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2012年,四川大學“美麗中國”研究所在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權威發布了《“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2012)研究報告》和《“美麗中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建設水平(2012)研究報告》。報告一經發布就在全國引起了廣泛關注,鳳凰網、新浪網、搜狐網、中國網等媒體紛紛對研究報告進行了報導。同時,兩份報告發布後得到了眾多政府網站的積極回響,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研究所基本情況
研究所宗旨
圍繞建設“美麗中國”的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問題開展理論和套用研究,形成一個促進學科融合、整合文理工醫人才資源,將基礎性研究套用於社會套用領域,促進中國發展的重要科研交流、人才培養、政產學研結合的基地。為此,研究所將針對國家發展中有利於建設美麗家園的重大問題開展前沿性、創新性的科學研究,為各級政府制定發展規劃和政策提供數據並提出建議,為各類企業、社會團體和組織提供諮詢服務;並積極開展優勢人才地區向人才相對較少的地區進行人才教學培訓等活動;堅持改革開放的辦所方向,積極推進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所母體支撐優勢
作為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綜合性大學,四川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具有良好的學術氣氛和學術傳統,為“美麗中國”的跨學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1916年起,四川大學的前身就是六大國立高師之一,抗戰時期,國立四川大學為全國保存最完好的最高學府,1958年為中央直接領導指導地方的7所高校中唯一一所京外高校;是國家布局在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首批副部級大學之一,國家“211計畫”首批入圍高校、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在西部的高水平知名研究型大學,國家“111計畫”、“珠峰計畫”、“卓越計畫”、“知識創新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學術實力位居全國2400多所高校第8名,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數、博士點數目等位居全國前4名。
1、學科門類齊全,文理工醫實力強大
四川大學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3所全國重點大學組建而成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它們在理學、工學、醫學方面都有著不俗的表現,如今四川大學的學科已覆蓋文、理、工、醫、經、管、法、史、哲、農、教、藝等12個門類。
文科:有宗教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門史歷史文獻學、中國語言文學、政治經濟學等眾多國家級重點學科的金字招牌,新聞學為西部唯一的博士點,宗教學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學科點也設定在這裡,有我國高校唯一的道教研究方面的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在學術成果方面,四川大學教授、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徐中舒先生主編了世界第一部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字典》;同時還主編了當今世界收錄漢字最多的辭書——《漢語大字典》,該書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收集漢字單字最多、釋義最全的一部漢語字典,獲得國家圖書獎、國家辭書獎、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常備書目、被聯合國編入基尼斯世界大全。另外,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了迄今收集文獻資料最全的儒學文獻《儒藏》,中國最大的斷代文章總匯《全宋文》共360冊,總字數逾1億字,堪稱中國最大且最具世界影響的文獻資料寶庫之一。這些標誌性文化工程,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史、學術史上的座座里程碑。
理科:四川大學的理科中數學學科的成績是最明顯的,數學、套用數學雙雙被入選為國家級特色學科,其中數學學科是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模糊數學界最高獎"Fellow of IFSA (International Fuzzy Systems Association)"獲得者、中國數學學會副理事長劉應明院士現為四川大學副校長,著名數學家柯召院士曾任數學學院院長遠長,在拓樸數學,模糊數學等領域是國內的翹楚。
四川大學物理學院同樣實力雄厚,擁有物理學和核科學與技術2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目前在11個博士學位專業、17個碩士學位專業和1個工程碩士專業招收研究生。其中原子分子物理、核技術及套用為國家重點學科,凝聚態物理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學科,光學和理論物理為四川省重點學科。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其前身生物系始建於1924年,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家周太玄、近代植物學的奠基人錢崇澍、著名植物學家方文培、細胞生物學雍克昌等中國近代生物學先驅曾在此辛勤開拓,為開創和發展我國的生物學事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著名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爾宓教授,現任職於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院現擁有生物學、植物保護、生態學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及植物學、遺傳學兩個國家重點學科。
工科: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實力雄厚。學院現有教職工208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國家“千人計畫”特聘教授1人,國家“外專千人計畫”1人。近年來學院承擔了包括“973“,“863”在內的國家重大,重點及部(省)級攻關項目100餘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發明獎1項,部(省)級獎1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13項,出版教材專著59餘部,發表論文1500餘篇,其中SCI、EI、ISTP三大國際檢索論文300餘篇。
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研究實力強大,這裡有國家級重點學科“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四川省重點學科“岩土工程”,而且是四川地區唯一在水利方面參加“211工程”重點學科和“985工程”的單位。
醫學: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起源於1914年華西協合大學醫科,是由美、英、加等國教會完全按西方醫學教育模式建立的醫學院,畢業生除授本校學位外,同時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是中國西部最早授博士學位的學院之一。學院現有高級職稱專家836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國家千人計畫引進人才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名、長江學者6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11名、博士導師180名、碩士導師321名。設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1個,中心開放實驗室29個;1999年以來獲各級政府科技獎130餘項;申請專利150餘項,獲專利授權110餘項;發表科技論文名列全國醫療機構前茅,其中被SCI和MEDLINE收錄和表現不俗科技論文連續多年名列全國第一。
2、資源整合能力突出,多形式融合多學科研究
(1)在全校文、理、工、醫各學院深入開展學科發展規劃大討論;舉辦不同學科系列論壇、前沿科技大師論壇、多學科博士論壇和“四川大學大講堂”系列講座。通過思想碰撞,為多學科交叉融合營造輿論氛圍,僅四川大學美麗中國研究團隊就包括文學院、歷史系、熱能研究、核電研究等相關專業,跨越了教師行業、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司法行政系統。
(2)學校以項目為紐帶,投入千萬資金,組建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促進學科交叉融合,並制定了完備的管理制度。通過制定指南引導,不同學科自由組合申請,專家評審推薦,學校審核批准,建設研究實體,不搞虛擬形式。學校在指南規定的條件中,設定了學科交叉融合優先建設的領域,每箇中心的投入不低於500萬元,滾動發展;從2002年開始,學校開始建設一大批優先支持的交叉學科研究中心。
(3)專門設立交叉學科研究項目啟動基金,對交叉學科的研究課題給予特殊的前期研究支持,與“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平台配套。2003―2004年,學校重點支持了25個理工學科與醫學、藥學交叉滲透的有重要科學價值或套用前景的課題,學校每年投入不低於700萬元。
(4).設立專項人才基金。學校每年投入1000―1500萬元,加大了拔尖人才內培外引的工作力度,組建由拔尖學術帶頭人領軍的學科交叉融合學術創新團隊。
(5)長期與國內外名校機構保持合作交流。與華盛頓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央電視台、環球活動網等機構保持密切聯繫,與美國、英國、加拿大、韓國、台灣等國家或地區的專家學者有著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四川大學強大的綜合實力,為四川大學“美麗中國”研究所進行跨學科綜合研究奠定了紮實基礎。
開“美麗中國”研究先河
2012年12月,四川大學“美麗中國”研究所在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權威發布《“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年度研究報告(2012)》、《“美麗中國”研究所城市建設水平年度研究報告(2012)》,其首開“美麗中國”研究先河,掀起了社會各界關注美麗中國研究的浪潮。中國網、鳳凰網、新浪網、搜狐網等全國眾多媒體進行了報導,相關省區政府網站紛紛回響,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報告中,研究所課題組首先確定了 “美麗中國”概念是美學概念、生態學概念和社會學等多學科概念的統一,是學術概念與治國理念的高度統一,是時代趨勢、人民呼聲與集體智慧的統一。它有三個基本點:一是突出生態文明建設;二是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三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這一奮鬥目標。因此,美麗中國,是生態之美、發展之美、治理之美、文化之美、和諧之美的總和,是世界視野、國家高度和百姓感受的統一,是中國價值、中國目標和中國道路的統一。而建設美麗中國,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態文明要求,通過生態、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五位一體的建設,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同時,研究所課題組在廣泛汲取近年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設計了一整套涵蓋生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五個方面的綜合性指數作為主要評價依據,並以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為主要測量方法,對我國省區、省會及副省級城市進行評比,成為我國“美麗中國”評價研究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