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型略比小靈貓大而小於大靈貓,體長約500mm,尾長約為體長的60%。面部更顯狹長,吻部向前突出。肩部有一“八”字形斑,背部具4條寬而大的黑色橫斑,故又叫“橫斑靈貓”或“八卦貓”。體側具小斑點。毛被稀短而粗糙。頸部毛的走向系由後向前伸,肩側有兩個毛漩。上體基色為淡白色或淺黃色。尾基部有兩條黑褐色寬頻,尾2/3以後的端部全為黑褐色。
分布範圍
分布區很小,為越南北部、雲南南部和寮國交界地區的特有屬種。在雲南南部僅分布於麻栗坡、馬關、河口、屏邊、金平和綠春。
生活習性
棲息於印度支那北部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次生林、林緣灌叢和草叢。多沿河流、溝谷邊活動和尋食。棲息的海拔高度一般在500m以下。為地棲,亦能上樹活動。食小鼠、小鳥、鳥卵、蜥蜴、蛙類和昆蟲,亦食植物的鮮嫩枝葉和漿果。除繁殖期外,主要為獨棲。夜行性,白天隱藏於樹洞、土洞或林木濃密之處休息。黃昏時開始活動,黎明時停止活動,活動高峰期在21:00--24:00。橫斑靈貓的繁殖交配期主要在每年的1—3月,懷孕期大約60天,每年1胎或2胎,每胎1—3仔。
物種現狀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縞靈貓種群數量稀少。估計在雲南南部的數量不超過300隻。因此它也被列為靈貓科中最需要優先保護的稀有種或瀕危種。
瀕危原因
棲息生境的被破壞和縮小以及獵民的獵捕是縞靈貓致危的主要因素。20世紀70年代以來,雲南南部縞靈貓的主要棲息生境熱帶雨林幾乎被砍伐殆盡,造成它們在雲南南部的減少和消失。現在它已被列為雲南省Ⅱ類珍稀保護野生動物。在它的分布地已建有屏邊大圍山自然保護區、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和綠春黃連山自然保護區。
保護建議
應該將縞靈貓列入我國國家級l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立項開展它的資源調查和評估以及生態生物學研究,並與周邊分布國開展國際合作,共同制定保護行動計畫,保護這一稀有的瀕危物種。同時嚴格管理,嚴禁任何理由的捕獵。
相關新聞
河內動物園首次人工繁育成功印支縞狸
2007年6月5日出生的印支縞狸幼崽已安全度過哺乳期,目前健康狀況良好。這是該園首次人工繁育成功這一稀有物種。印支縞狸是一種稀有的靈貓科動物,主要生活在越南和寮國等國。
2005年越南3隻稀有靈貓科動物印支縞狸死於禽流感
越南一座國家森林公園裡飼養的3隻印支縞狸被證實因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這是首次在這種稀有靈貓科動物體內發現禽流感病毒。
寧平省菊芳國家森林公園裡飼養的這3隻印支縞狸死於6月底,該公園位於越南首都河內以南約90公里。這座公園的負責人26日稱,中國香港一家實驗室已證實,取自3隻印支縞狸體內的檢驗物對H5N1型禽流感病毒呈陽性反應。這些印支縞狸感染病毒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該公園內其他動物沒有發現異常,有關工作人員也沒有出現染病現象。
印支縞狸是一種稀有動物,主要生活在越南和寮國等國。在河內工作的世界衛生組織流行病學家赫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雖然禽流感病毒又感染了一個新的物種,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因此而更容易受到禽流感病毒危害,因為人接觸靈貓科動物要比接觸家禽機會少得多。
靈貓介紹
靈貓科(拉丁文學名:viverridae):食肉目的一科。體型較大細長,後足僅具4趾,四肢短,具腺囊,臼齒2/2,上臼齒橫生,其內葉較外緣為狹。共35屬72種。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亞洲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其中非洲靈貓、大靈貓和小靈貓以產靈貓香聞名世界。中國產5種靈貓,其中大靈貓和小靈貓已有人工飼養,並獲取靈貓香。大靈貓身體大小似家犬,體長67~82厘米,體重5~8千克;尾細長,約37~47厘米;吻長而尖;全身灰棕色,背中央有1條黑色長鬣毛形成的背中線;頸下有3條黑白相間的頸紋;四肢極短,呈暗褐色;尾上有6個黑白相間的尾環。雌雄性在會陰部均有發達的芳香腺囊分泌靈貓香,雄性的靈貓香產量比雌性多1倍以上。大靈貓在活動中經常舉尾把腺囊的泌香擦抹在小樹樁或石塊稜角上,作為它所占據領域的標誌。
靈貓香的主要化學成分是17巨環酮──靈貓酮,是配製高級香精必不可少的定香劑。小靈貓身體小,僅及大靈貓之半,類似家貓;全身棕黃,遍體具棕黑色斑點,尾上亦有環。小靈貓亦具發達的芳香腺。靈貓類動物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森林邊緣,以岩洞和樹洞為巢。夜行性,白天多臥伏在灌叢中休息,清晨和黃昏常到溪旁、村邊或耕地覓食。捕食小鼠、小鳥、青蛙、魚、蟹、昆蟲,兼吃植物果實。大靈貓每年春天交配,懷孕期約70天,每產2~4仔。小靈貓在春季和秋季交配,夏末或冬初產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