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十二帝王傳

羅馬十二帝王傳

羅馬是一個偉大的帝國,它創造了一段難以泯滅的光輝歷史。在它的承接之下,被蠻族踐踏的歐洲文化得以殘存那一絲絲理性和文明。它造就了相對文明的歐洲,而不是一個四分五裂的、以刀劍相向來爭權奪位的野蠻歐洲。而在造就這段文明的漫漫征程中,帝王無疑成為了重要的領路人。《羅馬十二帝王傳》是蘇維托尼烏斯的傳世名作,也是世界歷史的重要著作之一。該書所寫的是處於歷史中心地位的人物,但蘇維托尼烏斯很少記載重大歷史事件,而著意蒐集正史所不傳的東西,是帝王們日常的政治活動和私人生活,其中不少奇聞逸事,類似秘史。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蓋烏斯·蘇維托尼烏斯·特蘭克維魯斯(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羅馬帝國早期的著名紀傳體歷史作家。像許多古代學者一樣,作者詳細地記載了許多別人的故事,卻沒有留下關於他自己的事跡。關於他的出生年月,至今無人說得準確。蘇維托尼烏斯在《羅馬十二帝王傳》和《名人傳》中也只給了人們一個模糊的時間概念。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尤利烏斯·愷撒(後來被奉為神)

第二章 奧古斯都(後來被奉為神)

第三章 提比略

第四章 蓋烏斯(卡利古拉)

第五章 克勞迪亞(後來被奉為神)

第六章 尼祿

第七章 蓋爾巴

第八章 奧托

第九章 維特里烏斯

第十章 韋斯帕西恩(後來被奉為神)

第十一章 提圖斯(後來被奉為神)

第十二章 圖密善

愷撒(前100-前44),古羅馬共和國領袖和軍事統帥,軍事家。他帶兵打仗幾十年,指揮過幾十個戰役,大都是以少勝多,出奇制勝。他的戰略思想和戰術原則為西方許多著名軍事統帥諸如拿破崙等所效法,對西方軍事學相應措施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曾與幕僚共同著書立說,主要有《高盧戰記》、《內站記》、《亞歷山大戰記》、《阿非利加戰記》等。愷撒出身於貴族世家。公元前78年開始政治活動,起初被選為軍事護民官,後歷任度支官、市政官、大法官、羅馬遠征西班牙行省總督等職。愷撒為了競選執政官成功,需要龐培和克拉蘇這兩位在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支持,於是,他決意與龐培和克拉蘇建立友好關係。公元前60年,龐培、克拉蘇、愷撒這三位有著巨大影響的政治家達成了相互支持的秘密協定,歷史上稱之為“前三頭同盟”。為了鞏固這一同盟,愷撒把他年僅14歲已經和別人訂了婚的女兒嫁給了年近50的龐培。在龐培和克拉蘇的一致支持下,愷撒於公元前59年當選為執政官。愷撒經過一系列的政治活動,已經獲得了廣大平民和騎士階層的支持,成為與龐培、克拉蘇齊名的強有力的人物。

蓋烏斯·屋大維,又名奧古斯都(Augustus),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統治羅馬長達43年。公元14年8月,在他去世後,羅馬元老院決定將他列入“神”的行列,並且將8月稱為“奧古斯都”月,這也是歐洲語文中8月的來源。

一般認為屋大維是最偉大的羅馬皇帝之一。雖然他保持了羅馬共和的表面形式,但是卻作為一位獨裁者,統治羅馬長達四十年以上。他結束了一個世紀的內戰,使羅馬帝國進入了相當長一段和平,繁榮的輝煌時期。歷史學家通常以他的頭銜“奧古斯都烏斯”(尊崇的意思)來稱呼他。這個稱號是他在公元前27年的時候獲得的, 那時他36歲。

屋大維是凱撒大帝的甥孫和養子,亦被正式指定為凱撒的繼承人。前43年,他與馬克·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打敗了刺殺凱撒大帝的共和派貴族。

前36年他剝奪雷必達的軍權,後在阿克圖海戰打敗安東尼,消滅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回羅馬後開始掌握一切國家大權。前30年,被確認為“終身保民官”,前29年獲得“大元帥”稱號;前28年獲得“奧古斯都”(神聖、至尊的意思)稱號,建立起了專制的元首政治,開創了羅馬帝國。

提貝里烏斯·克勞狄烏斯·尼祿(Tiberius Claudius Nero,,中文又譯成提庇留、台伯留、提比略,前42年12月16日—37年3月16日)),是羅馬帝國的第二任皇帝,公元14年—37年在位。提貝里烏斯成年之後,在奧古斯都的看護下開始了他的公共生活。他擔任軍團長官,在東方解決了亞美尼亞的王位問題,並向帕提亞人索回過去克拉蘇斯兵敗之後被奪去的軍旗。他還在山外高盧、潘諾尼亞等地,與高盧、日耳曼部族進行戰爭,並取得了勝利。他在公元前9年與前7年,獲得了在羅馬舉行了小凱鏇式的殊榮。

蓋烏斯·凱撒·奧古斯都·日耳曼尼庫斯(Ga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12年8月31日—41年1月24日),為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後世史學家常稱其為“卡力古拉(Caligula)”。卡力古拉是他自童年起的外號,意為“小軍靴”,源於他嬰兒時代隨其父日爾曼尼庫斯屯駐日爾曼前線時士兵為他穿上的兒童款軍靴。

卡利古拉卡力古拉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早期的典型暴君。他建立恐怖統治,神化王權,行事荒唐。由於他好大喜功,大肆興建公共建築、不斷舉行各式大型歡宴,帝國的財政急劇惡化。後來他企圖以增加各項苛捐賦稅來減緩財務危機,引起所有階層的怨恨。

克勞狄一世,全名提貝里烏斯·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尼祿·日耳曼尼庫斯(Tiberius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常譯作克勞狄烏斯、克勞狄、或模仿後來歐洲君主習慣冠以數字的克勞狄一世,前10年8月1日—54年10月13日),他是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第四任皇帝,公元41年—54年在位。

克勞狄烏斯是意外而登基為元首的。公元41年,皇帝卡利古拉遭到刺殺後,近衛軍擁立這位克勞狄烏斯家族的中年男子,並受到元老院的承認而繼位為羅馬皇帝。他的統治力求各階層的和諧,凡事採取中庸之道,修補了卡利古拉時期皇帝與元老議員之間的破裂關係,提高行省公民在羅馬的政治權力,並興建國家的實業。後期史學家認為,羅馬帝國初期政治的中央集權統治型式,是在他的手中和平地轉移完成的。

尼祿·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日耳曼尼庫斯(Nero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37年12月15日—68年6月9日),古羅馬帝國的皇帝,54年—68年在位。他是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後世對他的史料與創作相當多,但普遍對他的形象描述不佳,尼祿通常被列為古羅馬的暴君之一。

塞爾維烏斯·蘇爾皮基烏斯·加爾巴(Servius Sulpicius Galba),公元前3年-69年。他在尼祿自殺之後,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結束了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在他就任帝位期間,並未穩定帝國的內外混亂局勢,僅僅七個月就遭到殺害。在這一年(69年)中,在羅馬城陸續出現了四位皇帝,因此該年也被稱作四帝之年

瑪爾庫斯·撒爾維烏斯·奧托(Marcus Salvius Otho),英語化作奧索,公元32年-69年,羅馬帝國的皇帝之一。皇帝尼祿被迫自殺後,在四帝之年(公元69年)中的第二位皇帝。奧托殺害了伽爾巴之後,成為羅馬皇帝,不過隨即因內戰戰敗而自殺。

奧魯斯·維提里烏斯·日耳曼尼庫斯(Aulus Vitellius Germanicus),公元15年9月24日- 69年12月20日,羅馬帝國的皇帝之一。在公元69年的“四帝之年”中,他的部隊擊敗了皇帝奧托,奧托自殺,維提里烏斯進入羅馬城,成了該年的第三位皇帝。但在69年年底,支持維斯帕先的部隊進入羅馬,維提里烏斯兵敗被殺。69年7月,東方行省擁立維斯帕先為皇帝,威脅維提里烏斯的皇位。10月,在第二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中,維提里烏斯的軍隊失敗,首都羅馬告急。維提里烏斯希望透過維斯帕先的同母兄長薩賓努斯——當時他出任首都的警備長官,與對方談判,以有條件的遜位,來換取他自身的安全。維提里烏斯同時希望利用薩賓努斯與維斯帕先兩兄弟的矛盾,變成三巨頭彼此互相牽制的新局面。但維提里烏斯卻反覆無常,加上退隱的意願不強,他在公開對自己士兵們宣布放棄皇位時,士兵們鼓譟抗議,堅決擁護他的權位。維提里烏斯滿臉淚水,猶豫不決,繼而表明他願意接受“凱撒”的稱號。隔天,他的軍官突然進攻薩賓努斯的衛隊,將他們圍困在卡庇托里上的朱庇特神廟。神廟燒毀,薩賓努斯被殺,從此斷絕了和談的可能性。

提圖斯·弗拉維烏斯·維斯帕西亞努斯(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英語化作“韋帕薌(Vispasian)”,9年11月17日-79年6月23日,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他是四帝之年(69年)的最後一位皇帝,結束了自尼祿皇帝死後,帝國18個月以來的戰亂紛爭情勢。在他10年的統治期間,積極與羅馬元老院合作,改革內政,重建經濟秩序。後世普遍對這位皇帝有正面的評價。

由於韋帕薌並非貴族出身,所以他在施政上能夠不拘舊法,以最快的方式穩定秩序、安撫人心。他的態度平易近人,熱衷滑稽和低級趣味,甚至不避諱鄙俗髒話。對別人的侮辱和敵視從不耿耿於懷或心存報復。維特里烏斯死後,韋帕薌為了他的女兒找了一個出色的丈夫,甚至為她辦置嫁妝。

提圖斯·弗拉維烏斯·維斯帕西亞努斯(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與父親維斯帕先同名),史學家通稱為提圖斯,教會中文作提多王,41年(一說為39年)12月30日—81年9月13日。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的第二任皇帝,79年—81年在位。提圖斯以主將的身份,在公元70年攻破耶路撒冷,大體上終結了猶太戰役。在他短暫兩年的執政期間,羅馬卻發生了三件嚴重災害︰79年的維蘇威火山爆發、80年的羅馬大火與瘟疫。他是一個在當時普遍受到人民愛戴的皇帝。

圖斯·弗拉維烏斯·多米提安努斯(Titus Flavius Domitianus ),英語化作“多米提安、圖密善 Domitian”,漢文神學書籍譯作多米田王,51年10月24日-96年9月18日。他繼承父親維斯帕先與兄長提圖斯的帝位,為弗拉維王朝的最後一位羅馬皇帝,81年-96年在位。由於他執政中後期曾嚴酷處決許多元老以及迫害基督徒,因此他在後世史書中的評價普遍不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