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管神經手術

翼管神經切除術的機制在於切除鼻部的副交感神經,從而使鼻腔、鼻竇的血管處於收縮狀態,同時鼻分泌物及淚腺分泌大為減少。切除翼管神經以後鼻黏膜上皮細胞固有層水腫減輕,上皮也恢復假復層狀態,嗜酸粒細胞消失,肥大細胞脫顆粒減少。因此釋放出的組胺、肝素和5-羥色胺等介質也減少,術後變態反應激惹試驗可呈陰性。這些結果都是用於治療過敏性鼻炎、血管舒縮性鼻炎和鼻息肉的理論根據。

簡介

由於翼管位置很深,處於蝶骨翼突的根部蝶竇的外下方,上頜竇後壁內側,相當於鼻腔外側壁的後面並與此平行,翼管神經外孔呈漏斗狀。因此,臨床上要作翼管神經切除手術,操作很複雜,方法很多,且各有其優缺點。

適應症

1.過敏性鼻炎經藥物治療無效時。

2.與過敏因素有關的鼻息肉。

手術器械

除需鼻內手術器械外,還需下述手術器械:

1.0°或30°視角的鼻內鏡(參見鼻竇內鏡手術)。

2.電凝固器和雙極電凝器。

3.微型鐮狀刀。

術前準備

按鼻內和上頜竇手術準備。

1.修剪鼻毛,鼻內按過敏性鼻炎常規用藥。

2.如有鼻息肉術前應攝鼻竇片,了解鼻竇發育和炎症情況。

麻醉

局部麻醉或加基礎麻醉,也可用全身麻醉。

手術方法

有經鼻腔、鼻中隔和經上頜竇手術三種方法。

經鼻腔手術

經鼻腔手術因部位較深,手術可置於內鏡直視下進行。內鏡選用Hopkins0°或30°視角鏡。

1.將中鼻甲後端向外骨折,或將中鼻甲後端切除使術野暴露寬暢。

2.於上鼻甲和中鼻甲後端之間,相當於鼻咽外側壁和頂後壁相交處,用彎形探針的鈍頭探及蝶齶孔,臨床上可見自蝶齶孔處有粗大的血管穿出,此為蝶齶動脈分布至鼻腔的血管分支。隨後探針固定此處作為標誌。

3.用微型鐮狀刀在蝶齶孔後方,避開穿出的血管作縱形切開外側壁的粘骨膜,切口長達1cm。

4.先向前方剝離,目的是為進一步確認蝶齶孔的後緣。隨後橫向向後在骨膜下分離直達漏斗狀的翼管開口。

5.在內鏡的直視下,將翼管開口處的翼管神經和血管切斷,電凝固之。開口處放入骨蠟封閉,切口處貼明膠海綿,一般無須堵塞。

6.或看清後鼻孔外上壁,切開該處黏膜向後剝離找到翼管神經,切斷後用球狀電極行電凝固。

經鼻中隔手術

先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隨後在粘骨膜下向後剝離粘骨膜,直達蝶竇前壁,再向兩外側分離,達翼突的根部,即後鼻孔骨壁的後上方,距骨緣約1cm處,使可能到翼管神經孔的漏斗狀凹陷處。然後用電凝固針刺入翼管孔內破壞翼管神經。在良好的照明直視下有時可以看到翼管神經孔。

經上頜竇手術

此法先行上頜竇鑿開術,隨後去除上頜竇後骨壁,切開後壁骨膜,進入翼齶窩,尋找頜內動脈,結紮之。或用銀夾阻斷血流,防止意外引起出血。沿眶下神經找到圓孔,再從圓孔向內下方確定翼管神經外孔,將翼管神經切斷,並在翼管內電凝固。隨後縫合唇齦溝切口。

後來Nomura改進了這一方法,即將上頜竇後內角的黏膜向上翻起,暴露上頜竇後內角的骨壁。翼管開口即位於上頜竇後、內壁交角及內側壁中間部位的後方。去除上頜竇後壁近內角處和部分內側壁的骨質,用剝離器插入鼻腔外側壁的黏膜與上頜竇後內角的骨膜之間,在顯微鏡下於蝶骨體的前方尋找翼管開口,用電刀切斷翼管神經,並電凝固。Nomura這一方法即不需打開翼齶窩。總之這兩種方法都比較複雜。

注意事項

1.經鼻腔手術時如遇到中鼻甲後端肥大,則需將其切除部分,使術野寬暢清晰。

2.經上頜竇手術時,在進入翼齶窩時注意防止蝶齶動脈損傷出血,或結紮之,或用銀夾阻斷血流。術中也不要損傷蝶齶神經節或上頜神經。

3.手術容易誤入蝶竇或後組篩竇,這樣會給手術帶來一定的困難,必須按解剖定位,沿後鼻孔的外上方,蝶竇的外下方尋找翼管的漏斗狀開口。

4.電凝固翼管神經時不宜過深,免於影響第Ⅲ、Ⅳ、Ⅵ腦神經,引起眼外肌麻痹。

術後處理

1.術後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2.術後48h以後逐步抽取鼻腔或鼻竇堵塞物。

3.術後5~7d可拆去經上頜竇的唇齦部切口縫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