綽絡姓

綽絡姓,姓氏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卓魯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綽絡[綽絡,讀音作chuò luò(ㄔㄨㄛˋ ㄌㄨㄛˋ),滿語為Colo Hala]
一.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卓魯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綽絡氏,亦稱綽羅氏,源於金國女真卓魯部,滿語為Colo Hala,漢義“名號”,世居黑龍江地區,是滿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陶氏。
二.郡望:
興安盟:二十世紀末以來,考古工作者在興安盟境內陸續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遺物,證明大約在距今三千年至一萬年間,興安盟就有人類活動。春秋戰國到秦朝時期,興安地區是東胡族人的遊牧之地。漢、魏、晉諸朝時期為鮮卑族屬地。南北朝時期為室韋屬地。唐朝時期,興安地區分別隸屬於室韋、松漠、饒樂三個都督府。遼國時期為上京道泰州轄地。金國時期為臨潢府泰州轄地。金國時期在金大定年間開始修築規模宏大的金長城,總長近五千公里,在興安盟境內通過的共有四條。元朝時期,興安地區歸遼陽行省州所轄,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統一中國北方後,分封近戚功臣,興安盟一帶為其三弟帖木哥斡赤斤的封地。明朝時期為泰寧衛轄地。清朝時期,居住在興安盟一帶的主要是科爾沁蒙古,清政府對蒙古地區的管理,實際上沿襲了滿洲八旗制度,即拆散蒙古部落,編成盟旗,使其互相制約,無法聯合。民國時期,延續了清朝時期的蒙古封建王公制度,盟旗的設定和區域均未改變。值得一提的是,震驚中外的“中村事件”就發生在興安盟科右前旗的察爾森鎮,此事件後來被日本侵略者作為藉口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後,日寇的鐵蹄踐踏著我國東北的大好河山。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6月,興安盟在“偽滿洲國”統治下設立興安省,省府駐王爺廟(今內蒙古烏蘭浩特)。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蘇聯政府對日寇宣戰後,王爺廟的日偽分子處於極度混亂狀態。8月11日,偽“興安陸軍軍官學校”的四百多名青年軍官學生起義,投向人民的懷抱。後來,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關懷領導下,成為內蒙古人民革命鬥爭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1月16日,內蒙古東部葡些民族上層人士,在興安盟的葛根廟召開了東蒙人民代表大會,宣布成立東蒙自治政府,並建立了東蒙自治軍。興安盟也同時成立,上屬東蒙自治政府,下轄五旗一街:西科前旗、西科中旗、西科後旗、喜扎嘎爾旗、扎賚特旗、王爺廟街。對興安盟人民來說,最光榮、最值得紀念的事情是在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5月1日在興安盟王爺廟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推進內蒙古自治運動的統一,中國共產黨於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11月在張家口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3月,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和東蒙自治政府的代表洪於承德,經過反覆協商,4月3日正式通過決議,確認中國共產黨是內蒙古自治運動的領導者,民族區域自治不是獨立自治。“四三”會議後在東部區成立了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總分會。5月15日,東蒙總分會在王爺廟召開節東部地區臨時代表會議,宣布撤銷東蒙自治政府,成立由東北人民政府和內蒙古自治動聯合會雙重領導的興安省人民政府。隨著自治運動的深入發展,內蒙古地區的各族人民要求成立自治政府的呼聲十分強烈。中共中央於1947年3月發出批示,決定成立統一的內蒙古自治政府。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遵照中央指示,在王爺廟隆重召開了有各盟旗、各民族、各階層392名代表參加的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了以烏蘭夫為主席的內蒙古自治政府。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宣布正式成立,從此,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區誕生,為中國實行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樹立了光輝的典範,王爺廟改為烏蘭浩特市。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以後,興安盟的建制和歸屬,曾經變更了幾次。1947年自治政府成立不久,興安盟歸自治政府直接領導。1952年,內蒙古成立東部區行政公署,駐烏蘭浩特市,興安盟的建制隨之撤銷。原興安盟與呼納盟合併,改稱呼倫貝爾盟。1969年隨著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的變更,原興安盟的扎賚特旗隨呼倫貝爾盟劃歸黑龍江省,科爾沁右翼前旗、突泉縣劃歸吉林省白城地區,科爾沁右翼中旗隨通遼劃歸吉林省。1979年內蒙古自治區恢復原建制,扎賚特旗、科爾沁右翼前旗、突泉縣劃回呼倫貝爾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仍屬通遼。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重新恢復了興安盟建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