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羅博文(1116~1168年)字宗約、又字宗禮,沙縣城關人。殿撰羅畸之孫,因羅畸的奏請補將仕郎,授右迪功郎福州司戶參軍。管理倉庫時,嚴格出納制度,盡除過去弊病。調任靜江府觀察支使。幕府以往辦事無能,羅博文到任後,從容裁決,不見疾言厲色。而處事無不得體,因被推薦為右宣義郎,任贛州瑞金縣知縣,又轉為宣教郎。到任時正逢收成不好,便事先儲備糧食。當年果然發生饑荒,便將先前儲備糧食用來賑濟饑民。瑞金縣向來多盜,又下令巡查,捕到幾個頭目,依法懲辦。於是,境內安寧,百姓樂業。凡事不管大小,羅博文都親自處理,不辭親勞,張浚任江淮都督,徵召羅博文當屬僚。李侗得知此事很高興,說:“張公寬洪大量,宗禮精明幹練,以宗禮協助張公,大概政事沒有過失了。”因孝宗繼位,轉為通直郎,賞賜五品官服,張浚當丞相,推薦羅博文任和州知州。但未上任,原吏部侍郎汪應辰調任蜀安撫司,上書徵召羅博文任參議官。凡軍府之事,必諮詢羅博文,汪應辰既虛心好問,羅博文也竭誠盡力,反覆商議,直到十分妥當為止。於是,成都的治理稱全國之最。羅博文曾奉命到漢中慰勞將士,宣撫使送禮錢三百萬,羅博文不願接受,但又推卻不了;返回時路過漾州,知道漾州修建貢院缺乏資金,便將五十萬禮錢給漾州修建貢院,餘下的都交到成都府庫。不久,又轉為承議郎。任滿後被任命主管台州崇道觀,但又被汪應辰召回。
羅博文性情平和,聽到人家的長處,就樂於稱道,仿佛自己不可企及;聽到人家的過錯,則有所迴避,不忍談論;看到人家患難,猶如自己受苦,必盡全力幫助。任靜江府觀察支使時,正值秦檜當權,時有被排擠的官吏南下途經靜江府,羅博文都厚待他們,以致用盡薪水,變賣衣物。在成都,外地的讀書人西來游蜀,有的沒有路費回去,有的死了無人埋葬,羅博文也用自己的薪水給予救濟。
羅博文早年曾隨李侗遊學。研討理學終身不倦,只要聽說世上學者有一言一行涉及理學,就不遠千里去求教。所以四方的名山勝地大都到過,對佛老之學也能說個所以然。曾感嘆說,佛儒的不同,無非在公與私之間罷了。
羅博文一生服膺“敬說”一詞,不到30歲即遠離聲色,樂善不倦。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在嘉州與同舍集會時,忽然說,我將要死了,慶幸的是大事都辦完了,沒有什麼可遺憾的。說罷即死去。享年53歲,死時身邊僅有十幾套書而已。
朱熹十分敬重羅博文,羅死後,朱熹為他撰寫行狀,文載《朱子全集》,行狀中哀悼:“熹既痛公之不幸,不及大為時用,又傷吾道之不幸而失此人也!”
註:舊《沙縣誌》載羅博文為嘉泰二年(1202年)進士,中式年份在卒年之後,應為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