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野牛遷徙和覓食的本能可以促進大草原上動物和植物的生物多樣性。野牛可能永遠不會再次成為橫跨整個草原的“黑袍者”。但是這個種群的未來仍是驚人的,一些人希望大草原可以重現以前的特色。
同性戀現象
美國野牛中的雄性動物之間更容易發生同性戀,而由於雌性野牛和公牛一年只有一次交配所以異性野牛之間的交配行為就更少了。在野牛發情期,公牛一天會有幾次要和同性發生性關係。超過55%的年輕公牛的性生活都是在同性之間展開的。
野牛數量
19世紀,美軍允許大量屠殺美洲野牛,這些牛頭骨正等著被加工成肥料,用於美國中西部的農業生產。這場大屠殺“有效地”抑制了美國野牛的數量增加,據估計,從1800年到1890年,美國野牛的數量迅速從大約6000萬頭減少到750頭。
野牛一度以極大的數量覆蓋從加拿大到墨西哥的整個平原,以至於早期的探險家稱這個國家是“黑袍者”。美國土著人曾經以野牛為生。埃米爾·河·邁尼·豪斯茨華盛頓的一個印第安博物館館長說“一些人說它(野牛)就像一台蹄子上的冰櫃”。
印第安部落利用野牛身體的各個部分來做他們的食物、衣服、盾、武器,甚至是膠水。先生解釋了美國土著人和野牛之間緊密的聯繫,“我認為他們和野牛有某種精神上的聯繫,因為它(野牛)是土著人賴以吃穿的主要的動物;同時,野牛也被用來祭祀。
在十九世紀時,先驅者和移民穿過大平原,為了運動而宰殺野牛,同時為了戰略目的,消滅了印第安國家。在二十世紀初,野牛的數量降低到僅僅幾百頭,使得美國政府和一些非盈利性組織開始干預。今天野牛的數量上升到大約450,000頭,而且一些種牛被放養在美國西部。
允許獵殺是為了限制野牛的數量和活動區域。一些野牛攜帶病毒,所以一些牧場主擔心,那些病菌可能傳染到他們的牲畜身上。約翰·波德內,蒙大那畜牧協會的負責人說,牧場主非常不滿意,“牧場主們非常失望,因為蒙大那州黃石和黃石國家公園附近的野牛群中,很多野牛都感染了普魯士菌病”。
普魯士菌病是一種可以導致牲畜胎兒夭折的疾病。自然保護組織的克倫·福斯提爾說,在他們的照顧下的野牛群,不包括黃石野牛群,都已經接種了疫苗,可以對普魯士菌病之類的疾病免疫。“我們給它們(野牛)接種,檢查它們的疾病,保證他們不受病菌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