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鳳鎮歷來是鄂、湘、渝三省邊區交通要衝和重要物資集散地,商賈雲集,邊貿興旺。曾享有“小南京”的美譽。翔鳳鎮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境內河流交錯,酉水河、新峽河、老虎洞河三條河流,水域面積419公頃,水能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煤礦、石膏礦、石灰石、陶土、重晶石、矽鐵礦等,礦石品位較高,蘊藏量豐富,現已探明矽鐵礦、煤、白雲石儲量均在200萬噸以上。
簡介
翔鳳鎮現轄4個社區,28個村,242個村(居)民小組,居住著漢、土家、苗、回、侗等民族,總人口10萬人。全鎮耕地面積44553畝。全鎮平均海拔596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山地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394.5毫米,年平均氣溫15.9℃。全鎮形成了以畜牧水產、特色蔬菜、優質水果、花卉盆景四大產業為主導獨具特色的新型農業。培植壯大農產品加工、藥化、建材、能源四大骨幹產業,全力打造娛樂餐飲、邊貿物流、生態觀光、休閒旅遊四大產業品牌。目前,翔鳳鎮已形成畜牧水產、優質水果、特色蔬菜、花木盆景四大富民主導產業,其中優質水果基地達到兩萬畝,以鳳頭姜、大頭菜、時令蔬菜等為主的蔬菜基地近5萬畝,生豬年出欄規模達10萬頭。水果基地、蔬菜種植、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走在全州前列。
歷史文化
翔鳳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蹟、風景名勝較多。仙佛寺石窟最為著名,位於鎮東北7.5公里的酉水河邊,傍以陡峭的紅色岩崖,鑿有呈拱門形的石窟三個,窟內摩岩造像,雕有彌勒、釋迦牟尼大石佛,是湖北省境內風格獨一無二的摩岩造像藝術,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已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接龍橋寓含“延接龍脈,龍鳳呈祥”之意,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來鳳人民賦予此橋名新意,“接龍”即迎接賀龍。紅軍長征後,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被國民黨統治,將橋改為“截龍橋”,新中國成立後,胡耀邦、廖漢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筆題寫原名“接龍橋”。
經濟建設
近年來,翔鳳鎮黨委、政府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全力推進“一主三化”進程,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穩步前進,為實現“農業穩鎮、工業富鎮、科教興鎮、商貿活鎮、依法治鎮”奮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2007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到21858萬元,工業總產值達到30330萬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4357萬元。2007年實現財政收入1611.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44元,財政收入連續10年保持恩施州鄉鎮“十強”,先後被省、州人民政府授予“楚天明星鎮”、“恩施第一鎮”等光榮稱號。新的歷史時期,翔鳳鎮面臨新的發展機遇,翔鳳鎮黨委、政府將帶領全鎮人民,圍繞“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建好西大門、不丟湖北人”,努力建設“生態翔鳳、文明翔鳳、富裕翔鳳、平安翔鳳”,共建和諧社會,同創美好未來。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翔鳳展翅騰飛,翱翔湘鄂渝邊區。如今,該鎮正由邊貿重鎮向產業大鎮、經濟強鎮跨越。
特色產業
盆景環繞著青磚瓦房,紫薇築起一道彩色屏障,黃楊、杜鵑等花卉苗木裝扮院落四周,生態美景入畫來。來鳳縣翔鳳鎮河坪村十五組村民冉紹軍的房前屋後,一年四季百花盛開,景色宜人。冉紹軍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已經20多年沒有種過一分地的莊稼,而是長年累月從事花木盆景栽培,成了當地有名的“花痴”。老冉每年出售花卉苗木10萬株以上,每隔三五年要外銷上百盆盆景,每畝耕地年均純收入近6000元。靠種花卉、樹蔸,老冉一年純賺10萬元以上。在冉紹軍的帶動下,河坪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花木盆景專業村,村里70多戶農民種植花木盆景,戶平年收入都在4位數以上。過去被農民視為副業的花木盆景項目,如今成為翔鳳鎮一大主導產業,種植專業戶增加到200多戶,盆景達60多萬盆,市場供不應求,產品暢銷湖北、湖南、廣東、重慶、浙江等10多個省市。花木盆景裝扮庭院田野,現代農業種出五彩繽紛。像冉紹軍這樣的產業大戶,緊盯市民“錢袋子”淘金,由“傳統農民”變身果、姜、花、菜、禽等種養大戶,成為“產業農民”,帶動城郊現代農業發展。
村鎮建設
翔鳳鎮旗鼓寨村十五組村民、柑橘行銷大戶林正前,網羅遼寧、河南等地經銷商近百個,每年把當地上萬畝蜜橘銷出山外,年均銷售柑橘150多萬公斤。如今,他又投資50多萬元新建打蠟廠,牽頭組建水果產銷協會,為眾多果農增產增收搭建了平台。白羊坡村10多戶家禽養殖專業戶聯合成立養雞協會,實行供種、防疫、技術、飼料、銷售“五統一”經營模式,建成了年出欄30萬隻家禽的規模養殖基地。沙坨馬家園、小河坪、關口等村的農民,在各級各部門的扶持下,將連片的“爛泥田”、“冷浸田”改造成精養魚池,昔日低產田變成了畝均年收入過2000元的水產養殖地。今年,該片區精養魚池基地面積已突破1000畝。沙坨片區千畝連片精養魚池基地,馬家園村新果園,馬鬃嶺5000畝優質黃金梨種植帶,“沙飛土活”沿線萬畝橘園等,一塊基地一處風景,農民增收致富的田園成了市民的“菜園”和“果園”。
工業發展
一雙鞋墊“繡”出一條產業鏈。生產要素在“進”、“退”之間向優勢產業集聚,四大新型工業體系力挺鎮域經濟脊樑。繡花鞋墊曾是土家族少女傳情達意的信物。2004年,首家以經營繡花鞋墊為主的民營企業滿妹公司在來鳳縣翔鳳鎮誕生,為繡花鞋墊成功註冊了“滿妹”商標,當年實現銷售收入200多萬元。2005年,滿妹公司成功入圍規模以上企業,吸納來鳳、龍山兩地城鄉婦女就業2000多人,年產繡花鞋墊5萬餘雙,開發產品花色圖案近百種。同時,公司又投資建設比茲卡文化遺產園,著力推進民族工藝品產業開發。一雙鞋墊“繡”出一條產業鏈。滿妹公司在新產業開發上闖出了一條新路。改革開放以來,翔鳳鎮依託地緣優勢,堅持有進有退,讓生產要素在“進”、“退”之間向優勢產業集聚,培植龍頭企業,興工業強邊鎮。一批骨幹企業退城進園;部分國有、集體資本退出市場競爭,民間資本大舉湧入,投資興辦企業;高能耗、低效益及“五小”企業退出競爭性領域,以農產品加工、民族工藝等為主的新型工業企業大舉挺進。近幾年來,該鎮先後關閉了土堡水泥廠、翔鳳鎮紙廠、水松紙廠等一批鄉鎮集體企業,新的農產品加工、建材、藥化、民族工藝等優勢產業成長壯大起來,四大新型工業體系發展格局初具規模。
在支持工業化發展上,鎮黨委、鎮政府實行一個重點工業項目,一個服務專班,一套工作機制,全程為業主提供“一條龍”服務。金鳳公司新上水泥乾法鏇窯生產項目,翔鳳鎮全力幫助企業搞好項目征地、拆遷,協調解決料場及繞廠公路建設等施工中的難題,治理整頓企業周邊環境;安普羅公司興建標準化萬頭生豬養殖場,鎮裡自始至終搞好跟蹤配套服務,化解項目施工中的各種矛盾糾紛,確保工程如期投產。鄉鎮企業紛紛消退,民營企業蓬勃發展。來鳳縣最大的工業園區落戶翔鳳鎮桂花樹,入園企業達到10多家;武陵邊區標準最高、規模最大的肉聯加工龍頭企業———安普羅食品,在該鎮建成投產,搶占了邊區市場優勢;年產百萬噸的金鳳水泥鏇窯項目也選址翔鳳鎮,成為鄂湘渝邊區建材龍頭企業。到今年,全鎮已有工業企業34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
商業貿易
鄂湘邊區的物流商貿中心在翔鳳鎮,而翔鳳鎮邊區物流貿易輻射面最大最廣的當數來鳳商城。早在1993年,該鎮投資建成了邊區規模最大的邊貿中心———來鳳商城。一座商城的崛起,迅速引來湖南邵東、湖北天門等外地客商落戶經營。來鳳商城開張第一天,來自天門的個體客商李長江的“長江床上用品批發部”也在商城一樓掛牌營業。20多年來,李長江沒有挪動半步,在商城的批發生意越做越大,銷售市場覆蓋州內鶴峰、宣恩、鹹豐,重慶酉陽、黔江,湖南龍山等地,來鳳縣外市場占有率在七成以上。長期紮根商城經商的個體戶有150多戶,其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外來客商占80%。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翔鳳鎮的邊貿經濟強勁提速,新開發的鳳翔世紀商業廣場、金鳳大市場、合順商行等一批邊貿市場“扎堆”,放大了物流“磁場”效應,增進了邊界流通,帶活了一方經濟。依託邊區人流、物流集聚優勢,縣、鎮兩級合力打造翔鳳鎮休閒旅遊、農家樂、生態觀光農業等項目,以仙佛寺為龍頭的關口民族風情園建設如火如荼,酉水沿岸觀光農業帶開發有序推進,邊區第三產業發展步入佳境。“區位地理也是一種資源,發揮邊貿優勢,依靠城鄉統籌,促進工農融合,用開放理念謀發展,用科學機制興產業,奮力推進邊貿重鎮向產業大鎮、經濟強鎮跨越。”翔鳳鎮黨委書記、鎮長趙昌青如是說。翔鳳鎮正是按照這一思路,發揮優勢,開拓奮進,邁上了加快發展的軌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旅遊資源
仙佛寺石窟位於來鳳縣沙坨魚種場關口上村酉水西岸。始鑿於初唐至盛唐時期,後歷代均有增鑿。大佛坐於蓮台之上,高約五米半,中間的大佛旁有小佛四尊,兩側的大佛,伴有小佛兩尊,小佛高約兩米。南有石窟群,刻有一米高的小佛十九尊,整座石窟全長三十五米。在石佛北端的石壁上,刻有“仙佛寺”三字。旁邊刻有“鹹康元年五月”。據《來風縣誌》記載:“僅鐫有記,僅餘‘鹹康元年五月’六字”。在千餘年以前,能有如此的高超雕刻技巧,足見土家古代手工技術的發展程度。古寺上依絕壁,下臨深潭,寺外古木參天,濃蔭蔽日,青藤垂簾,憑欄觀賞,景色宜人。仙佛寺石窟不僅是長江中游、兩湖地區唯一的唐代摩崖造像,同時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摩崖造像,以鮮明的民族化特色,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我國石窟藝術風格及民間宗教信仰在土家族地區的重大發展、變化。
接龍橋接龍橋位於來鳳縣翔鳳鎮南攔河上,這座橋有86米長、5.6米寬。這座橋始建於清朝嘉慶十三年(1809年)。這座橋的建立曾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在攔河的兩岸有兩座山,南叫“玉龍”,北稱“翔鳳”,它們分別是龍與鳳的化身,但是卻被攔河“攔”斷了它們之間的龍脈,因此來鳳人民才屢遭劫難。據說只要修一座石橋跨越攔河,接通“龍脈”,就會迎來“龍鳳呈祥”的好日子。為了謀求幸福,嘉慶十三年(1809年),來鳳人民紛紛捐錢捐糧,請來能工巧匠,修起大小兩個石拱,並在石橋上精雕了一條石龍,還鑿上了“接龍橋”三個大字,是來鳳境內最大的清代石橋。
小雞公嶺擺手堂擺手堂位於在來鳳縣河東鄉酉部的小雞公山山嶺上,其為土家人跳擺手舞的場所,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面積為500平方米。房屋長12米,寬4.4米,周圍以片石砌牆,中間為兩列木柱。房記憶體有三個石壘供台,高1.1米,寬0.8米,另有石鑿香爐,大門以鑿砌條石框成,房前為一平地。圍牆以石砌築,現存部分高1.3米,房屋前牆上存有1815年冬修建擺手堂時的記事碑一通,為現存同類建築中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