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美麗天津:隨書附贈百度旅遊《天津》最新版本旅遊攻略一本。站在時代最前沿解讀天津
前所未有的高度,緊扣時代的脈搏,認識天津這塊神奇的土地,表現天津的建設成就,突顯天津在中國大地上的特殊地位。
權威的專家視角,高端的科普知識
中國科學院院士擔綱顧問,地理專業權威專家組成編委會,展現最新地理學科研究成果,解讀天津的神奇與奧秘。
15萬字精彩內容講述天津之美
天津,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不只講述天津的自然地理狀況,還講述了和天津相關的自然奇觀、人文勝跡、民風民俗,將將它們之中蘊含的自然與歷史之美娓娓道來。
300幅精美圖片描繪天津之美
專業攝影師的傑作,獨特的視角,深厚的情感關注,展示天津最迷人的美景和魅力,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風民俗、文化積澱……在移步換影中呈現。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王越,北京地理學會秘書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科普委員會顧問、北京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6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地理系。先後任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六系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北京地震局宣教中心主任、政策研究員。致力於人文地理、地震和北京文化研究。1977年10月獲北京市科學技術先進工作者獎。
作品:主編《中國市縣手冊》。近著《奧運北京叢書·人文北京》《直面地震》《源遠流長話胡同》《胡同與北京城》等。《人文北京》獲“第四屆北京市優秀科普作品最佳讀物獎”。
圖書目錄
印象天津
國際港口覽勝津門
北靠燕山 東依渤海
海濱重鎮 天子賜名
生機勃發 古漕新港
兼容並蓄 多元文化
自然奇觀
海山浸潤的活色生香
盤山
何必下江南 早知有盤山
八仙山
天津的西雙版納
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然氧吧
海河
天津的母親河
北運河
古御河的新生
古海岸和濕地自然保護區
見證天津平原的變遷
薊縣中上元古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萬卷史書 滾滾紅塵
濕地:天津的自然特色
人文勝跡
天津衛的古建風情
獨樂寺
天下獨絕 千年古剎
大悲禪院
大慈大悲度眾生
天后宮
天津文化的原點
玉皇閣
道教遺蹤
天津文廟
衛學遺蹟
天津清真大寺
穆斯林的朝聖地
望海樓天主教堂
浴火重生
西開教堂
歷史之重與藝術之美
天津鼓樓
見證天津歷史的變遷
黃崖關長城
薊北雄關
大沽口炮台
海門古塞
石家大院
年畫故鄉的華北第一宅
天津小白樓
舊時傳奇今日綻放
天津利順德飯店
奢華的英倫范
天津的銀行
金融小洋樓的風情
五大道
萬國建築博物館
天津意式風情區
津門的地中海建築
勸業場
津門商業的標識
南市食品街
雙城醉月
塘沽:渤海之濱的明珠
城市地標
看今朝萬千氣象
摩天輪
戀人的眼光
水滴
奧運五環的風采
海河外灘公園
還河於民
塘沽濱海航母
中國人的航母夢
古文化街
津門民俗一條街
濱江道
時尚風向標
天津廣播電視塔
天塔旋雲
天津文化中心
天津人的文化客廳
解放北路金融街
東方華爾街
洋貨市場
民俗風情錄
津味十足的曲藝之鄉
天津相聲
逗你玩
梅花大鼓
無腔不盧 有梅皆寶
天津快板
打起竹板唱起歌
天津時調
天津人自己的小調
風箏魏
收穫快樂 放飛希望
泥人張
民間手工藝術高峰
楊柳青年畫
愛煞人
京劇、評劇、梆子:天津的代表性曲種
特色聚焦
舌尖上的念念不忘
狗不理包子
中華第一包 津門老字號
煎餅果子
上班族的大眾早餐
耳朵眼炸糕
“天津三絕”食品之一
果仁張
小食品老招牌
桂順齋
糕點文化源遠流長
桂發祥十八街大麻花
傳統與現實間的完美穿越
八大碗與四大扒
美麗天津地理名錄
序言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陸地國土面積最廣大的國家之一。在這廣袤的版圖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壯的高原,遼闊的盆地,坦蕩的平原,奔騰的江河,晶瑩的湖泊,漫長的海岸線,星羅棋布的島嶼,同時還有寬廣的近海海域和大陸架。
我國的國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縱跨緯度49度多。西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西邊的帕米爾高原,東到黑龍江省撫遠縣境內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東西相距5200千米,橫跨經度62度,東西兩端時差達4小時以上。當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當空的時候,帕米爾高原卻剛剛迎來黎明的曙光;當北國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時節,南海諸島依然是鬱鬱蔥蔥的夏日。廣闊的國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華民族,時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間變化和變化中的萬千景象。
我國的地貌格局錯綜複雜,西高東低的階梯分布是其巨觀大勢和主要特徵。有著“地球之巔”和“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軀橫亘在祖國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構成了我國地貌的第一級階梯。自北而南橫臥其上的山脈有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緣的喜馬拉雅山和西緣的喀喇崑崙山兩大山脈之中。從青藏高原北緣和東緣起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間,是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單元的鑲嵌分布區,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這些高原和盆地構成了我國地貌的第二級階梯。此外,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線以東,分布著遼闊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廣大的東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這些平原和丘陵構成了我國地貌的第三級階梯。
廣袤的國土,獨特的地理位置,錯綜複雜的地質地貌條件,以及典型的季風氣候等,造就了我國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和異彩紛呈的自然景觀。由南向北,因太陽輻射和溫度的變化,分布著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等緯度地理帶,自然景觀依次呈現出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及針葉林等的變化。自東南而西北,受東亞季風和青藏高原的影響,降水分布呈現出十分強烈的規律性,形成濕潤、半濕潤、半乾旱和乾旱等經度地理帶,自然景觀也依次呈現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變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區,因海拔高度和所處地理基帶的不同,自然景觀還呈現出明顯的垂直變化。
階梯式逐級下降的地勢,還決定著我國主要河流由西而東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生動地描繪了發源於青藏高原的黃河順階而下的奔騰氣勢。我國最長的河流長江,也發源於“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橫斷山脈奔流進入第二階梯後,又切穿了巫山山脈,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峽谷長江三峽,爾後像一條馴服的巨龍,緩緩地流過長江中下游平原,最後才注入蔚藍的東海。
雪峰皚皚,群山巍峨,高原雄壯,盆地遼闊,丘陵起伏,平原坦蕩,戈壁浩瀚,沙漠連綿,森林寂靜,草原蔥鬱,河川蜿蜒,峽谷幽深,湖泊晶瑩,海域蔚藍,景觀殊異,美不勝收。大自然的恩賜,讓中華民族擁有了如此多樣的大好河山。
在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中,我國舊石器時代的遠古祖先活躍在這個廣闊的舞台之上。目前,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近20處,包括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和晚期智人階段的遺址。除青藏高原外,這些遺址幾乎遍布我國第二和第三階梯。
隨著新石器時代生產技術的進步,以秦嶺—淮河為界,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河中下游至遼河上游的廣大地區之間,“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並漸趨定型,其他地區或處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遊牧經濟過渡,或仍處在採集狩獵為主的漁獵經濟,因而,保留下來的文化類型和文化遺址也更多。
隨著中華民族的逐漸成型和5000年文明史的開創,我們祖先在中華大地之上揮灑著勤勞與智慧,真可謂“天人協和,窮極造化”。當時以炎黃部落聯盟為核心的華夏族,最早在黃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區形成。此後,華夏族不斷與周邊地域其他民族進行長期的交流與融合,最終形成了由數十個民族構成且活動地域仍存在差異的多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創造了博大精深、延續5000年之久、閃耀著璀璨光芒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並保存了不計其數、無與倫比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毫無疑問,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飽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作為世界大國和文明古國,中國擁有眾多的從世界級到國家級再到省市級的地質公園、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等自然景區,而且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擁有不計其數的和具有普遍價值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學、宗教、文學和藝術等,歷歷可見者為數眾多,琳琅滿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世界遺產達47項,僅次於義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遺產10項,文化遺產33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則達38項,居世界第一。
山河壯麗、文化璀璨,當代中國的建設成則是“窮極造化”的現代表現,是新形勢下的繼承和發展。
“美麗中國”叢書,是中國地理學會組織數十名地理學家策劃並編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遊類普及讀物。該叢書旨在通過通俗而優美的語言、流暢而精緻的筆觸和絢爛而精美的圖片,向讀者展示出本已存在於中華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創造的燦爛文化以及當代建設成就,增強我們做中國人的骨氣,提升我們做中國人的底氣。這是我們出版這一套叢書的基本出發點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標。
叢書共35冊,其中,第1冊是全國總冊,其餘34冊是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分冊。叢書內容包括區域印象、自然奇觀、人文勝跡、民俗風情、著名市鎮、現代建設成就、特色資源等。在叢書編撰過程中,我們力求踐行三個原則,一是充分體現讓讀者了解自然與歷史和敬畏自然與歷史的理念;二是儘量使內容能體現人與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儘量採用圖片詩意表達的意向表達模式,使讀者在文字閱讀和圖片欣賞中所形成的詩意達到高度統一。
但願“美麗中國”叢書能為讀者打開一扇認識中國美並不斷探索其真諦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