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動物在特定的情境中由於其行動結果重複性的失去控制而習得的無反應或麻木狀態,即使以後當事件完全處於控制下時,個體也不努力去控制,而覺得希望渺茫而無所作為。它是一種由於後天學習而形成的無能為力的心理體驗。
這個概念最初是由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研究動物行為時提出的。他們在實驗中先是將狗固定在架子上進行電擊。在這之後,他們把狗放在一個中間用矮板牆隔開的實驗室里,狗只要跳過板牆就可以迴避電擊。結果,一般的狗都非常容易地學會了逃避電擊,可是,實驗狗絕大部分沒有學會迴避電擊,它們先是亂抓亂叫,後來乾脆趴在地板上甘心忍受電擊,不進行任何反應。這一實驗結果表明,動物在經過努力仍無法避開有害和不愉快的情境時獲得的失敗經驗,會對今後應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干擾和破壞性效應,致使他們消極地接受命運,不作任何的嘗試與努力。塞利格曼稱這一現象為“習得性無助”。心理學家在隨後的研究中證明,這種現象在某些個體身上也會發生。
二、習得性無助感的表現特徵
“習得性無助感”是一種十分複雜的心理現象,當小學生患有“習得性無助”時會產生認知,情感和動機上的缺失,具體表現如下:
1。低成就動機。所謂成就動機,是指驅動一個人在社會活動的特定領域力求獲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內部力量。在行為上,它表現為一個人對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重要的社會或生活目標的刻意追求。是一種在較高水平上達到某一卓越的社會目標的需要,它能促使人去追求成功和迴避失敗。成就動機水平高的個體在活動中能夠投入全部的精力,在逆境中具有戰勝困難的自信。“習得性無助”學生成就動機水平低,他們往往不能給自己確立恰當的目標,學習時漫不經心,積極反應的要求降低,消極被動,遇到困難時往往自暴自棄。在他們心目中,對於失敗的恐懼遠遠大於對於成功的希望,因而他們不再指望自己獲得成功。
2。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他自己的知覺和認識,在與環境和他人的互動作用中,個體發展出了關於他對自己的知覺和認識及各種各樣積極和消極評價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並不總是與個體真實的自我相同,會出現自我概念與真實自我不一致的現象,這與個體是否正確地知覺認識自我有關。當真實自我與自我概念的實現一致時,人就達到了一種理想狀態,達到自我實現。當自我經驗、體驗與自我概念衝突矛盾、不一致並被意識到和知覺到的時候,可產生焦慮,產生心理障礙。習得性無助的小學生自我意識消極、不健康,他們不能進行恰當的自我認識、真實的自我體驗和合理的自我控制,容易陷入自卑、自我中心、自我失控等自我意識的誤區,對學習毫無信心,與他人相處時,他們大多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這使得他們與同伴的關係日漸疏遠,易引起抑鬱的產生。
3。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於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這一概念。他指出自我效能是對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為的預期,並進一步把預期分為結果預期和效能預期。結果預期是指個體關於某種行為可引起某種具體結果的信念;效能預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發某一結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質上就是效能預期,表現為個體對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人們發現它不僅影響小學生的學習、任務選擇和內部目標設定,還決定小學生將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礙或不愉快經歷時將堅持多久,它還影響著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情感的反應模式,影響著小學生的人際交往以及對自我人格的建構。“習得性無助”的小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低,他們對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持懷疑和不確定的態度,因而傾向於制定較低水平的學習目標以避免獲得失敗的體驗。與其他學生相比,他們更多地想像到活動失敗的場面,並將心理資源主要投注於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失誤。遇到挫折時,他們往往沒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會放棄。由於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經常體驗到強烈的焦慮,這樣使他們身心健康受到損害。
4。消極定勢。定勢指我們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養成了一定的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這些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在我們從事某項活動之前,便構成了一種心理準備狀態,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定勢。前蘇聯心理學家烏茲納澤通過實驗證實,定勢不是某種局部的心理現象,它不僅是完整的個體狀態或個性模式,而且是其主觀需要和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因而它構成個體心理活動的內部條件,內在地決定著個體的活動傾向。對於“習得性無助”學生,他們先前的學習生活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他們認定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濟於事。而且他們往往固執己見,不能吸收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並以消極的方式重複不變地對待學習問題。
5。情緒失調。習得性無助的小學生從情緒上看,表現為煩躁、冷淡、絕望、頹喪、害怕、退縮、被動,陷入抑鬱狀態,情感上心灰意懶、自暴自棄、害怕學業失敗,並由此產生焦慮和其它消極情感從而在行為上逃避學習。
相關詞條
-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
定義 簡介 人的表現 心理狀態 產生原因 -
習得性無助行為
習得性無助行為,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失敗和挫折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當一個人將不可控制的消極事件或失敗結果歸因於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時...
簡介 實驗 定義以及表現 心理特徵 產生原因 -
習得性無助實驗
習得性無助實驗,源於美國心理學家西里格曼做的實驗,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
簡介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實驗 原因分析 -
習得性無助效應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有奧弗米爾和西里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
-
無助感
後天無助感是沃柯博士為了解釋受虐婦女不能主動終止暴力婚姻的原因而提出的。後天無助感這一詞最初來源於心理學家馬丁·沙利格文在60年代的一次試驗。形成將來結...
原因 檢查 鑑別診斷 緩解方法 -
習得性失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習得性無助的重要的矯治策略是元認知、問題解決、示範、自我談話、自我控制、自我評價。
習得無助 來源 定義 經典研究 矯正策略 -
無望感理論
無望感理論來源於抑鬱的歸因理論,是用來解釋抑鬱的歸因理論的。無望感的認知,引出了一個新的概念——無望型抑鬱,即抑鬱的一種亞型,表現為悲哀、自暴自棄、缺乏...
簡介 歷史 推斷模式 決定因素 症候群 -
愛回家
強為次子,理應是最受忽視的一員,但反之馬強卻得虎特別關愛,自小一切為其...好友便是國小同學鍾標。鍾標孤家寡人,年前事業低潮時,得馬強相助,安排他在夜...
劇情簡介 角色介紹 職員表 演員表 分集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