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桑丹貝尼瑪生平
羅桑丹貝尼瑪(下簡稱羅氏)系格魯派甘丹寺第45位晉升寶座的“熱依巴”(喇嘛),故稱金座羅桑丹貝尼瑪。青海省右翼黃河岸楊倉之包氏蒙古族。清·康熙28年己巳(1689)出生於察罕諾門汗家族。父名額日和·台吉,母親魯木吉德。
羅氏自幼聰穎好學,康熙32年(1693)他5歲就出了家,被拉莫德千群科林寺(今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聘為羅來扎拉森的化身活佛,並跟隨拉莫察罕諾門汗(白佛)阿旺羅桑丹貝堅贊學戒律,受名扎木楊扎木蘇。此後信奉阿旺扎木蘇醫師學習文化和念經知識。
康熙三十五年(1696)羅氏8歲,跟隨羅桑拉喜法師在法相院(佛教徒辯論顯教佛學的經院)學習哲學。
康熙三十七年(1698),10歲的羅氏首次拜見章嘉國師·阿旺羅桑卻丹。
康熙四十至四十九年間(1701~1710)羅氏13歲開始學習性相學(宗教學的一類)五部著作,及至22歲修滿學業到拉卜楞寺答辯,嘉木樣協白·阿旺尊珠授其“格西”(佛教學位)稱號。
康熙五十年(1711)羅氏23歲到佑寧寺再度拜會章嘉國師·阿旺羅桑卻丹,幸得聖經。在此期間還晉謁前來清海光臨的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並分別從塔爾碩·卻縱嘉措和葉爾雄·扎木揚魯來兩位法師處領教勝樂、密集、大威德教法,生起—圓滿次弟和薩迦十三部金卷、章嘉全集等宗教學經典。
康熙六十一年(1722)34歲的羅氏起程西藏再次謁見七世達賴喇嘛,朝覲色拉寺,哲蚌寺、噶丹寺等西藏三大寺廟,並至札什倫布寺拜謁五世班禪羅桑意希敬領比丘戒(佛教戒律)。
雍正十二年七月十日(1734)46歲的羅氏奉皇帝之命離開德乾群科林寺抵京。拜見雍正皇帝後,皇帝提問諸多“中觀論”難題,他回答準確無誤,得到皇上的愛慕奉其為國務禪師。
雍正十三年(1735)羅氏47歲時接替土觀活佛卻嘉措上任“管印喇嘛”。
乾隆一至五年(1736~1740),羅氏撰著立說。
自乾隆七年七月(1742)開始羅氏54歲時協助章嘉國師·益喜丹必若美從事翻譯(藏譯蒙)印度巨著《丹珠爾經》工作。
乾隆九年(1744)章嘉國師·益喜丹必若美和羅氏在京興建《雍和宮》。
乾隆十年(1745)57歲的羅氏在雍和宮設立大願法會、性相學、密宗學、醫學等系部,並制定相應的學位制度。
乾隆二十七年(1762)羅氏在拉莫德乾群科林寺圓寂,享年74歲。
羅桑丹貝尼瑪對蒙古族文化醫學的貢獻
2.1 醫學成就:羅氏在醫學方面著有《石類滋補藥物如意寶》。書中對滋補類石藥的辨認、製法及效果等三方面加以敘述。如對滋補類石藥方解石、紅石膏的形態、不同劑型中的各種炮製法、配伍法和用石藥滋補養身階段的臨床分期、飲食起居的禁忌以及其意義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地闡述。這無疑為當時蒙醫提供有較高實用價值的參考資料,並為廣大蒙古族人民的健康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2.2 翻譯工作:蒙譯印度巨著《丹珠爾經》。為了保證翻譯質量,擬有關《統一名詞術語》構想呈奏皇上,乾隆皇帝恩準後,他們約用1年時間(1741年9月16日~1742年11月15日)組織編寫了《智慧之源》(藏蒙對照)詞典。《智慧之源》的出版對翻譯佛經和《甘珠爾》、《丹珠爾》經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書中所制定的《蒙文翻譯16條標準》對蒙古民族的翻譯事業奠定了基礎。據德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統計羅氏參與翻譯的《丹珠爾經》涉及3461部著作,包括顯乘、律經、密乘、五明學等多學科內容。顯乘注釋又分為中觀、相應、小乘、量學、聲明學、工巧明、醫學、世界廣論等。該著的翻譯工作由章嘉國師·益喜丹必若美主持,在羅氏協同配合下200餘人參與,歷經7年時間才完成的。全書共213卷、64512張。《丹珠爾經》中有關醫學著作有《八支集要》、《醫經八支》、《醫經八支淪自釋、《藥名釋詞》、《集要廣注·詞義月光》、《百方篇》、《壽世經頌》、《草藥木賊炮製法》等,這些古印度醫學經典的翻譯傳入蒙古地區,對蒙古地區佛學、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歷史意義。
2.3 其它學科研究:羅氏博古通今、精通多學科。在其全集(4卷,1207張)中除醫學、法規篇章之外還有文學作品34篇、密咒28篇、哲學9篇、菩提道次第4篇,廣泛傳播於蒙藏地區促進了蒙藏文化的交流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