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清末,清源城內王捷三在河南開封開辦成衣局時,結識了開封府管理兵勇服裝的官員仇硯田(曲沃人)。後仇調到太原仍管兵勇服裝,王捷三也跟著回到太原,繼續承攬成衣業務,生意頗為興隆。辛亥革命後,仇硯田任山西省政府的一個處長,仇與王“義氣”相交,於民國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合資-萬二千五百銀元在鐘樓街路南(今紡織品批發公司蔚興綢呢服裝商店)開設了綢緞莊,取名叫“義元生”。並用“義元生記”四個字牽頭,請書法家梁成哲(字曉峰,清源人),寫了四句對稱的聯語,懸掛在堂內柱與柱之間的樑上。斗大的二十二個金字,配上鮮艷的藍底,古樸大方,蒼勁有力。文曰:義取鄒孟辯,元會乾旋坤轉,生機魚躍鳶飛,記傳史遷書(這二十二字,現珍藏於蔚興商店)。它不僅明確向顧主宣傳該店是:以義取利,信譽第一;而且寓意雙關地炫耀該店經營有方。
規模
義元生鋪面五間,約一百平方米。店門是推拉式鐵門,門首掛黑底金字牌匾,上書“義生元”,下注“永記”二字。院內有帳房、客房、掌柜房、廚房、飯廳共十五間。民國十九年,市場紊亂,為了保存實力,他們在後院挖建地窖子一個,儲藏重要物品。在三聖巷九號院子一所,有房十二間,專做庫房、貨樓和宿舍。長治、陽泉設有分號,清源縣設聯號“義元泰”。上海、天津和日本的大坂、名古屋駐有老闆。
義元生綢緞莊主營綢緞、棉布、京廣雜貨,前店零售,後院批發。貨源除從上海、青島、天津採辦外,日本大坂駐有老闆,專門採購洋貨,然後通過長治、陽泉兩支號及清源縣義元泰聯號,經銷至本省各地。
義元生人員多達七十人,當時有“七大七小”之說,七大指七個掌柜;七小指七個頂生意的,其餘是出賣勞力。
組織結構
大掌柜邢明甫,不久由丁長卿接替,掌握全盤,頂身股一俸;二掌柜王仲琥,協助大掌柜料理日常事務,頂身股八厘;三掌柜秦吉甫是“欄櫃頭”,頂身股八厘;四掌柜尚鼎,管理財務、一伙食,頂身股七厘,五掌柜劉福仁,掌管批發業務,頂身股六厘;六掌柜高臻,駐天津老闆,頂身股五厘;七掌柜白華,在長治分號負責,頂身股四厘;帳房先生趙致和、郭萬龍、楊培元和施達五店員等七人,各頂身股一至三厘。其餘夥計,頭一年給薪水八元,第二年以後年終酌賞四、六、八、十元不等。駐外採購人員每年兩套衣服,面子柜上給,里子自備。走時登記全部攜帶物品,回時檢查,防止漏洞。企業不用本市人,也不準帶家屬。廚房大師傅掌炒瓢,二師傅管面案,三師傅司熬,四師傅打雜活。
經營品種
毛巾、緞背縐、嘩魯縐、明華葛、中地球漂布等東洋貨;以及上(海)、青(島)、天(津)的綢緞、呢絨、貢呢、市布,京廣雜貨、化妝用品,石家莊的山鹿布,晉華紡織廠的市布等。
經營特點
講信譽。明碼交易,不講虛價,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貨物適合時令,花色時新,品種齊全。對於上等貨、時新貨,獨家專有的出售高價,要靠它吸引富豪顧主賺大錢:對大路貨,採取價格低一點,尺子放鬆的手段吸引廣大顧客,這種做法當對叫做“哭的引笑的”。
由於義元生經營有方,又有當時省財政廳長為後台,一時譽滿并州。到民國十八年達到極盛時期。太原秧歌《游省城》里有一段唱詞是這樣:“要穿好的義元生、要吃好的稻香村,要穿鞋明華馨,要喝名茶鴻順興” 。
發展歷史
“七·七事變”後,主要人員帶貨物逃往清源等地避難(長治分號被日軍劫洗一空,第二年返回太原)。只留下三、四十人,生意下降。儘管義元生底子厚,有名聲,還有會日語的店員應付日本人,也經受不住“強化治安”的統治。欲乾不行,欲罷不準,坐吃山空,日虧月累。日本憲兵動不動就抓人,大掌柜至六掌柜躲起來不出面,把七掌柜白華、帳房先生郭萬龍抓到日本三八OO部隊扣押了幾個月,花了不少錢才保住了性命。
日寇投降後,閻錫山返回太原,東家仇硯田擔任了國民黨的晉綏財政特派員;二掌柜王仲琥當了平民經濟執行秀員會委員,義元生大有復興之勢。但因閻錫山搞“兵衣合一”將商號夥計編組,要兵,要“優待糧花”,義元生用八百銀元買了兩個頂替兵以後,夥計們走的走,逃的逃,只留下幾個老漢守攤子,支撐門面。
太原解放,因為義元生東家掌柜在舊政府任過要職,對人民政府政策不了解,隱瞞轉移了資金,改頭換面,掛出了“裕民布店”的牌子。由馮瑞原任經理,李炳任副經理,店員二十人左右。
1952年國家發行“折實公債”時,店方以買不起公債為藉口,每人發給十萬元(相當於現在十元)遣散費,結束了經營三十八年的義元生綢緞莊的生意。夥計孟郁卿、郭萬龍、任錦、梁發英、張有慶等參加了“蔚興布莊”當業務員。義元生舊址遂為“蔚興布莊”沿用。
公私合營以後,“蔚興布莊”改名為市紡織品公司零售商店第五門市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了“蔚興”店名。幾年來“蔚興”發揚了老名店優良傳統,開拓了社會主義商風,經濟效益提高,生意越做越活,深得遠近顧客的讚譽,如果說義元生當年象“魚躍鳶飛”,那么現在蔚興便是虎躍龍騰的新景象了。
近年來“蔚興”大興土木,整修店堂,老店員們建議恢復老店名——“義元生”,並複製了“義元生”牌匾,使老字號蔚然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