發明將蕎麥粉與麥粉開糊,煮成八成熟的大麵餅,並切成寬條。這種麵餅既方便隨身攜帶,也可以只要加水一煮便可食用,因此也可被視為速食麵最早的形態。
成為速食產品的近代速食麵,是由1958年日籍中國人 安藤百福(原名 吳百福)有鑒於當時吃一碗麵要排隊排很長,所以在大阪府池田市發明的。安藤百福並在發明速食麵後,創立日清食品公司,販售“ 雞湯拉麵”( Chikin Ramen)( 香港名為“日清伊面”;中國內地為“日清始祖雞湯拉麵”)口味,最初的售價為35日圓,但仿製產品隨即出現,導致產生削價競爭。
近代
日清公司在發明速食麵後,便積極向國外發展。1963年先與韓國三養食品合作,1968年再與台灣的國際食品公司合作推出雞湯口味的生力麵。最初的生力麵因為沿用日本配方,在台灣銷路並不好。在調整過調味與麵條的口感之後,成為台灣的暢銷產品,顧客多半買回家當宵夜食用,或者是加蛋煮食。曾有一段時期,“生力麵”幾乎成為這類產品的代名詞。然而由於經營不善,生力麵最後黯然退出市場。截至2005年,過去的國際食品公司僅剩一家生力麵店在高雄市新興區繼續營業,但早已退出速食麵市場。
雖然速食麵在亞洲頗受好評,1960年代末期在美國卻無法順利打開市場。因為一般美國人沒有燒開水的習慣,而且家中的餐具也以餐盤為主。為了讓不習慣用碗的民族消費速食麵,日清公司發明以發泡聚苯乙烯為容器的杯麵,於1971年在日本上市,售價為100日圓(0.25美元),為當時袋裝速食麵售價的三倍以上。
杯麵試賣期間在球場與賽馬場等地點銷售,因價格過高而不受歡迎,最後只能在某些必須夜間值勤的單位例如消防隊與日本自衛隊販賣。為求打開市場,安藤百福在東京鬧區與三越百貨公司合作促銷,創下四個鐘頭賣出兩萬份的紀錄,才奠定日本人接受杯麵的基礎。由於杯麵走高價路線,所以配料包括冷凍乾燥法製成的乾燥蝦,同時也改以叉子作為餐具。東京街頭促銷讓杯麵在關東得以立足。1972年二月日本發生赤軍連挾持人質與警察對抗的淺間山莊事件。由於警察吃杯麵果腹的鏡頭上了電視現場轉播,杯麵因此一炮而紅。
爭議
有人指香港1940年代已經有速食麵,叫“白面”。1950年代初,已有百吉面的速食麵,後來因為競爭激烈而淡出市場。另外,也有說法指台灣屏東人張國文先生才是速食麵的發明者,但被發現是為了出名才編出故事。
歷史發展
據說,最早製作速食麵的,是我國揚州一位姓伊的知府家中的廚子。他把麵粉中加入雞蛋,擀成薄片,切成細絲,放水中煮過,立刻再放入油中炸過晾乾。這樣處理過的麵條放在熱水中隨時可以泡軟,食用非常方便。這個發明可惜未獲專利,速食麵的大規模生產被外國人搶了先,首先在日本大行其道。
1.速食麵的誕生及在日本的發展
麵條是日本人的傳統食品。日本人雖然以愛惜時間聞名於世,但即使是在上班的時候,為了能吃到一碗熱麵條,他們寧願在飯館前排成一條長龍。這個現象被一家公司的經理安藤百福(日藉台灣人,原名吳百福,2007年1月6日因心臟問題在日本逝世,享年96歲)注意到了。他想:"做麵條太費時間,為什麼不可以讓它更簡便呢?那樣人們就不用排隊了。"有了這樣的想法,安藤百福馬上開始試製速食麵。
他在開發之際設定了五個條件:
1.必須簡便;
2.必須可口、有營養;
3.必須能在常溫下長期存放;
4.必須衛生;
5.必須廉價。
但是,這種麵條並不是一般的麵條。安藤百福製造的是一種可以由工廠批量生產的可保存的食品。他買了一台軋面機,開始了試製工作。隨著軋面機軋出的不是一根根麵條,而是像泡沫般的團塊。經過複試驗弄清了原因:麵粉中的蛋白質遇到鹽分失去了粘力。於是他先把沒鹽的麵粉製成普通的麵條,蒸熟後,浸到醬湯里過一下,麵條於是帶上了鹹味。這一雕蟲小技,無異於麵食技術的一場革命。接下來就是如何將麵條烘乾,以便長期保存。最初,他曾採取原始的利用太陽光曬乾麵條的辦法,但這太費時間且需手工操作,不適於工廠化的大規模生產。 他試用過油的辦法,效果良好。油炸後,水分立即蒸發,麵條上出現許多細孔,這使麵條在 熱水浸泡時吸水很多,很快變鬆軟,而且過油的麵條更富有彈性,味道之好,非普通麵條可比。第一批速食麵條便是今日老幼皆知"雞肉速食麵",1958年8月第一次上市銷售。
正如安藤百福所預想的那樣立即引起轟動,爆發性暢銷,僅1959年4月,"雞肉速食麵"就出售了1300萬包。這引起日本其他乾麵條製造商也來介入速食麵行業的競爭。乾麵條製造商奧井清澄在1960年1月,用外添調料袋的辦法,製造出食客可以隨心所欲調味的速食麵,擠入了這一新興的市場。於是市場上出現了兩種速食麵:一種是不用調料袋的速食麵,一種是外添調料袋的速食麵。起初,安滕百福的速食麵因為擁有專利權而暢銷無阻,但不久後消費者開始青睞外添調料袋的速食麵。因為它能適應眾多消費者對味道濃淡的不同需要,從而受到市場的歡迎。然而,大批量生產外添調料是一個難題,有興趣向這一領域發展的一家東京食品公司攻克了這一難題。1962年開始,他們利用製造速溶咖啡的噴霧乾燥法製作調料粉末,獲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從此,外添調料方式的速食麵占據了市場上的主要地位。鑒於速食麵條已由多家公司大規模製造,日本農林省制定了速食麵條的JAS規格,頒行於日本食品工業界。這樣速食麵條就從早期的幼稚產品成長為一種大眾化的據有穩定市場的規範產品。
2.速食麵在我國的發展歷史
速食麵在我國的發展始於1970年,中國第一袋速食麵"誕生"在上海益民食品四廠。製造這速食麵的機器是中國自己製造的土設備,年產量僅20噸。進入80年代,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引進的100餘條生產線在全國迅速"開花"。到1989年,全國速食麵生產線已達280條,年生產能力達70萬噸。時隔6年後的1995年,生產能力猛增到700萬噸。由於前幾年生產盲目擴張,近年速食麵產量增速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