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1里路,有“廣東紅旗渠”之稱,素有“北看紅旗渠,南看長崗坡”之美稱,渡槽全長達5200米,寬6米,有133個橋墩、132個跨拱,最高一個墩高達37米,拱的最大跨度達51米,渡槽兩邊設有行人道。渡槽凌空飛架橫跨在長崗坡上,宛如天上銀河、巨龍遊動,氣勢壯觀雄偉。國家有關部門發布的“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中,廣東有10處入選,地處粵西邊界的羅定市長崗坡渡槽名列其中。
渡槽由來
渡槽又稱高架渠、輸水橋,是一組由橋樑、隧道或溝渠構成的輸水系統。通常依地勢而建,凌空架設而成,
用來把遠處的水引到缺水乾旱的城鎮、農村以供飲用和灌溉,也用於排洪、排沙等,大型渡槽還可以通航。這些離地高達幾十米、長達數千米的水利建築,在大自然的廣袤胸懷中,如凌空的巨人,被稱之為“人工天河”。基本概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當時由於水利設施落後,直接影響著農村的發展。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引水灌溉就成為一項突出的民生工程。渡槽作為一種水利設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在全國遍地開花。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渡槽的熱潮中,廣東也興建起多條渡槽,為當時的農田水利灌溉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些大大小小、難以統計的渡槽中,廣東羅定長崗坡渡槽備受矚目。
前不久,國家文物局主編的《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出版,羅定市被稱為廣東“紅旗渠”的著名水利工程的羅平鎮長崗坡渡槽榜上有名。據稱,這也是目前中國最長的引水渡槽。 它以巨龍般的身軀,把上游的瀧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銀河水庫,滋潤著下游20多萬畝農田,羅定盆地從此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羅定因此也連續摘取“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隨著金銀湖飲水工程的竣工,長崗坡渡槽還源源不斷地為城區居民提供乾淨的“放心水”,當地30多萬民眾一直受惠。
在距離羅定市中心20公里左右的郊外,長崗坡渡槽如臥龍般跨越在一片綠野田園風光中。遠遠望去,只見一座座高大渾厚的拱橋串起一列長龍,直插入蔚藍的天際和遠山深處,看不到盡頭,氣度恢宏,和藍天、綠地相應成一道別樣的風景。橋墩、護欄,加上望不到頭的長度,初到羅定的人,很容易將長崗坡渡槽誤以為橫亘在農田之上的高速公路。殊不知,這條建設於幾十年前的“高速水路”曾是數十萬羅定人的“生命渠”。
“長崗坡渡槽修建之前,羅定十年九旱,一直缺水。因為缺水,羅定人過去出去謀生活的人很多。最多做的有三份工,俗稱‘走三行’——補鍋、收破爛、閹雞。”從中,足可見羅定曾經的缺水狀況對民生的影響。
建成歷史
在上世紀70年代,物資供應還比較貧乏的情況下,從設計者、施工者到建造者,長崗坡渡槽充分體現著團結奮進的精神力
量。當年廣東省水電廳副總工程師黃鎮波帶領的設計團隊,針對地形、地基進行精心設計,尋求節錢、省料、安全的設計方案,採取了斜拱式和實心重力墩,除幾個大跨度之外,2700米都用無筋拱或少筋拱,單鋼材就節約300多噸。渡槽大拱底部由並排的四條肋拱支起上層6~8個小拱劵,使外表美觀,又能節省材料。整個長崗坡渡槽包括槽前引渠、前後穿山涵洞和砌石渠,總長10.5公里,合計完成土方45.7萬立方米,石方22.81萬立方米,漿砌石4.36萬立方米,總工程費僅用820.8萬元,創造了人造水利歷史上的奇蹟。
這座凝聚著羅定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宏偉建築歷經數十年風雨巋然不動,碩大石塊砌就的橋墩外牆嚴絲合縫,厚朴莊重。更令人讚嘆的是,沙石、水泥構築的槽體日日經受水流的沖刷,竟然沒有一處漏水的縫隙。
面對眼前宏偉碩大的長崗坡渡槽,你很難想像這樣堅固的大型建築竟然完全是靠人力建造而成。長崗坡渡槽整個工程,都是本著自力更生、發揚艱苦奮鬥精神進行的。羅定長崗坡渡槽的建設者為當地四個人民公社的骨幹民兵義務投工,在沒有機械的情況下,用鋼釺和鐵錘、人力車等土辦法建成的世界一流人造工程。長崗坡渡槽現狀
筆者驅車來到羅定市羅平鎮平垌村,遠遠看到一座高大的渡槽凌空飛架,氣勢雄偉。來到一個跨拱下,只見四條並排的肋拱橫跨在兩個槽墩之間,肋拱間每隔一米
有一根橫樑將四條肋拱連線起來。而在肋拱之上是一組由大及小的復合拱。與用排架和木模板做支撐、混凝土倒制出來的肋拱不同,疊加在肋拱上的複合拱是預製件,在修造好肋拱後 一個個鑲上去的,這種連拱加複合拱的獨特設計增強了跨拱的穩定性,同時大大節省了建築材料,也使渡槽更具觀賞性。筆者順著渡槽的走勢望去,一個個大跨度的連拱似長虹臥波,此起彼伏,舒展大氣;而連拱上並列有序的複合拱則如一排排陣形整齊的雁陣,展翅齊飛,錯落有致。筆者又拾級而上,登上渡槽。渡槽上每隔2米有一根拉桿,拉桿將槽兩端固牢。渡槽上兩邊還有人行道,可供兩個並排行走。剛下過暴雨,槽內水流湍急,直往下游衝去。站在拉桿上,腳下水流奔騰而去,確有“逝者如斯”的感受。長崗坡渡槽全長5200米,槽寬6米、槽高2.2米,兩邊設有行人道,為連拱結構,有133個墩,132個跨拱,拱的最大跨度為52米,最高高度為37米,流量可達25立方米/秒。
自從修建了長崗坡渡槽,羅定解決了缺水的大難題,金銀河水庫樞紐工程的實際灌溉面積達到了5.98萬畝,惠及4個鎮,解決了30多個村十幾萬人的灌溉問題。這一廣東水利工程的大手筆,有“北看紅旗渠。南看長崗坡”之稱。它以巨龍般的身軀,把上游的瀧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銀河水庫,羅定盆地從此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為羅定市連續摘取“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金銀湖飲水工程的竣工,除了灌溉和發電,長崗坡渡槽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源源不斷地為城區居民提供乾淨的“放心水”。“去年羅定完成了供水工程,現在金銀湖水庫除了發電和灌溉,也用於城區30萬人的飲用。如果沒有長崗坡渡槽的供水,5萬多畝農田灌溉都不夠用,更別提發電和飲水了。”而今,得益於長崗坡渡槽的水源供應,金銀湖水庫全年可提供3600多萬立方米的飲用水。
與其他作為遺址抑或廢棄的渡槽相比,長崗坡渡槽可謂正值青春期。它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羅馬古渡槽少32孔,但古羅馬渡槽現僅保留728米,而5200米長的長崗坡渡槽卻充滿活力地發揮著它的功能。
驚嘆中外
羅定水利建設的顯著成就,吸引了新疆、四川、安徽、福建等18個省的代表,還有港澳同胞和尼泊爾、孟加拉等國貴賓參觀考察。尼泊爾貴賓參觀後豎
起大拇指:“中國人真有本領!”羅定人民的開荒精神及水利建設成就獲得了上級的充分肯定,1979年12月16日,水電部副部長李伯寧到羅定視察了長崗坡渡槽建設,即席賦詩一首:羅定兒女多英雄,壯志引太濟金銀;十里彩虹跨長崗,疑是銀河落羅平。1970年,廣東電視台專門為羅定攝製了電視紀錄片《羅定山河起宏圖》,這也是廣東電視台建台後的第一部在全省發行的電視紀錄片。
講述羅定水利建設的《羅定山河換新裝》編上了上世紀70年代的國小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