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勝村

義勝村

義勝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東北十公里處,北距四新路200米,南和一千二村接壤,東距沾利河一公里,西與大英村接壤。全村區域面積五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00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91戶,總人口252人,其中男性134人,女性118人。

基本信息

義勝村地理位置義勝村地理位置

村莊建設

1982年10月全村實現電燈照明。1997年以來,該村大力發展水稻生產,2006年有稻田240畝。2003 年有線電視光纜入村,80%的戶看上了閉路電視。2002年實施了小康型自來水工程,民眾吃上了潔淨的自來水。2004年安裝了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設備。2001年投資8萬元修600米柏油公路。

文化教育

1950年1月創辦義勝國小,學校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平方米 ,校舍5間,設國小班1個。1996年將村適齡學生轉至大英國小就讀,1999年將村適齡學生轉至義和中心國小就讀。入學率達到100%。
隨著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投資20萬元,建造了村文化大院,設有村委辦公室、會議室、活動室、圖書室、黨員電教室。

衛生醫療

2004年實行合作醫療,建衛生所,備有常有藥品,葛懷德任衛生員,“文革”時稱“赤腳醫生”2004年村里建造標準醫療衛生室,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100%。

計畫生育

1970年代起,計畫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自上世紀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在1992年村規民約中,特別列入計畫生育內容。1992年村成立計畫生育協會,對獨生子女戶的獎勵補助措施。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千分之六以下。2006年,全村育齡婦女65人,一孩戶32戶,領取獨生子女證的戶26戶,女扎18人,放環32人,採取藥具避孕的5人,2006全年出生數3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1%,獨生子女領證率81%。年死亡數5人,人口自然增長呈負增長。

社會福利

93年開始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2006年,全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34人,占村人口的55%,參加其他保險19人,占村人口8%。自2004年起,村民就醫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達到100%。重殘貧困戶3戶,;70歲以上老人24人。

經濟發展

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全村有 20%戶住上磚瓦房, 100%戶有電視機,10%戶有電冰櫃,10%戶用上洗衣機,70%的戶有手機,20%戶有機車,轎車10輛,客貨車4輛。少量家庭購入電腦。

村莊由來

該村原名北老兵屋子,是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的退伍老兵安置在此處開荒種地,1938年故取名北老兵屋子,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起名為光華社,1958年,建立生產大隊,以嘉言取名義勝大隊,下設四個生產隊,1967年1月,成立革委會,1975年1月,恢復生產大隊,1980年改為管委會,1984年8月成立村委會。

村政發展歷程

1984年8月,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1984年9月全區第一屆村民委員會完成選舉工作。1984年8月,成立村民委員會,高政治為村委會主任,丁其成、勞振興為委員,1999年1月起,依據村民自治組織法,採取村民直選(由村民無記名投票直接選舉)的方式,選舉產生村委會成員,同時民主選舉產生新一屆村民代表。村委會認真貫徹村委會組織法,努力推進村民自治,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村內重大事情。村級組織由原來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村級行政決策權被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權所代替。
1992年在上級領導下,全面展開村民自治示範活動,建立村規民約,完善制度建設,推行民主選舉制度、民主議事制度、民主評議幹部制度和財務公開制度等四項制度建設。
1994年達到村民自治示範標準。1995年,建立民主理財小組,實行村級財務鄉鎮管理監督制度,建立起村務公開欄,定期進行村務公開,擴大了基層民主,村務工作逐步實現民主化、制度化。2002年1月開始實行村幹部集中辦公制度,每月的8日、18日、28日,村幹部集中辦公,圍繞想農村大事、議農村大事、謀發展路子開展工作。

大事記

1957年2月,義勝村成立黨小組。喬德法任組長。
1961年1月,義勝村黨支部成立。葛傳樂擔任支部書記。
1943 年2 月,成立抗日民眾組織農救會、婦救會、青年團、自衛隊。喬茂仁任農救會會長,劉振華、周令雲任副會長,宋振清任婦救會會長、周令生任青年團團長、自衛隊隊長。
1955年 1月,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7年 1月,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8年9月,高級農業合作社改為義勝村生產大隊,設4個生產隊。
1982年10月,全村實現電燈照明。
1984年7月,恢復鄉村建制,義勝村生產大隊改為村。
1984年8月,義勝村村民委員會成立。
1996年,投資43萬元,修建150畝水庫一座。
1997年,投資10萬元,開發稻田240畝
2001年,投資8萬元修600米柏油公路。
2002年,實施了小康型自來水工程,民眾吃上了潔淨的自來水。
2003年,有線電視光纜入村,80%的戶看上了閉路電視。
2004年,安裝了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設備。
2004年 ,投資36.8萬元,開發台田460畝。
2006年,開發台田340畝。

財務公開制度

發布時間:2007年10月17日
一、為了加強對集體經濟的財務管理,結合村實際,由村黨支部、村委會員分管財務的負責人全面負責,會計主管全村經濟收支情況,並對收支情況及時公開。
二、對油田或國家占在青苗補償費要登記,查冊,及時與民眾兌現。
三、設立會計、出納員編制收支計畫,加強經濟核算,承包費的結算兌現。
四、村分管財務負責人每季度要組織會計、出納員召開財務會議,對全體財務工作進行檢查、總結、提出整改意見。
五、成立由黨員、幹部、村民代表組成的民主理財小組,加強財務監督,實行財務公開制。

民眾團體

1943年2月成立了農救會、婦救會,喬茂仁任農救會會長,宋振清任婦救會會長,1957年5月,成立了團支部,勞振興為團支部書記,1950年1月,農救會改為農民協會,周令云為會長,1964年6月,。一批青壯年民眾還自發地組成民兵自衛隊。各組織負責人一般由村黨支部負責人或行政領導兼任。
農救會是“農民抗日救國聯合會”的簡稱,是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農村中民眾性組織。該村農救會成立於1943年2月,喬茂仁擔任會長。農救會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農民進行抗日,進行減租減息,反霸鬥爭和生產運動。建國後,農救會改稱農協,又稱農會或農民協會。周令雲任農會主任。農會組織作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機關”,1950—1951年在土地改革運動中,負責發動民眾,評定劃分階級成分,分配土地,恢復發展生產。1952年末,隨著土地改革地完成,農民協會解體,活動中止。 1963年,中共中央發布《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後,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亦稱“小四清”(清賬目、清物資、清工分、清現金)。1964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貧下中農協會組織條例(草案)》印發全國。全國各地紛紛成立貧下中農協會。同年6月成立貧下中農協會組織,簡稱貧協。大隊設貧協主任,生產隊設貧協小組。職責是配合社教工作隊開展“四清”運動,揭露幹部中的“四不清”問題。孔凡瑞擔任貧協主任。1980年前後,貧協機構解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