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中國台灣作家]

羅蘭[中國台灣作家]

羅蘭(1919-2015 ),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今天津市寧河縣蘆台鎮),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師範部畢業。1948年前往中國台灣,1959年至1991年,在台灣“警廣”主持音樂及教育節目,長達32年。

人物簡介

羅蘭,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今天津市寧河縣蘆台鎮),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師範部畢業。1948年去台灣,1959年至1991年,在台灣“警廣”主持音樂及教育節目,長達32年。她的丈夫是個新聞 工作者,並生有三個孩子(一男二女)。 出版作品除《羅蘭小語》外,還包括散文、小說、遊記、詩歌、詩論等。2003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1988 年深圳海天出版社首次向中國內地讀者推介台灣作家羅蘭和她的作品,其後陸續出版了《羅蘭小語》、《羅蘭散文》(榮獲台灣第四屆“中山文藝獎”及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以及部分書信體文集和論文集,獲得極大反響,在中國內地迅即形成“羅蘭熱” 。 其中《羅蘭小語》曾經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青年熱衷的“勵志書”。《羅蘭小語》、《羅蘭信箱》等作品,是她在廣播電台做主持人向廣大青少年進行教誨、或交流心得體會談心式的作品。由於它充滿關愛,充滿對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僅廣受台灣青少年的喜愛,而且經過歲月沉澱之後,又在大陸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熱潮。 而羅蘭的散文不僅文筆細膩瀟灑,聯想豐富,措辭精巧新奇,風格清新典雅,而且感情真摯充沛,以寫靜抒情中闡發人生哲理,行文自然流暢,妙語連珠,毫無生硬說教痕跡。 由於出生於中國傳統的書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文化的底蘊,含蓄、雋永;洋溢著中國式的哲思,睿智、通達;體現著作家對現代社會的深層思考,深刻、清醒。羅蘭一生崇尚淡泊,不追求功名利益。從她的《秋頌》一文中可以清楚的讀出她對灑脫的秋的熱愛,以及人生觀。

羅蘭[中國台灣作家] 羅蘭[中國台灣作家]

印象評價

關於《羅蘭小語》

(選自《又見羅蘭》作者:周明;發表:2012年,《中國作家網》)

上世紀80年代,國內書攤上突然出現了一本台灣作家羅蘭創作的《羅蘭小語》。那時兩岸還沒有太多的溝通和交流,書攤上很少能見到台灣作家的書。我印象中似乎只有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瓊瑤的言情小說,還有之後餘光夫的詩集等。出於好奇,我買了一、二輯兩本,原打算翻翻看,不料,我被它的文字簡潔、語言曉暢、題材寬廣而深深吸引。那些所謂“小語”,大多是針對現實,有的放矢,有感而發,並不因為篇幅短小而容量小,實際上篇篇都有深刻的內容、深遠的寓意,且極富思想和哲理。為此,我由敬佩而想了解作者本人,究竟怎么會寫出這樣的錦繡文章。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1998年的《人物》雜誌上讀到了姚同發先生研究羅蘭的一篇學術文章,才得以更多地了解羅蘭女士。原名靳佩芬的羅蘭,系天津市郊蘆台鎮人,出身於大戶人家。這個小鎮,文風甚盛,加之羅蘭出身書香之家,她在讀書期間,就千方百計地尋找和閱讀了大量上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文學名著,尤其是巴金的作品。她從這些作品中汲取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營養,為後來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音樂也是她人生的熱愛,她學過音樂,教過音樂,還在天津廣播電台做過音樂節目。本來她決心去考天津女師音樂系,但進校門後,發現由於戰爭的破壞,學校空無一人,於是她失望而歸。

1948年,29歲的羅蘭由於渴望多年的大學之夢破滅,無奈中萌生了遠走高飛的意念,去追求真正的人生理想。偶然得到的一張船票,讓她漂泊到了海峽彼岸的寶島台灣。

到了台灣,她舉目無親。然而,她在第二天便幸運地考進“台灣廣播電台”。因為有在天津廣播電台的資歷,她會寫稿,會管理唱片,會講國語(國語),而被順利錄取。

在這裡,她開始了“主持人”的生涯,開始以“羅蘭”為筆名在音樂節目中廣播自己撰寫的短文、小語。她以一種親切、平易的語言面向聽眾談生活,講事業,談友誼,說愛情,內容無所不包,使得節目大受歡迎。久而久之,有些聽眾——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她的“冬粉”,每天到時必聽她的節目,更有人希望她把這些精彩的短語短文輯印成書,以便精讀。於是《羅蘭小語》便這樣誕生了,一輯一輯地出版了,走紅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頗受讀者喜愛的“羅蘭體”。由於這些富有詩意和哲理的精短文章大多是人生的感悟、哲理的小品,因此有人稱它為新時期的“論語”。

後來,再讀《羅蘭小語》,便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感受。的確,正如人們所說,羅蘭的小語,哲理如詩,鼓舞上進;羅蘭的散文出自真情實感,充滿情趣,她的小說更為雅致。總之,她的創作在台灣獨樹一幟,影響深遠。

羅蘭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作家。1998年祖國大陸發生水患,她憂心忡忡。她曾講到,如果健康狀況允許,她將沿著長江為災區進行演講募捐,並捐獻她新作的稿酬。她對“台獨”分裂勢力極為憤慨。由於羅蘭多年作電台的“主持人”角色,常常敞開心扉與青少年們進行心靈交流,因而與她談話,非常輕鬆自然。於無意中進入境界;於無求中結出果實;於平淡中顯出深刻。《羅蘭小語》中的那種哲思和《羅蘭信箱》中的那種交流方式,已經成了她交友交流中的習慣。羅蘭不管做什麼事,既不苛求別人,也不有意抬高自己,總是有一片好的心境。她說:“把心力用來做點對得起自己和社會的工作,比奔走鑽營,患得患失地經營錢財要心安理得多了。”

(節選自《台灣作家羅蘭印象:豐富的經歷是哲思的土壤》作者:古繼堂。文見《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10月22日第七版)

訪談報導

台灣女性專訪系列——羅蘭印象(節選自人民網)

一、苦難中的快樂格外鮮明
一首歌、一件衣服、一個地方……生活中總會有這樣一種事物,不知不覺中成為人生的卷標,也許什麼時候,不經意間觸及,往日情懷歷歷再現,無限感嘆湧上心頭。《羅蘭小語》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為了使人生不至真的幻滅而成為冷寂的虛空,我們一定要有一種故意不去看破的執迷;這就是認真……”
“不要對人類失望,我們生就這個樣子。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可愛的地方,也有令人失望的地方,能承認這些,我們才可以用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人生。對人生太苛求是不會快樂的!”
“絲毫不造作地表現自己的感情的人,是可愛的人。”…………
迷茫、躁動、憂鬱的青春時代,這些慈母、長姐般的低語如清風徐來,娓娓入心,不知潤撫、點化了多少桀驁不馴的心靈。

二、人生是一趟酣暢的旅行
人也是這樣,不能脫離現實而無為,也不能為功名所累。人生是一趟豐富酣暢的旅行,辛苦奔勞是這趟旅行所應付的代價,如果你只付了代價卻不欣賞這世界,那太可惜了。
做你自己喜歡的工作,享受過程,不要有太多現實的目的。我在一個電台做同一個節目,三十多年。別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工作很辛苦,可我有樂趣,便會投入心力。

三、不能拒絕的快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