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副結核病又稱副結核性腸炎,是牛、綿羊、山羊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間歇性腹瀉和進行性消瘦。該病的病原為副結核分枝桿菌,具有抗酸染色特性,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在污染的牧場、圈舍中可存活數月,對熱抵抗力差,75%酒精和10%漂白粉能很快將其殺死。
【診斷要點】
在該病流行地區,依據病狀和剖檢變化足以做出診斷。
流行特點 副結核分枝桿菌主要存在於病畜的腸道黏膜和腸系膜淋巴結,通過糞便排出,污染飼料、飲水等,經消化道感染健康家畜。幼齡羊的易感性較大,大多在幼齡時感染,經過很長的潛伏期,到成年時才出現臨床症狀,特別由於機體的抵抗力減弱,飼料中缺乏無機鹽和維生素,容易發病;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
臨床症狀 病羊體重逐漸減輕,間斷性或持續性腹瀉,糞便呈稀粥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發病數月後,病羊消瘦、衰弱、脫毛、臥地,患病末期可並發肺炎,多數歸於死亡。
剖檢變化 屍體常極度消瘦。病變局限於消化道,迴腸、盲腸和結腸的腸黏膜整個增厚或局部增厚,形成皺褶,像大腦皮質的回紋狀,腸系膜淋巴結堅硬,色蒼白,腫大呈索狀。
變態反應診斷 對於沒有臨床症狀或症狀不明顯的病羊,可用副結核菌素或禽型結核菌素0.1毫升,注射於尾根皺皮內或頸中部皮內,經48~72小時,觀察注射部的反應,局部發紅腫脹的,可判為陽性。
【類症鑑別】
該病應與胃腸道寄生蟲病,營養不良,沙門氏菌病等相鑑別。
與寄生蟲病的鑑別 寄生蟲病在糞便中常發現大量蟲卵,剖檢時在胃腸道里有大量的寄生蟲,腸黏膜缺乏副結核病的皺褶變化。
與營養不良的鑑別 營養不良多見於冬春枯草季節,病羊消瘦、衰弱;在早春搶青階段,也會發生腹瀉,但腸道缺乏副結核病的病理變化。
與沙門氏菌病的鑑別 該病多呈急性或亞急性經過,糞便中能分離出致病性沙門氏菌。
【防治措施】
羊副結核病無治療價值。發病後的預防措施包括:病羊群,用變態反應每年檢疫4次;對出現臨床症狀或變態反應陽性的病羊,及時淘汰;感染嚴重、經濟價值低的一般生產群應立即將整個羊群淘汰;對圈欄應徹底消毒,並空閒1年後再引入健康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