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叢變異

基本概述

中法瑞學派之後續發展最多,以Braun-Blanquet為代表人物.早期若干研究者集中在瑞士的蘇黎士(Zürich)和法國的蒙彼利爾(Montpellier),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是植群分類層級系統的建立,由野外的植群樣地(stand)調查,歸納出基本的植群樣地類型(stand-type),往上可合併成更高單位,往下更細分為局部的變異型.其底層的植群樣地類型稱為群叢(association),並視為基本單位,在1910年布魯塞爾第三屆國際植物學會上曾設定下述的定義:群叢為一具有特定的植相組成,且呈現一致的形相,並生長在相同生育地條件的植物社會。

基本簡介

Braun-Blanquet(1913)曾以上述觀點完成阿爾卑斯山植群的專題研究.在該報告以及後續的文章中,針對特徵種提出定義,並闡述特徵種系對特定群叢具有很高之忠誠度(fidelity)的物種,忠誠度可以判定特徵種的地位,故為植群分類的關鍵.後來陸續發展出下列觀點:植群的基本單位(群叢)必須建立在一個相當於植物分類的species之基礎上,以其擁有的特徵種辨認之;每個群叢可根據其實際出現之樣區進行描述,即由若干植群樣地(樣區)之資料組成,如同一個種由許多個體組成;每個樣區應選擇足以代表其社會的某種大小面積及地點,而且應包括完整的種類組成之分析;若干群叢可組合為更高的單位,亦按照植相組成進行合併,而非根據形相,如群團(alliance),群集(order)與群級(class)等高階單位,也是以特徵種判斷;群叢之下亦可區分更低之附屬單位,如亞群叢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