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風水學是以《易經》理論為導向,集環境學、園林學、地理地貌學和美學為一體的綜合學科,博大精深,實用性強。《繪圖地理五訣》是清朝趙玉材撰寫的風水學著作。趙玉材,號九峰,是清朝著名的風水學大師。他的著作《繪圖地理五訣》、《陽宅三要》都被收錄在《四庫全書》之中。
在風水學著作中,《繪圖地理五》訣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化繁為簡,概括了在地理風水術中,要遵循的龍、穴、砂、水、向五大原則。作者還強調:龍、穴、砂、水在風水學中雖然都很重要,但最終決定風水吉凶好壞的還是向。所以,掌握立向是學習堪輿之術的關鍵所在。本書的最大好處就是圖文並茂、論理精當,雖博雜艱深,但通俗易懂。此書一問世,就在堪輿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並被後人當作學習風水堪輿的重要教材。
中國古代風水學,由於其產生的年代久遠,精華與糟粕共存。因此,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審視的眼光去對待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只有這樣,才能造福於社會。
作者簡介
趙玉材,字九峰,清代智力當時,風水學門派眾多,各持一家。魚龍混雜,艱澀紛亂。在乾隆五十一年底,趙九峰率其弟子王夢亭、張應泰,參考諸多地理風水學書籍,擷其精華,費時七天,編著成《地理五訣》一書,對後世地理風水學產生深遠的影響。他的作品《地理五訣》《陽宅三要》均被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是古代堪輿風水學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
目錄
卷一 五行歌訣羅盤學法
五行總論
正五行
三合五行
四長生五行
雙山五行
玄空五行
向上五行
玄關同竅歌
論八方天馬方位
借馬法與借祿同
四局馬例
貴人例
正祿例
三吉六秀並催官貴人
貴人方位
九宮水法歌
九宮水法補遺
羅經
雙山五行二十四向分金
伏羲八卦圖
文王八卦圖
河圖
洛書
訂正水旱羅經十層卦
風水論
八山總論
學地理入門法
覆驗舊塋法
看大地法
看小地法
地理總論
三綱
四美
十惡不善
卷二 論龍生旺死絕形象
龍訣
尋龍易曉訣
凶龍圖
吉龍圖
左鏇右鏇陰陽龍水論
騎龍訣
十二龍理氣歌
火局龍水生旺四格
水局龍水生旺四格
木局龍水生旺四格
金局龍水生旺四格
龍分支幹、大幹、小乾、乾中支、支中乾總論
認乾龍支龍貴龍法
趨生趨旺
貧龍
賤龍
貴龍
富龍
支中乾龍結局法
卷三 穴分陰陽富貴貧賤
穴訣
穴訣並言
木星穴
火星穴
土星穴
金星穴
水星穴
增補穴形圖
凶穴
橫龍穴訣
認富貴貧賤穴法
認奇形怪穴法
八宿借庫法
卷四 砂形貴賤得位失位
砂訣歌
砂法指明
木星貴人
火星貴人
土星貴人
金星貴人
水星貴人
福星貴人歌
臨官貴人歌
坐祿貴人歌
沐浴、冠帶、臨官貴人歌
文筆砂
庫櫃砂
天馬砂
印盒砂
紗帽幞頭席帽砂
蛾眉砂
旗鼓砂
先弓砂
朝拜砂
羅星砂
吉凶砂形圖
卷五 水辨吉凶進退神
水訣歌
水法指明
金城水
木城水
水城水
火城水
土城水
漩渚水
暗拱水
朝拜水
聚天心
金釵水
排衙水
天梯水
玉階水
倉板水
簸進水
人口水
纏玄武水
九曲水
田源水
撲面水
衝心水
裹頭水
躬肋水
牽牛水
穿臂水
直傾水
斜流水
割腳水
反弓水
漏腮水
淋頭水
分流水
傾卸水
破天心水
卷六 向分四局龍水配合
向訣歌
向訣並言
火局龍水配合立向論
水局龍水配合立向論
金局龍水配合立向論
木局龍水配合立向論
卷七 十二水口吉凶斷法
向向發微
卷八 平洋要訣後附舊集
山地平洋總論
平洋穴論
平洋地補砂貴人法
平洋地富貴丁壽四法
平洋貴人祿馬論
平洋真訣
五言金石
目講禪師平洋法
附錄 尋龍圖
尋龍圖
書摘插圖
卷一 五行歌訣羅盤學法
五行總論
【原文】
五行之名甚多,所用之法不同。書云:“四經審脈遵三合,三合玄空真妙訣。”又云:“四生三合是天機,雙山五行全秘訣。”夫五行之理一也,何以有四生、三合、四經、雙山、玄空、向上之分乎?蓋其用法不同,故其取名亦異。如木、火、土、金、水,是為五行矣。然木東、火南、金西、水北,各有其位,惟土居於中宮。而地理家或用坐山,或用向上,不用中宮,是五行實四行也,故曰四經五行。若三合者,即四經之中,以類為合而得名,如寅、午、戌合成火局,巳、酉、醜合成金局,申、子、辰合成水局,亥、卯、未合成木局。生、旺、墓三方吊合,名曰三合五行。又以四隅只有四長生,故曰四生五行。若夫雙山者,兩字同宮,合乾支而言也。如艮丙辛合寅午戌,為廉貞火;巽庚癸合巳酉醜,為武曲金;坤壬乙合申子辰,為文曲水;乾甲丁合亥卯未,為貪狼木。二字合為一宮,故曰雙山五行。至於玄空五行者,生入克人,生出克出,定吉凶而得名也。玄者,神明變化之謂;空者,無所倚著之謂。立穴定向,全憑虛靈之水法以取用。水性玄空,故曰玄空五行。向上五行者,乃楊公救貧之秘訣。蓋以水口定長生,則水非吉水而不可用,故立化死為自旺。絕處逢生之法,即以向上起長生,故名曰向上五行。以上四經、三合、雙山、玄空、四生、向上,名雖不同,其理一而已矣。學者能將此六個五行熟爛胸中,用以收水立向,包括已盡。外雖有宗廟洪範,穿山透地七十二龍,巒頭理氣五行,種種名色,不下十餘家。或得或失,殊難概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