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下頜皺襞

翼下頜皺襞

翼下頜皺襞(pterygomandibularfold)為伸延於上頜結節後內方與磨牙後墊後方之間的黏膜皺襞,其深面為翼下頜韌帶所襯托。

概述

該皺襞是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的重要標誌,也是翼下頜間隙口內切口的有關標誌。

臨床解剖

翼頜間隙膿腫切開技術

翼頜間隙感染較少見,膿腫一旦形成即應切開引流。臨床上因多數病員有張口困難,所以常用口外切口,而較少套用口內切口。

無張口受限的患者宜從口內切開引流。切口部位在翼下頜皺襞外側約0.5cm處,升支前緣稍內側,用手觸到下頜骨升支前緣後做縱行切口,長約2~2.5cm,切開黏膜、黏膜下層,血管鉗鈍性分離頰肌,沿升支內側骨面向後進入翼頜間隙,引流膿液。在下頜孔的後上方有下牙槽神經、血管、舌神經,注意不要損傷。

口外切口較常用。常規頜下切口,血管鉗鈍性分離,分離至下頜骨下緣時,血管鉗緊貼下頜骨的內側面分離翼內肌附著和骨膜然後進入膿腔。翼內肌附著和骨膜不如嚼肌附著堅韌,比較容易分離。

翼下頜間隙膿腫切開引流術

【適應證】

1.局部疼痛加重,咀嚼及吞咽時疼痛。開口困難。

2.患側升支後緣內側、翼下頜皺襞處明顯腫脹,壓痛。穿刺有膿液。

3.急性化膿性炎症經抗生素治療3日以上無明顯效果,體溫升高、白細胞增多及的全身中毒症狀明顯者。

4.合併多間隙感染者。

【術前準備】

1.給予抗生素控制炎症。含漱口劑清潔口腔。

2.穿刺行膿培養及藥敏試驗,以套用最有效的抗生素。

3.拍下頜骨X片了解病灶牙及頜骨情況。

【麻醉及體位】

局部浸潤麻醉。口內切口內坐位。口外切口仰臥位頭偏健側。

【手術步驟】

1.翼頜間隙的解剖位置見圖1,毗鄰關係見圖2。箭頭表示感染可能擴散的方向。

2.口內切口,於下頜支前緣稍內,相當於翼下頜皺襞稍外側,作一縱行切口,長約2~2.5cm。切開黏膜後用血管鉗依次鈍性分離黏膜下層、頰肌,達骨面後進入升支內側翼頜間隙膿腔,充分排膿。

3.口外切口與嚼肌間隙膿腫基本一致。達下頜角時切開部分下頜角內側翼內肌附麗,用血管鉗沿內側骨面分離至翼頜間隙膿腔,充分排膿。

4.可用生理鹽水及抗生素液作膿腔沖洗,放置引流條。

【術後處理】

1.繼續給予抗生素抗炎治療。

2.口內切口者給予含漱劑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3.術後24~48小時複診,沖洗膿腔,換引流條。

4.炎症急性期過後,對病源牙進行治療,無法保留者拔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