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峰寺[安徽九華山]

翠峰寺[安徽九華山]

翠峰寺是安徽省重點保護的寺院,翠峰寺原名叫做天柱庵,始建於唐朝,元朝初年稱作為翠峰庵。到了明朝,這裡歷經幾百年的風雨,寺廟已經殘敗不堪。在清朝又重新建立了新的廟宇、房舍,正式改名為翠峰寺。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1
安徽省重點寺院。原名天柱庵。位於九華後山青峭灣滴翠峰下,中翠峰前(今青陽縣朱備鎮東橋村境內)。始建於唐成通五年(864)。據元初陳岩《天柱庵》詩原註:“舊在天柱峰前,唐末遷滴翠峰下。俗呼高舍,即今之翠峰庵。”又據陳岩《翠峰庵》詩原註:“(宋)乾道中邑人余志源因折柳溪邊悟解,聚徒稍眾,即高居之,自稱日:‘翠峰’。”因此以為庵名。至明代,仍稱翠峰庵,但已荒廢。清末住持僧普照重建殿宇,有兩個大殿和數十間寮房。易名為翠峰寺。1898年僧普照會同月霞,印魁、通曉、可安等法師在此開辦“翠峰華嚴道場”,亦稱“華嚴大學”。其後普照法師仍住持多年,使翠峰寺復興為一大叢林。1943年住持僧瑞亮。1962—1984年住持僧雲林。1993年至今住持僧宗良。寺現存正殿5間,建築面積380平方米。寺廊面壁嵌有清光緒二十八年所立的《開建翠峰華嚴道場碑誌》。翠峰景色旖旎,明人概括為“翠峰八景”。在翠峰庵舊址存殘碑1方,為明代乙己四月立,刻有《九華山翠峰庵八景賦》。其八景為:“瀟翠峰高”、“谷口生雲”、“斗嶺傲口”、“天柱晴巒”、“曉月軒明”、“石洞燕子”、“玉泉香美”、“龍絲腰帶”。清人陳蔚在《九華紀勝》卷十二中描述道:“九華諸峰皆聳身銳首,惟滴翠峰上大下小,蒼翠三層,露洗煙消,鮮新可掬。”“(翠峰)寺側透碧岩,岩石相錯如檐牙,中有大竅高廣各三丈,而深倍之。晴光穿漏,湛然凝碧,亦勝概也。翠峰之東崖,有泉湧出石罅,四時常溫,日溫泉。有眾峰攢簇叢列於滴翠之南者日聚王峰。有巨石如碣屹立於滴翠之西者,日石碑峰。過此其伏而復起者則齊雲嶺矣。”

旅遊景點

翠峰,有滴翠、翠微、翠蓋三座山峰。翠峰最高處海拔1087米。滴翠峰如壘砌三層,上大下小,又稱上翠峰、下翠峰、中翠峰。天柱庵:峰前的翠峰寺,寺原名“天柱庵”,系唐未從天柱峰下拆遷重建的。清光緒年間,著名法師月霞等人從湖北而來,在寺內創辦“華嚴大學”,專門講授《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名的虛雲和尚,當時以僧伽學員身份在校聽經參學。“華嚴大學”正式學僧三四十人,前來旁聽講經的更多。凡願來聽經的“四眾弟子”都可列席。
古人描寫翠峰景色是:“雲氣沾衣濕,風光著樹濃。玲瓏三襲幻,空翠滴芙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