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罐灸法是對傳統拔罐法的一種發展。針灸工作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穴區拔罐後如留置時間較長,局部可出現水泡,類似直接灸或隔物灸過程中輕度燙傷皮膚後產生的水泡。所以稱之為罐灸法。有人曾將本法與針剌法用於腰痛治療的對照觀察,結果表明罐灸法的效果更為明顯。
操作方法
一般選用質優透明的中號玻璃罐或抽吸罐。選好穴區後,對火罐口周緣及穴區均以75%乙醇反覆擦拭,嚴格消毒。然後以閃火法或帛吸法拔罐,留罐。待罐內皮膚產生水泡後去掉火罐。每次取1~2穴。一般不必處理,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去水泡內水液,以乾燥無菌紗布敷於拔罐處。每隔7日治療1次,一般3~5次為1療程。
主治病證
肩周炎、腰背部疼痛等。
注意事項
1.罐灸適用於腰背部病證,禁用於面部。
2.由於個體差異,如較長時間留罐仍不出現水泡者不必強求。
3.罐灸時,往往出現較大面積的水泡群,應注意消毒,防止感染。
臨床套用
1.骨質增生病(骨痹)
取穴:
主穴:阿是穴(病灶區)。頸椎增生:風池、大椎、肩髃 、陶道、身柱、秉風、大杼;腰椎增生:懸樞、上髃 、中髃 、下髃 、命門、腰俞、長強、(腰)陽關;肩關節病變:肩髃 、肩外俞;膝關節病變:內膝眼、犢鼻。
配穴:頸椎增生加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內關;腰椎增生加環跳、風市、殷門、承扶、委中、足三里、三陰交;肩關節病變加大杼、肩中俞、秉風、巨骨;膝關節病變加陽陵泉、委中、血海。
治法:取穴要求阿是穴與不同病證取穴相結合,主穴與配穴相結合,循經取穴與局部取穴、左右側交叉取穴相結合。選好穴位後,根據不同症情,部分穴位可用梅花針叩刺或針刺,再根據不同年齡、病情輕重,選取不同的透明的罐具進行拔罐,留罐1~1.5小時,至出密集的水泡為止,取下罐後,小的水泡不須處理,大的水泡,可用消毒針具吸淨泡內水液。以敷料覆蓋。穴位可輪用,隔日1次或每周2次。5~7次為一療程。間隔1周后進行下一療程。根據病情輕重採取1~3個療程。
療效:共治90例,用罐灸法,總有效率為94.4%。
2.功能性腰痛
取穴:阿是穴、腎俞或大腸俞。
治法:
(1)消毒:火罐口周緣及穴處以75%乙醇反覆擦拭。一般選用質優透明的大號玻璃罐。
(2)拔罐:以閃火法拔罐穴處,留罐、待罐內皮膚產生水泡後去掉火罐。
(3)外敷:放去水泡內水液,以乾燥無菌紗布敷於拔罐處,一般3次為1療程,每次治療後休息7日。
療效:共治160例,結果:痊癒56例,顯效40例,好轉51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91.9%。經對照,拔泡組療效明顯優於針刺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