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羅馬尼亞戰役,儘管羅馬尼亞軍在對蘇作戰中的表現令人失望,但無論如何羅馬尼亞戰役長久以來還一直是德國忠誠的朋友,更為重要的是她的石油資源-這是德國得以繼續進行戰爭的極為重要的戰爭物資(僅1943年,羅馬尼亞便向德國輸出240萬噸的石油和石油製品)。到了1943年,當戰局的發展正越來越朝著不利於軸心國的方向發展時,羅馬尼亞與德國之間發生了信任危機。到了1944年,這種不信任從政治糾紛擴展到軍事部署的問題上,而羅馬尼亞的實際統治者安東奈斯庫元帥更是強調他的軍隊必須與德國軍隊有平等的指揮權,並不再允許德軍特遣隊插到羅軍的布防區內,當然除非這些德軍受羅馬尼亞指揮。XTL當然知道羅馬尼亞的石油對於戰爭的重要性,而對於這位盟友的要求他也表現出了難得的寬容之舉,為此他甚至不同意舍爾納採取強力措施以便使羅馬尼亞軍也作好戰爭準備,以防德國的對外關係遭到更大的損害。但不管怎樣,德羅關係的惡化已經是事實,實際上這在1943年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時就已經非常明顯了。1944年4月,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取得英美兩大國的同意後,發表了廣播講話。他向羅馬尼亞保證,蘇聯除了要求歸還比薩拉比亞以外,對羅馬尼亞決無領土要求,亦無意用任何方式干涉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不久之後,羅馬尼亞代表也於4月12日在開羅與美、英、蘇等國代表開始進行和平談判。這些訊息出現,自然堅定了羅馬尼亞國內反對派分子的信念,不管安東奈斯庫同意與否,羅馬尼亞都必須退出戰爭。1944年8月5日,正當德國人正為“7月20日事件”與維茲瓦河的戰事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安東奈斯庫元帥突然訪問了東普魯士的XTL大本營。在這次匯報中,他提出了將軸心國軍的正面撤退到加拉茨—福克沙尼—喀爾巴阡山脈之線的建議。安東奈斯庫的建議得到了古德里安和弗里斯納上將(註:弗里斯納原為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司令,七月底他與舍爾納上將對調,擔任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的一致認同,這一建議在當時是很重要的,因為德軍主力已經被調往北方去恢復波蘭的態勢,而德軍則只有繼續收縮防線才能更為集中的使用兵力。對此,XTL作了一些保留之後,才勉強同意了,不過他卻堅持著認為必須等到他獲得了敵人確實想向這一方面進攻的證據之後,他才肯發出撤退的命令。但當後來蘇軍採取了高壓攻勢以至於德軍真的到了不撤不行的時候,一切為時已晚。
備戰狀態
羅馬尼亞的地勢趨向是沿著眾多的河川沼澤自西北走向東南,而德軍的補給線、交通線以及撤退路線幾乎直指正西,與前線平行並橫貫河川、沼澤以及森林覆蓋的山嶺。這對於德軍來說是個優勢,因為相較於平坦的俄羅斯平原羅馬尼亞的地形更有利於阻瀉蘇軍機械化部隊的突擊,但德軍卻也要面對另一個困難就是此時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戰線已經寬達四百英里,相比之下德軍可用以防守她的部隊數量實在不是一個讓人樂觀的因素。負責保衛羅馬尼亞的德軍部隊是南烏克蘭集團軍群,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在羅馬尼亞的駐地補給、維修和財政出現了無數的難題,而這些難題又引起了支付平衡問題和羅馬尼亞經濟的緊張。在舍爾納將軍任職之時,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既不對布加勒斯特負責,也不對德軍最高統帥部負責,而是直接或通過陸軍總部的古德里安向元首負責。這之後弗里斯納上將自然的繼承了這一傳統,應該說弗里斯納是一個優秀的軍人,至少他在之前戰爭中的表現完全無愧於他的軍銜。但是在面臨危險處境時所必要的毅力和經驗,他還是遠不及舍爾納上將的,而對於目前的集團軍群面臨艱難處境,弗里斯納本人顯得憂心沖沖,他甚至擔心以目前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狀態將很難完成保衛羅馬尼亞的任務。這一切並非杞人憂天,由於長久以來的戰事消耗,整個集團軍群的建制已經出現了許多危機,當弗里斯納於7月25日接任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時,他發現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戰備狀態遠非令人滿意。集團軍群新任參謀長馮.格羅爾曼居然一直到7月31日才到任。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了新任第6集團軍司令弗雷特爾.皮科和他的參謀長身上,他們也是到7月末甚至8月中旬才到任,而這一切距離蘇軍入侵羅馬尼亞的時間已經只有幾個星期甚至只有幾天!部隊基層的問題同樣不佳,儘管經過舍爾納上將的努力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師一級的官兵人數已經非常令人滿意,一些主力師的配置已經滿員或接近滿員。情況似乎一直在改善,許多步兵團在7月份已擁有2000多名官兵而在1943年的5月這些團的編制甚至還不滿300名。但兵員大量補充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難題,就是有經驗的老兵的比例在逐漸下降而基層連隊中的許多人都是新來乍到而又缺乏實戰經驗的。與1943年相比德軍1944年的編制似乎正在停滯不前,步兵師的機械化程度依舊很低,馱馬與機動汽車的比例高達15:1,部隊普遍缺乏重型火炮和彈藥,一些過時了的武器紛紛出現德軍的隊伍中。
戰爭過程
1944年8月19日,蘇軍開始沿整個戰線以連和營為單位作了無數次試探性進攻。這之後弗里斯納上將召集到了一些高級將領進行形勢評估,情況看來已經十分明顯了,蘇軍的進攻很可能會在8月20日開始。為此他們特別對一項代號為“熊”的有組織的撤退計畫進行了審查,但這一計畫最終卻未能傳達給部隊基層,這本來並無可厚非,因為部隊官兵們如果不知道有撤退的計畫,那么作戰時思想會比較穩定,但是如果當時弗里斯納和他的高級將領們知道後來戰局的發展,他們一定會追悔莫及的。1944年8月20日凌晨5點,在經過了一番短促猛烈的炮火準備之後,蘇聯第2和第3烏克蘭方面軍幾乎同時發起了進攻。其中第3烏克蘭方面軍的第5突擊集團軍企圖將第6集團軍的第52軍牽制在基希涅夫以南,另外蘇軍第57集團軍和第37集團軍則突入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防線,並直接威脅到了第6集團軍右翼部隊波斯特爾的第39軍。這時德國第6集團軍司令弗雷特爾.皮科才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原來負責正面防禦的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第29軍中的兩個羅馬尼亞師已經被秘密撤走了!沒有辦法,他只好急令第13裝甲師和第304步兵師前往迎擊已經在德軍防線上造成突破的蘇聯第37集團軍,這兩個師本來是整個集團軍的戰役預備隊,但糟糕的開局已經不得不讓弗雷特爾.皮科去冒這個險了。與第3烏克蘭方面軍一樣,蘇聯第2烏克蘭方面軍也開始了行動。依靠裝甲部隊強大的推進力第2烏克蘭方面軍迅速突破了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在雅西西北的防禦體系。此時,德國人一直擔心的事情發生了,一時之間有好幾個羅馬尼亞師退出了戰場,留下德軍單獨作戰。形勢對於德軍第8集團軍來講一下子變得極為嚴峻,韋勒將軍隨即命令第10裝甲擲彈兵師和第258步兵師由東向西攻擊蘇軍突破口,這個命令十分正確,但這個反突擊卻未能打破蘇軍第52集團軍的推進。這就是戰爭後期德軍裝甲力量下降所造成的惡果,因為德軍可用於反擊的裝甲力量實在太有限,所以即便是他們能夠抓住戰機並迅速作出正確舉措,也很難完成對蘇軍進擊部隊的突破。
隨後情況又發生了變化,蘇軍第6坦克集團軍也投入了戰鬥,他們的目標將是攻下雅西並抵達開闊地,與此同時德軍第76步兵師完成不可思議的戰場機動,他們竟然在蘇軍第6坦克集團軍到來之前進入到了阻擊陣地,要知道在敵軍快速逼近的情況下從一個地區到達另一個地區所要完成的部隊機動將是多么的困難。戰鬥進行的異常慘烈,德國第76步兵師的將士們在缺乏重型武器的情況下居然迫使擁有強大機械化兵器的蘇軍第6坦克集團軍的進軍推遲近一天之久。德軍第8集團軍兵力處處緊張,以至於無法抽出援兵救援德國第76步兵師以及和他們並肩作戰的羅馬尼亞第101山地步兵旅。進入到21日,德軍北線戰局開始加速惡化,由於蘇軍第18坦克軍的行動,德軍第10裝甲擲彈兵師和第79、第258步兵師對蘇軍的衝擊失敗,特羅費緬科的第27集團軍和科羅捷耶夫的第52集團軍一下子向前推進了十二英里。緊接著阻擊蘇軍第6坦克集團軍的德羅聯軍開始後撤,克拉夫欽科的第6坦克集團軍於第二天拿下了雅西城。德軍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命運同樣不佳,後備部隊的缺乏已經使他們快要守不住防線了。蘇軍第57集團軍和第37集團軍取得的進展都不大,德軍第15、306、304步兵師以及第13裝甲師一直堅守著陣地,但這些陣地隨時有被突破的危險,其中第15和第306兩個步兵師的情況最為糟糕,事實上到了20日晚些時候他們的陣地已經失手了。到了21日傍晚,情況進一步惡化,蘇軍第3烏克蘭方面軍切斷了德軍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聯繫。
到了第二天,蘇軍第3烏克蘭方面軍的左翼部隊什列明指揮的第46集團軍已經包圍了杜米特雷斯庫的羅馬尼亞軍隊並把他們牽制在海邊。戰場的制空權一開始就掌握在了蘇軍手中,由於德羅聯軍缺乏戰鬥機和足夠的防空武器,蘇聯空軍的轟炸機幾乎可以肆無忌憚的投彈轟炸,一時之間德軍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人員損失急劇增加,戰場上人人自危,以至於戰後一些參加過此役的倖存德國老兵提到那段往事就顯得不堪回首。在21日這一天安東奈斯庫元帥會見了弗里斯納上將,此時安東奈斯庫已經不得不承認眾多羅馬尼亞軍隊正在不戰而逃的事實,但此時這位羅馬尼亞領導人仍顯得很鎮定,同時他也成功的使焦慮的弗里斯納重新相信他對於現有羅馬尼亞局勢依舊有著強大的控制力。前線的糟糕的戰報一個接一個傳來:8月21日,許多後方的德軍的聯絡參謀和特遣隊不是被羅軍解除武裝就是逮捕,德軍的電話線被切斷;羅軍拒不服從任何命令,除非是來自布加勒斯特的命令,這意味著德國人的命令被羅軍以各種不同的藉口抵制掉了。此時德軍一點都沒有覺察到敵軍已經深入他們後方許多英里。羅馬尼亞軍隊加速了潰敗之勢,更是有一部分羅軍開始掉轉槍頭對付他們昔日的盟友。
戰爭結果
戰爭結束情況簡介
當羅馬尼亞北部的戰火逐漸停息下來的時候,羅馬尼亞內地的戰鬥也接近了尾聲,自25日羅馬尼亞向德國宣戰以來,羅馬尼亞軍隊奉命解除境內的德國部隊的武裝,有一些德國人未經戰鬥就向羅馬尼亞人投降了,有一些德國軍隊則進行了堅決地抵抗,一直等到蘇聯軍隊趕到,他們才停止抵抗,顯然他們寧可向蘇軍投降,因為對他們來說,俄國人是敵人而羅馬尼亞是“卑鄙的、背後捅刀子的小人”。也許唯一的例外是駐守在普羅耶什蒂大油田的德國駐軍,這支守軍主力是一個88毫米高射炮團和一些輕型高炮部隊和警衛部隊,他們不但拒絕放下武器,反而奪取了足夠多的卡車載運他們的大炮,就這樣他們全副武裝地上了路。一路上許多駐羅馬尼亞各地的零星德國守軍、羅馬尼亞軍隊中的德國顧問、德國裔的羅馬尼亞人和一些親德國的羅馬尼亞人跑來加入了他們的隊伍,最後他們共有2--3萬軍人和平民通過喀爾巴阡山脈南端進入了匈牙利。雖然應該極力讚揚這些人的勇敢,但大家十分懷疑他們和羅馬尼亞人訂有某種協定,即如果德國人不破壞油田,羅馬尼亞人就放他們安全離去。不管事實真相如何,Friessner將軍張開雙手歡迎他們的到來,現在他需要每一個人都來堵塞他的防線上的缺口。戰役結束後,當Friessner將軍在統計他的損失時,他一定感到不寒而慄,在Friessner將軍於9月初向希特勒提交的有關德國南方集團軍群(Mars注,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於9月1日起改稱南方集團軍群)損失報告中稱,集團軍群的兵力從戰役開始前的50萬人下降到只有20萬人,參加這次戰役的德軍主力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8集團軍右翼部隊共27萬人中,只有第6集團軍司令Fretter-Pico將軍率領的第15裝甲師、第10裝甲擲彈兵師、第153步兵師和集團軍直屬部隊的殘餘兵力約1萬人能夠回到德軍防線(Mars注,這位Fretter-Pico將軍仗打得不怎么樣,可跑得挺快!)。根據蘇方公布的戰果,在這場戰役中,德軍陣亡15萬人,另有10萬人以上被俘,雙方的數字幾乎完全相符,也就是說,在這場戰役中,平均每天陣亡的德軍高達1萬人!至於羅馬尼亞軍隊的損失數字,據戰後羅馬尼亞政府公布的數字是8305人陣亡,24989人受傷和153883人失蹤(大部分是被俘)。在武器裝備上德國共損失了坦克和突擊炮830門(這個數字包括德軍投入戰場,支援羅馬尼亞軍隊以及在後方修理工廠和輸送中心來不及後撤的坦克和突擊炮數量),飛機330架,大炮3500門和各種車輛3500輛。作為這場戰役的勝利者,蘇軍付出的代價是人員損失67130人,其中陣亡和失蹤13179人,受傷53933人,損失坦克75輛,大炮108門和飛機111架,蘇軍以如此小的代價,取得如此大的戰果在整個蘇德戰爭中,僅此一次而已。
戰爭分析
第一個問題是:首先,德國是否能避免這場慘敗?大家一定記得就在戰役開始前,德軍曾考慮過將防線後撤以縮短戰線,但由於希特勒覺得在羅馬尼亞德軍有足夠兵力守住原來的防線,而且由於顧慮不經戰鬥就將蘇軍放入羅馬尼亞會使得羅馬尼亞失去繼續戰鬥的意志,因而沒有批准這個計畫,7月底德國陸軍總部將5個裝甲師和6個步兵師調離了羅馬尼亞,這使得當地的德軍實力大為下降,這肯定是德軍失敗的一個原因,那么是不是如果那些兵力不被調離羅馬尼亞,德軍就可以避免這場失敗?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用另一個問題來反問:為什麼德國陸軍總部要調走這些兵力?這些兵力調去了哪裡?由於蘇聯於1944年6月在白俄羅斯和北烏克蘭發動的大規模攻勢取得了巨大成功,到1944年8月,蘇軍已經兵臨波蘭首都華沙城下,通向德國心臟地區的門戶有被蘇軍衝破的威脅,為此德軍不得不通過削弱其他防線,集中一切可抽調的兵力于波蘭的辦法來穩定那裡的防線。所以駐羅馬尼亞的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兵力被抽調是根本無法避免的事。對於德軍來說十分不詳的是,到1944年蘇軍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在兩個不同的方向上發動大規模的攻勢,為了擋住蘇軍的主攻,德軍不得不削弱其他防線上的兵力以堵塞突破口,當蘇聯發現德軍其他防線已經被削弱到一定程度時,他們就會發動他們的第二號攻勢,雖然參加這個攻勢的蘇軍的實力無法和擔任主攻的蘇軍部隊相比,但由於當前的德軍實力更弱,所以還是有很大成功希望,還將看到到1945年,蘇軍將會有能力在3個方向上發動大規模進攻。1944年8月在羅馬尼亞的德軍無法避免戰敗,他們的命運可以說在1944年6月22日,蘇軍發起白俄羅斯戰役時已經決定了。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德軍失敗得這么慘?他們在2個星期里損失了30萬人,其中陣亡人數高達15萬人,是蘇軍陣亡和失蹤人數13197人的10倍以上!在4年的蘇德戰爭中,無論是在此以前還是在此以後,蘇軍都從來沒有取得如此有利的陣亡比率,即使在以後會寫的《維斯圖拉戰役》中,無論是蘇軍軍隊的素質、裝甲兵力的規模都遠強於處於次要戰線上的第2和第3烏克蘭方面軍,而且蘇軍在兵力上的優勢更大(大約220萬蘇軍對56萬德軍),在這種優勢的情況下,雖然蘇軍取得了完勝,並使近20萬的德軍戰死在戰場上,但蘇軍陣亡和失蹤人數也達到43476人,雙方陣亡比率大約1:5,仍然低於羅馬尼亞戰役。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德軍準備不夠充份嗎?顯然不是,從1944年4月到8月,德國人有整整4個月的時間來完善他們的防線,而德國人並沒有浪費這段時間,當蘇軍發起進攻時,德軍在東北的防線依託Dniester河,北部防線則有山地掩護,都相當堅固。那么是德國守軍狀態不佳嗎?也不是,在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德國部隊中,老兵比率很高,有許多老兵曾在曼斯坦因麾下久經沙場,作戰經驗十分豐富,而在蘇軍方面,在戰役開始前不久,265000新兵被補充進蘇軍,這兩天我翻了一下資料,結果發現這個數字僅僅是補充進第2烏克蘭方面軍的新兵數字,另外補充進第3烏克蘭方面軍的新兵為8萬人,也就是說蘇軍參加進攻的88萬部隊中有近35萬人(40%)的兵力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新兵!他們別說無法和德軍相比,即使羅馬尼亞人也比他們強。那么是不是蘇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占了絕對的優勢?也不大可能,參加這場戰役的德國和羅馬尼亞人共有50萬人,蘇軍在兵力上占的優勢並不大,當然蘇軍在武器裝備上占的優勢很大,炮兵10:1,坦克和自行火炮5:1,飛機一開始是15:1,後來是4:1到5:1,德軍是防守的一方,一條完善的防線是可以多少抵消進攻者在人數和武器上占的優勢的,而且即使蘇軍憑藉其在武器裝備上的優勢最後打敗德軍,但這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德軍輸得這么“難看”。
那么是不是由於德軍在戰鬥中喪失了勇氣?這肯定不對,可以看到德軍打得多么頑強,尤其在戰役最後的那段時間裡,德國人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和堅韌足以讓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引以為豪。最後大家也無法把這場戰役的失敗歸咎於希特勒“不準後退一步”的命令,因為僅僅在蘇軍發動進攻後不到3天,德軍就接到了全線後撤的命令。那么德軍如此慘敗的原因是什麼呢?Friessner將軍在戰後曾把情報的失敗作為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回憶在戰役前不久,他接到的情報是這樣評價當前蘇軍可能採取的行動:“面對著南烏克蘭方面軍群的蘇軍在近期內發動大規模攻勢的可能行不大,但由於對羅馬尼亞發動攻勢在蘇聯總體計畫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蘇軍發動小規模局部攻勢的可能性還是不能排除的”。大家且不說這份情報可靠性如何,作為指揮一個戰略方向的高級將領,他肩頭上擔負著國家的危亡和部下數以十萬記士兵生命的責任,他必須採取一切措施以對付敵軍可能發動的進攻,哪怕他手下的情報軍官跪下來賭咒發誓,敵人不會進攻,他沒有權力有任何懈怠,這是作為一個統帥的命運,沒有比一個統帥企圖把責任推卸到手下情報軍官身上更墮落的事了!對蘇軍攻勢規模之大缺乏心理準備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當時蘇軍在波蘭已經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和物力,所以Friessner將軍(公正一點地說還包括古德里安和希特勒)都不相信蘇軍有能力同時在另一個地點發起大規模的進攻,這才是德軍對蘇軍的攻勢感到突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