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簡介
![綿羊焦蟲病](/img/3/ed5/nBnauM3X0EjMwYDN0EzNwYDMzMTMyEDNyczMxADMwAzMxAzLxc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本病在我國甘肅、青海和四川等西部地區均有發生,見於所有品種、性別的綿羊和山羊,6~12月齡的羊比其他年齡組發病率高。大多數病例出現在春季當蜱大量存在、旺盛活動的時期,常造成大批羊死亡,危害非常嚴重。
病原學
![巴貝斯蟲](/img/8/391/nBnauM3XyYTOxgDOyMTO1gTNyMTMyEDNyczMxADMwAzMxAzLzk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病原為兩種血孢子蟲,即莫氏巴貝斯蟲和綿羊巴貝斯蟲。莫氏巴貝斯蟲的毒力較強,蟲體在紅細胞內單獨或成對存在;成對者呈銳角,占據細胞中央;綿羊巴貝斯蟲亦單獨或成對存在,占據細胞周邊。這兩種病痊癒後,免疫力均不完全,大多數動物含有隱性感染。
流行病史
巴貝斯蟲的生活史尚不完全了解,但已知綿羊巴貝斯蟲病的主要傳播者為扇頭蜱屬的蜱。病原在蜱體內經過有性的配子生殖,產生子孢子,當蜱吸血時即將病原注入羊體內,寄生於羊的紅細胞內,並不斷進行無性繁殖。當硬蜱吸食羊血液時,病原又進入蜱體內發育。如此周而復始,流行發病。
疾病症狀
病羊表現發熱、貧血、血紅蛋白尿、黃疸和虛弱。體溫升高至41~42℃稽留數日,或直至死亡;呼吸淺表,脈搏加快;食慾減退或廢絕,病羊精神委頓,黏膜蒼白,明顯黃染。紅細胞減少,大小不勻。病的後期,常出現腹瀉。死亡率達30~40%慢性感染羊除生長不良和寄生蟲血症外,通常不顯症狀。
臨床剖檢
死於巴貝斯蟲病的羊,剖檢可見黏膜與皮下組織貧血、黃染;肝、脾和淋巴結腫大變性,有出血點;膽囊腫大2~4倍;心內、外膜及漿膜、黏膜亦有出血點和出血;腎臟充血發炎;膀胱擴張,充滿紅色尿液。
疾病診斷
在流行地區,根據典型症狀和病損、染色血片的紅細胞中發現梨形體可做出診斷。
血液紅細胞的蟲體感染率較低時,可先進行集蟲,再製片檢查。
疾病預防
在流行地區,應於每年發病季節對羊群進行藥物預防注射。通過系統套用殺蟲劑,能減少和控制綿羊和山羊巴貝斯蟲病。皮下或肌肉注射5%硫酸喹啉脲(硫酸阿卡普林)溶液2毫升,可防止感染綿羊巴貝斯蟲病的羊發病。
做好滅蜱工作,防止蜱傳播疾病。
對引進的羊必須經過檢疫,然後再合群。
疾病治療
貝尼爾:劑量按7~10毫克/千克,以蒸餾水配成2%溶液,肌肉注射1~2次。
阿卡普林:劑量按5%的水溶液0.02毫升/千克體重,皮下或肌肉注射。如果脈搏加快,可將總量分為3次注射,每2小時1次。必要時,24小時後可重複用藥。
黃色素:劑量按3毫克/千克體重,配成0.5~1%水溶液,靜脈注射。注射時藥物不可漏出血管外。在症狀未見減輕時,可間隔24~48小時再注射1次。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輔以強心、補液等措施,並加強護理,促使患羊及早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