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翔鷺銜魚紋銅鼓](/img/7/8ab/nBnauM3XwQDOxUjN4gzMygjN1ITMwAjM2IDNwADMwAzMxAzL4M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年代: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尺寸:高36.5、面徑56.5厘米
出土:1976年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
館藏: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
簡介
![翔鷺銜魚紋銅鼓](/img/e/c15/nBnauM3XwgDOyUjMwkzMygjN1ITMwAjM2IDNwADMwAzMxAzL5M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翔鷺銜魚紋銅鼓——嶺南越人的樂舞,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1976年出土於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現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在此鼓足部一側還刻有“百廿斤”銘文。現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此鼓出土於西漢時期嶺南越人聚住區,鑄造精細,紋飾精美,是漢代少數民族文物中的傑作。鼓足部刻有“百廿斤”銘文,可知當時漢文化已深人嶺南越人地區。
起源
銅鼓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雲南,戰國後向四周傳播,曾在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四川、湖南等地少數民族中廣為流行。
設計特點
![翔鷺銜魚紋銅鼓(局部)](/img/8/423/nBnauM3X4ETMzYzN4kzMygjN1ITMwAjM2IDNwADMwAzMxAzL5M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高36.5厘米,面徑56.5厘米。此鼓的鼓胴、鼓腰、鼓足分界明顯,胴外鼓,腰部較高,足稍外侈;胴與腰間鑄四個繩紋紐。鼓面主題紋飾為翔鷺銜魚紋,此外還有芒紋、菱形紋、鋸齒紋等;胴部飾弦紋、乳釘紋、羽人划船紋等;腰部飾羽人舞蹈紋。紋飾繁縟,鑄刻精細,給碩大的鼓身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功用
除了作為禮樂器用於演奏音樂、伴奏舞蹈和祭祀、典禮外,還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演奏方式
銅鼓的演奏方式,一般是將它側身懸掛,一人擊鼓,一人持木桶在鼓底晃動,以改變音量和音色。也常平置地面擊奏或由兩人抬鼓邊走邊以手拍擊。其音色粗獷宏亮,鼓聲大者可達數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