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羅山位於同心縣城東北,距縣城60公里,山勢挺拔,巍然屹立,峰巒疊嶂,蒼翠如染。在唐時被稱為“墮落山”,後來唐高宗李治將吐谷渾族安置在這一帶,讓其安家樂業,故稱“安樂山”。宋時有和尚在此修奇悟道。明代人以其形似蠡(螺)山,之後逐漸演變為現在的羅山。“羅山疊翠”曾經是清代平遠縣(今同心縣)第一名勝。面積13.37萬畝,森林面積3.7萬畝,主峰“好漢疙瘩”海拔2624.5米。
上世紀八十年代,寧夏將羅山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當時保護區的總面積為10.8萬畝,有林地面積3.7萬畝。前幾年,由於羅山周圍農牧民大量放養山羊,導致羅山生態嚴重惡化,林業上移,草坡破壞,經新聞媒介披露後引起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並採取了保護和限制性措施,羅山的生態得到初步恢復。羅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南部同心縣境內的羅山是一個四周被荒漠化土地包圍的嚴酷條件下形成的溫帶森林草原自然景觀,是寧夏僅有的三大天然林區之一,又是寧夏中部的水源涵養林和寧南山區的區域生態環境的有效屏障。為了更好的保護當地的森林資源,國家目前將羅山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將面積擴大到33710公頃,主要保護以青海雲杉、油松為代表的森林、草原和荒漠三大類型的生態系統。
物種資源
保護區內有高等植物資源65科170屬275種,野生動物資源22目114種82個亞種,其中有金雕、豹貓和猞猁等22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種屬於自治區規定的保護種類,22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名錄之內,25種鳥類屬於中日候鳥保護協定規定的保護物種,3種鳥類屬於中澳候鳥保護協定規定的保護物種。寧夏乾旱風沙區水源涵養林及其自然綜合體保護區。面積8867公頃。位於寧夏中部同心縣境,屬石質孤立中山,頂峰2624米。年均溫4℃,年降水量400毫米。土壤為山地灰鈣土、山地灰褐土。共有植物275種,其中丹參、麻黃等藥用植物60餘種。動物有65種。喬木林1200餘公頃,灌木林800餘公頃,木材蓄積量22萬立方米。主要保護對象以青海雲杉、油松為建群種的典型的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和區內特有的自然景觀。保護區有高等植物65科170屬275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青海雲杉等。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金雕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角、斑嘴鵜鶘、鳶、白尾鷂、土豹、獵隼等21種;自治區級的重點保護動物20種,保護區的鳥類中有25種屬於中日候鳥保護協定規定的保護種類,有3種屬於中澳候鳥保護協定所規定的保護種類。
針葉純林是保護區最穩定的森林植被群落,也是保護區森林植被演替的頂極,間有高山草原植被類別,形成高寒半乾旱森林植被自然景觀。優良的環境條件給動植物提供了充足的生活空間。從保護區物種和植物群落的稀有和珍貴性看,具有全國乃至全球意義,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森林覆蓋率28%。山地植被垂直分帶明顯:
①海拔1900~2100米陰坡和1900~2400米陽坡為乾草原帶。
②2100~2200米陰坡為中生灌叢帶。
③2200米以上陰坡為林帶,自下而上有油松林,油松、青海雲杉混交林,青海雲杉林3亞帶,並雜有以山楊為主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
④2400米以上陽坡為雜類草草甸帶。
旅遊資源
羅山植被種類較多,共有植物169屬275種,有青海雲杉,油松等。草本植物主要以豆科、菊科等為主;藥用植物有細葉百合,麻黃、柴胡等200多種;野生動物、烏獸蟲類138種。已知的泉眼有30多處,是遊覽觀賞避暑的好去處。
雲青寺:位於羅山東麓,選址絕佳。整個羅山東麓,遠看酷似一尊面東而座的巨佛,而雲青寺正好在巨佛的中心(山腰間),這種佛心懷古寺,古寺藏佛心的絕妙境界,從而使人們不難理解明慶王朱木旃為何要將整個慶王府及祖輩墳墓策擇於此地的良苦用心。更令人叫絕的是,在巨佛的兩腿正襠處,至今還淙淙流淌著一泉甘甜清澈的泉水。每逢廟會,寺里香菸雲繞,鐘聲長鳴。不幸的是這座千年古剎在文革“破四舊”中慘遭破壞。改革開放後,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於1991年初在原址依原來的建築模式,重修寺廟各大殿主體工程及十間住房,已初具規模。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廟會,來自甘肅,陝西,內蒙古及區內大批佛教信徒,香客前來朝山拜佛,場面隆重熱鬧。
明王陵:位於羅山東麓,面積越30多平方公里,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五子朱木旃及其子孫們的陵園,當地人稱“明王陵”,或“明慶王墓”。根據史書記載,葬在這裡的有明代皇帝親封的慶靖王、慶康王、慶懷王,慶莊王、慶恭王,慶定王,慶端王,慶憲王等九世親王和一位端和世子,以及慶藩王分封的真寧王、安化王,宏農王、豐林王等諸王的陵墓和嬪妃們的陪葬墓。其中慶靖王正妃孫氏,是永樂八年(1410年)最早埋葬在這裡的,距今已有590多年。根據當地民眾講,最早在地面上留存的“墓疙瘩”,有72座,但到1984年6月同心縣文物普查時,只有34座了。
1988年自治區將之列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幾乎全部遭到盜掘。1967年,韋州周新莊村為了用磚,派人將村西南的一座墓拆毀。當寧夏博物館聞訊派人趕到時,墓室內早已空空,只剩下“大明慶靖王壙志”一盒。墓誌方形蓋,長60厘米,高30厘米。志蓋正中陰文楷書豎鐫“大明慶靖王墓”六個字,四周刻有雲龍花紋,志文18行22個字,簡要記述了朱木旃生平及“令德孝恭,樂善循理”等功德。墓室內用磨光的青灰色大條磚砌築,白灰構縫,十分精細嚴密,墓室門向東開(逝者頭枕羅山,腳蹬青龍山),墓室分前後兩進,後室兩側各有一配室。墓室全長約14米,寬約13米,高6米,券頂。墓門裝有兩扇石門,各室之間原本都裝有門,墓室建築非常寬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