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羅烽 (1909.12.13—1991.10.23) 原名傅乃琦,遼寧省瀋陽市蘇家屯人。
青少年時期較早地接受了“五·四”以來的革命思想,於1928年在黑龍江省呼海鐵路傳習所學習期間參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呼海鐵路特別支部宣傳委員、代理支書、書記等職。“九·一八”事變後,羅烽在楊靖宇同志領導下在民眾中活動,被楊靖宇指定為中共滿洲省委候補委員並受命開展北滿革命文藝活動,聯絡當時的青年文學工作者蕭軍、蕭紅、白朗、舒群、山丁、金人等在當時的新京(長春)《大同報》、哈爾濱《國際協報》創辦大型文藝周刊《夜哨》、《文藝》;他當時發表了新詩《曬黑了你的臉》,顯示了藝術才華。
1934年由於叛徒告密,羅烽被捕,在黨組織的幫助下於1935年無罪獲釋。同年7月與愛人白朗同赴上海,參加“左聯”,以後他輾轉於上海、武漢、重慶,擔任上海文藝協會秘書、上海文藝界戰時服務團宣傳部長、主編半月刊《哨崗》。此期間他發表了大量的詩歌、小說、劇本,主要有長詩《碑》三部曲、中篇小說《莫雲與韓爾謨少尉》,長篇小說《滿洲的囚徒》等,其中《滿洲的囚徒》取材於自己的經歷,是羅烽的代表作之一,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1941年皖南事變後,遵照周恩來同志指示,羅烽到延安,先後被選為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第一任執行主席,並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他的論文《高爾基論藝術與思想》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肯定。
1945年“八·一五”羅烽到東北,曾任東北文協代任、東北局宣傳部常委、東北文化部副部長、東北文聯副主席等要職,對東北的文化建設和文學發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1952年底羅烽在中國作協從事專業創作,到青銅峽等地深入生活,寫作長篇《兩岸春秋》,但1957年被錯劃右派,長篇創作遂中斷。
“文革”期間羅烽與其夫人白朗同遭迫害。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羅烽的沉冤得以昭雪,恢復了他作為“東北作家群”重要成員革命作家的真實面目。
羅烽同志創作上的成就,他對東北文學的貢獻歷史是不會忘記的。
人物婚姻
羅烽與白朗都是瀋陽人,羅烽本名傅乃琦,白朗本名劉東蘭。他們是姨表兄妹,羅烽比白朗大三歲。
他們的父輩是連襟,都在黑龍江督軍吳俊升的軍醫處供職,在齊齊哈爾駐防期間,兩家住在同一所宅院裡。白朗的母親很喜歡羅烽,就向羅烽的母親提出:將與羅烽同齡的大女兒許配給他。不料這個大女兒因患肺病英年早逝,隨後就把白朗許配給羅烽。他們從小在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羅烽對這個小妹妹總是呵護有加。
1929年是羅烽的大喜年。這一年他已經年滿20歲了,不僅在鐵路上找到工作,還與白朗結了婚。羅烽參加工作不久,就接觸到秘密的革命組織,很快就被接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擔任了呼蘭至北安線的“呼海鐵路”特別支部的宣傳委員。他編印地下宣傳品,散發給鐵路工人們,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1931年初,在黨內擔任哈爾濱東區宣傳委員,受中共滿洲省委書記楊靖宇的委派,領導北滿的文藝宣傳工作。他為了編印這些宣傳品,經常是早出晚歸,廢寢忘食。為了不讓妻子為他擔心,他沒有向白朗透露出絲毫的革命秘密。
“九一八”事變後的一天傍晚,他倆坐在松花江的石堤上,談論著瀋陽的“九一八”事變,白朗非常惦念住在那裡的寡母、幼弟,以及公婆,她勸丈夫回瀋陽投身反日鬥爭。
羅烽見此,就從口袋掏出他們編印的宣傳品給她看,公開了自己的秘密活動。白朗讀了這些宣傳品,明白了很多事情和道理,打開了眼界,也受到了鼓舞,就要求參加到革命工作中來。後經楊靖宇的同意,白朗成了羅烽的助手,共同擔負起反日宣傳品的編輯印刷工作。他們的家也就成了黨的秘密印刷機關。
後來奉上級指示,羅烽與白朗的工作重點轉向文藝活動,他們與哈爾濱西區宣傳部的金劍嘯一起,團結了許多左翼文藝青年,如蕭軍、蕭紅、梁山丁、金人等,在長春《大同報》和哈爾濱《國際協報》的文藝副刊,發表很多反日文章。不久,還創辦了《文藝》周刊,組織星星劇團,進一步擴大黨的宣傳工作。
與此同時,為了宣傳民眾,鼓舞民眾,他們分別創作發表了很多詩歌、散文、戲劇和小說。從此夫妻攜手走上革命文藝道路。
然而,他們幾十年的革命文學道路,有坎坷,也有坦途。經歷的磨難不少,影響到創作才華的發揮,直到1978年才得到徹底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